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第二部分
区域性回顾

I非洲

区域概况

总体经济情况

2000年和2001年的经济增长状况稍有好转。

 
2000年是农业状况很不好的一年,2001年可能稍有恢复。

表5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

 

图20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若干指标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若干指标

农业状况

表6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产量净增长率1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妇女农民的生产力

引言

妇女农民的作用及重要性

 

 
 


 

表7 男女农民在耕作和非耕作活动上平均每日工作时间,1994年

农业生产力中的性别差异和妇女农民所面临的障碍

在农业上,女性生产力低于男性。

女性生产力低下可能是由于不平等地获得资源和教育所致。

妇女获得土地问题是个特殊的问题。

图21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2000年农业部门劳动力生产力和劳动力的性别构成

结束语及政策意义

采采蝇和日洲锥体虫病的防治[22]

引言

这种病对作物一牲畜生产制度造成不利的影响。

锥体虫病的直接影响

这种病降低了牲畜的生产率。

这种病通过下列途径直接影响生产力:

锥体虫病的间接影响

插文5

防治非洲锥体虫病计划

安置诱捕器以捕捉采采蝇

与其它捕捉方法相比,该诱捕技术因价廉、灵活和有益于环境而深受欢迎。

一些研究已经展示了很好的防治采采蝇的成本-效益比。

防治采采蝇的成本-效益比

结论

插文6

采采蝇防治方法

 
与锥体虫病作斗争在技术上和组织上均相当困难。首先,开展任何传播媒介的大规模防治计划均需要国内稳定。此外,考虑到要想长期保持无锥体虫病状况,必须保持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
药物治疗:当前,药物治疗方法所保护的牛多于用其他综合人工技术保护的牛。用了约3500万美元(每剂约1美元),使得约1000-1500万头生活在采采蝇蔓延地区的牛免受锥体虫病的整个影响。药品治疗的缺点是,经过治疗的牛的生产力不如完全无病的牛。1此外,大家普遍关注两种主要药物(氯化氮氨菲啶盐酸盐和重氮氨苯眯)的抗性程度可能会增大,这两种药物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研制的。
耐锥体虫性:在4500万头生活在采采蝇大批出没的地区和紧靠此区的牛当中,西非耐锥体虫病的牛和部分或半抗锥体虫病的牛约占1000万 (1983年)。2尽管这些牛均不具免疫性,但它们确有一定程度的耐性,使它们在被感染的情况下仍具生产力。
传播媒介的防治或根除:采采蝇需要在树上栖息。20世纪初,大面积土地上的树木和野兽野禽受到了清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制了以杀虫剂为主的防治技术,即地面和空中喷洒技术,并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地面喷洒和空中喷散技术 (SAT)已在田间条件下做了试验并得到证实,试验结果各不相同,但在尼日利亚、南非和津巴布韦,技术上一般是成功的。
随着科学的进展以及对防治措施的环境影响的日益关注,研制了各种不同的诱饵系统,如各种诱捕方法和注有农药的气味诱饵。人工诱饵技术因廉价、灵活、低污染而引起广泛的兴趣,而且获得相对大的地方投入。阻止它们广泛使用的缺点就是防治采采蝇的持续不断的周期性费用,这笔费用是把再次侵袭的采采蝇拒之海湾以外所必须的。采用经杀虫剂处理过的畜群是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当前正在得到大范围评估。这种防治方法的成本很难与其他方法的成本相比较,因为它与每平方公里的牛数成比例。但是,在具有浸泡基本实施的地方,使用活体动物做诱饵往往是防治采采蝇的最佳方法。
昆虫不育技术(SIT)是很成熟的技术,而且在特定条件下极具潜力,但相对来说成本较为昂贵。所以只有在相当大范围和有组织的情况下实施,才可以是廉价的。这种方法曾成功用于防治利比亚、墨西哥和美国及中美洲的“新世界螺旋(锥)蝇”,以及防治地中海盆地、近东和南美一些国家的果蝇。昆虫不育技术已在桑给巴尔成功用于防治采采蝇,1995-97年,该国在翁古贾岛 (1500平方公里)空中释放不育雄虫取得了根除效果。
在成功地控制或根除之后,为了维持生计,必须防止再次侵袭。估计采采蝇在4年内可从极低的虫口繁殖到必要的群体。实际上,再次侵袭的最大威胁来自外部清除过的地方。

1J.C.M.Trail、K.Sones、J.M.C.Jibbo、J.Durkin、D.E.Light和M.Murray,1985年,“在锥体虫病的危害下用化学预防方法保持波仑牛的生产”,《ILCS研究报告》第9期,亚的斯亚贝巴,国际非洲家畜研究中心。
2粮农组织,1987年,《西非和中非抗锥体虫病牛和家畜的培育》第1卷,“国际育种材料的供求”,作者:A.P.M.Shaw和C.H.Hoste,《家畜生产及卫生文集》第67/1期,罗马。
 

Ⅱ.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2001年亚洲各国的经济增长略为减缓。

区域慨况

总体经济情况

亚洲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经济状况反映了这些国家与世界经济融合一体的水平、危机后复苏的实力以及经济异质性。2000年经济状况相当强盛,但年中之后由于世界经济的减缓,开始出现衰退。外部需求的持续疲软,特别是电子产品,导致了这些国家2001年整体经济增长下降了约5.6%。[36]
由于“ 9.11”事件所致,2002年预计该地区多数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均减缓。整个区域预计增长5.6%,但袭击对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通过各种途径造成后果。
2000年,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均出现了高增长率,尤其是马来西亚取得了创记录的强劲增长。然而,2001年预计该亚区域所有主要国家的增长率均下降,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泰国。

表9  发展中亚洲若干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

1预测数据。

2中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世界经济展望》,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表10  发展中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产量净增长率

1初步数据。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200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达8%,保持了过去几年的强劲势头。出口的大幅度下降导致了2001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强劲的国内需求和外国投资预计将有助于2002年保持强劲的增长。
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整个南亚平均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尽管近年来仍保持5%或以上的相当高的增长率,尤其是印度和孟加拉国。虽然全球贸易和经济活动的低迷对该区域不可能完全没有影响,但该区域所受影响小于亚洲绝大多数小国家。预计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

2000年农业产量相对较低的增长率看来在2001年将进一步下降。

2002年1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农业状况

该区域2000年整个农业产量增长下降至1.7%,继续保持了过去几年来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下降的结果完全是由于作物产量增长较慢所致;作物产量继1999年上升3.4%之后下跌至0.3%。2000年谷物产量减少了3.6%,减产的原因主要是与中国谷物产量下降有关。另一方面,该区域畜牧业产量上升了4.6%,与之相比上一年的产量增长仅为2.1%。
2001年的初步估计结果表明:该区域农业产量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下降至1%左右,其中作物产量将下降约1%,而畜牧业产量预计将增长近4%。谷物产量预计将下降2.3%,这反映了该区域谷物主要生产国出现的恶劣气候条件。

图22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若干指标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若干指标

 
*初步估计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00年的衰退境况主要是由于南亚所致;南亚的农业产量继上一年出现了4-5%的强劲增长之后下降了0.3%。作物产量下降了1.2%,而畜牧业上升了2.8%,其趋势与1999年的情况相一致。印度的农业产量继上一年份上升约5%之后,下降了1.1%。这一结果是作物产量下降2.1%和畜牧业产量增长3%综合计算所致。虽然孟加拉国和尼泊尔2000年的产量增长相对强劲,分别增长6.5和3.7%,但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却略为增长,分别为1.6%和0.8%。
2001年的预测结果表明农业产量将进一步下降1.5%左右。这是由于该亚区域三个最大的生产国 (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作物生产预计下降的结果所致;这三个国家的作物产量因主要产区恶劣气候条件而受到不利影响。
2000年中国农业产量增长了2.6%,这只是在1999年增长2.1%基础上略有提高。虽然增长幅度还是较大,但该增长率却明显地低于1998年的4.2%和1997年的6.4%,以及1992-96年6.6%的平均增长率。2000年增长率较低的原因是由于谷物产量几乎停滞不前,仅增长了0.3%;畜牧业的情况较好,预计将增长5.8%。谷物产量下降近10%,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支持政策发生了变化,这导致了种植面积的减少(参见下面的中国农业回顾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意义)。
2001年的初步预测结果指出,中国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将与2000年相同,约为2.5%。同样,畜牧业产量将提高4-5%,远远大于作物产量的增长,预计后者仅增长0.5%。由于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减少以及不利的气候条件,谷物产量预计将继续下降。预计作物和畜牧产量的增长将远远低于1997年以前的甚高增长率。
东亚和东南亚2000年的农业产量比1999年所取得的4.8%高增长率略为下降,预计下降至2.9%;1999年是从1997和1998年的歉收中恢复的一年。印度尼西亚看来仅增长了1.5%,因为作物仅小幅增长0.8%;与之相反,畜牧业产量增长了5.9%。柬埔寨、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产量均上升2-3%。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继几十年来最冷的冬季之后,2000年又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导致产量下降了3.8%,尤其是谷物产量连续第二年急剧下降。然而,越南农业产量继续保持上一年的强劲增长势头,其年增长率达4-5%。
2001年初步预测结果表明,该亚区域农业产量增长率的下降幅度还不到1%;作物产量停滞不前,但畜牧业产量上升了约4%。预计该亚区域多数国家的情况均是这种模式。预计柬埔寨的产量将急剧下降;该国严重的洪灾使得大面积的水稻作物受到毁坏,菲律宾和越南的损失略小。2001年,韩国谷物产量继上一年严重歉收之后出现了强劲的恢复。
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农业产量增长在1999年上升3.7%之后,将达到1.6%;2001年初步预测结果指出农业产量水平将维持不变。这主要反映了该亚区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预计的产量水平;该国2000年的农业产量继1999年增长了5.7%之后,又上升了1%;预计2001年的产量将维持原有水平。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影响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在多哈批准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农业一直是入世谈判的核心,而且入世协议包括了诸多与农业有关的承诺。然而,对于中国入世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却意见不一。有些国家认为入世会对中国农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37]而其它一些国家则认为对整个农业只会产生适度的影响。[38]这些不同的观点可部分地归结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能导致的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39]以下部分将:简要地回顾目前中国的农业政策以及农业部门过去的成就;探讨入世协议中与农业有关的主要特点;设想政策制定者作出反应时可能采取的诸多途径。

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经济改革开始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农业一直在迅速地增长。

中国经济中不断变化的农业作用

中国的经济自由化已经进行二十多年了。自1978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增长。1979-8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8.5%,1985-95年间为9.7%(表11)。尽管发生了亚洲经济危机,但在1996至200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仍以8.2%的速度持续增长。对外贸易的增长更为迅速。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由1980年的13%上升至2000年的44%。[40]
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虽然改革业已涉及经济的所有方面,但多数成功的改革始于农业部门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农业的发展。[41]自1978年以来,集体化的解体、价格增长以及放松了地方贸易的限制,触发了中国农业经济的腾飞。在1978-84年间谷物产量每年增长4.7%,园艺、畜牧和水产的产量增长更为迅速(表11)。尽管随着集体化解体所产生的瞬时效应的消失,农业增长有所减缓,但该国所具有的农业增长率始终超过人口的增长(表11)。工业和服务行业也随着出现了更为快速的增长,这使得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80年以前的30%以上下降至2000年的16%(表12)。在同一时期,农业在整个就业中的比例也从1970年的81%下降至2000年的50%。
迅速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粮食市场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对肉类、水果和其它非主要食物的需求,导致了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转变。[42]例如,畜牧业在农业产值的份额增加了一倍以上,在1970年至2000年期间由14%上升至30%(表12)。结构变化最重要的迹象之一是作物比例的急剧下降(从82%下降至56%),尤其是粮食作物的比例。
对外贸易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1980年初级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占整个出口的比例超过了50%,但到2000年该比例下降到仅为10%(表12)。在同一时期,粮食占总出口的比例从17%下降至5%,而粮食进口的比例从15%下降至2%。农产品贸易的构成日益反映了中国的相对优势(表12和图23)。事实上,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商品例如谷物、油菜籽和糖类作物的净出口量一直在下降,反之,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包括水产品)的出口持续上升。20世纪九十年代谷物出口的比例(约20%)还不到八十年代初的一半。到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园艺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约占农产品出口的80%。[43]
这些趋势似乎表明,中国已经朝生产贸易一体化模式发展;这种模式使得国内自然资源及相对优势更加协调一致:允许更多的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并促进劳动密集型作物出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主要影响将促进其本身已经在转变的趋势。

表11  中国经济年增长率,1970-2000年

 

 

注:1970-7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是按实值计算的国家收入的增长率。增长率是采用回归方法进行计算的。单一和各类商品的增长率是以产量数据为基础;部门增长率是指按实值计算的增值。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各期,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各期,北京。

表12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970-2000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期,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过去的20-30年中,一直在开展对农业具有影响的重要政策改革。

中国的农产品市场越来越相似于那些以市场为导向经济的国家。

一农民正在出售花菜和菠菜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农产品是在自由市场出售的。

改革时期的农业政策

尽管过去已经具有这些趋势,但无可争议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对农业部门产生新的挑战。然而,该影响的性质及其深度将取决于中国农业政策制定者在新的贸易规则生效时,如何治理中国的农业部门。为了谨慎地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简要地回顾一下改革期间的农业政策。
财政和金融政策:改革期间,虽然政府在农业多数领域的支出一直在逐步增加,但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农业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在下降。1978年,政府部门的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7.6%。[44]到1995年,该比例已下降至3.6%。此外,最近20年间,通过财政体系和政府农业采购,大量的资本从农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45]
外汇及贸易政策:几十年来,中国的外部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革前的整个时期 (1950-78年),中国的内向政策和估值过高的货币阻碍了进口。[46]改革开始之后,从1978年至1994年间,实际汇率下跌了400%以上。在整个改革期间,汇率的调整提高了出口竞争力,并促进了中国的出口增长。
农村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对于该国的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这一转移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乡村企业吸收劳动力以及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乡村产业化为农村劳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劳力的生产率和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村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不足4%上升至1999年的30%以上。乡村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出口部门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47]更为重要的是,乡村企业雇用了35%的农村劳力,使他们脱离了田间劳动。此外,在农村劳动力中,很大一部分劳力(从1990年的8%上升至200年的13%)[48]是在自己经营的企业中工作;这个比例还在增长之中。最近的调查表明,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还有1亿以上的农工为城市部门所雇用。[49]
 
图23 中国:按产品的因素密集度列出的农业贸易平衡

资料来源:J.Huang和C.Chen,1999年,《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制度和结构方面》,印度尼西亚茂物,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CGPRT中心
1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鲜活动物、鱼类和贝壳类,以及其它淡水无脊椎动物;乳制品、鸟蛋、天然蜂蜜以及其它动物类食品;活的树木和其它植物;鳞茎及块根等;切花和观赏植物;可食用的蔬菜及某些块根及块茎;食用水果和坚果、柑橘类水果皮或瓜类,以及咖啡、茶叶、马黛茶及调味品;制粉业产品、麦芽、淀粉及小麦面筋;工业用和药用植物;稻杆及草料;虫胶、树胶、树脂以及其它植物汁液和提取物;植物编织材料;在别处未特指或包括的植物产品;动物脂肪和动物蜡;生丝和原棉。
2土地密集型产品包括:谷物、植物油籽和油质水果、食用植物油、原棉和其它植物纺织纤维。
 
粮食价格和市场政策:价格和市场的改革是中国政策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一改革是缓慢开始并逐步实行的。市场自由化是从非关键性的农产品开始,例如蔬菜、水果、鱼类、家畜、食油和糖类,但并未致力于主要作物。大多数的早期重大改革是通过行政措施来实现的。[50]然而,由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扩大了私营贸易权利,允许商人可以买卖几乎所有农产品的剩余产品,国营市场体系的基础开始受到削弱。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起,市场改革的进程以时停时续的方式继续进行。尽管改革进程出现周期性的摇摆,市场已经在中国农村逐步出现。以市场价格出售的零售产品比例持续上升。在农业中所占的比例1978年仅为6%,但到1985年就上升至40%,1995年为79%,1999年达83%。[51]而且,国家的干预也无法阻止谷物跨省流动。近来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相距甚远的不 同地方,所有主要的农产品价格变化均趋于一致,包括水稻、小麦,尤其是玉米和大豆。[52]中国的市场日趋高效和一体化,越来越相似于那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国家。
在国际背景下,这些政策的意义何在?表13和14列出了自1985年以来主要农业商品的名义保护率(NPRs) 估计值。名义保护率估算了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与相同产品边境价格之间差异的百分比。名义保护率为正值表明国内市场价格高于边境价格(也表明国内生产者得到了补贴);名义保护率为负值表明国内市场价格低于边境价格(也表明向国内生产者征收了内含税款)。虽然还需要针对质量及其它因素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但这此名义保护率大体上反映了过去政策变化的基本性质。强制性地要求农民按照下达的配额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上缴农产品,意味着对农民征收了内含税款并对城市消费者提供了补贴;这使得城市消费者能够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这些产品。[53]在1990年至1997年期间,农民被迫出售的谷物和大豆所得到的平均价格低于边境价格的八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等。一直到近几年,这些价格才高于边境价格。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中稻谷的名义保护率大多为负值,而且均为三组价格。另一方面,作为国家主要进口商品的小麦和棉花,则享有比水稻 优惠的待遇。如果将水稻以配额规定的低价格出售的较高产量比例考虑在内,这种差异就更为显著。相反,如果肉类生产者能以国际价格出售其产品,他们应得到的收入看来是要高于他们现在的收入(表14)。

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中,中国承诺将进一步扩大农业贸易自由化。

中国将逐步消除大量的国营贸易垄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关农业方面的承诺及规定

在中国所作出的承诺中,涉及到农业的承诺可分为三大类: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就市场准入而言,中国承诺削减其所有农产品的关税,通过税率配额 (TRQS)增加外部生产国某些农产品的准入,取消其它农产品的数量限制(见第44页插文2)。中国在进口市场准入上作出的重要承诺看来是实质性的承诺(表15和16)。所有农业进口关税(按简单的平均数计算)将从2001年的21%降低到2004年的17%(这是继已经作出的削减之后,即从1992年的42.2%下降到1998年的23.6%)。在国营贸易比例将显著下降的同时,还将扩大低关税的配额。

表13 中国粮食的名义保护率,1978年至2000年初期

注:对于那些与国内粮食品种一致的品种,边境价为出口价格的平均值(大米,有时为玉米)或进口价格的平均值(小麦、大豆、有时为玉米)。2000年的数据来自2000年初期的数据。官方兑换率是用于转换边境价格的。

资料来源:J.Huang和S.Rozelle,2001年“目前中国农业激励机制扭曲的特点和程度”,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策改革和扶贫工作第二次项目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世界银行常驻团,北京,2001年10月26-27日。

 

表14 中国在棉花及畜产品上的名义保护率,1997-99年

注:猪肉、牛肉及鸡肉的出口价格和棉花的进口价格被用作边境价格。城市批发市场的价格作为国内价格。棉花批发价是按国家收购价乘以1.25计算的。边境价格是以官方兑换率来转换的。
资料来源:J.Huang和S.Rozelle,2001年,“目前中国农业激励机制扭曲的特点和程度”,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策改革和扶贫工作第二次项目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世界银行常驻团,北京,2001年10月26-27日。

 

除了少数例外(例如,一些被视为“国家战略性产品”的农业商品),绝大多数农产品将被纳入到关税管理制度之下。就此类商品而言,将取消所有的非关税壁垒和许可证及配额措施,在2002年1月之前,将大大降低这些商品现有的保护水平,到2004年还将进一步降低(表15)。然而,进口并不一定就相应地上升。事实上,中国在表15中所列的许多商品上具有相对的 优势。对于仅由关税保护的农产品来说,真正面临挑战的只是那些诸如大麦的作物以及葡萄酒和乳制品的产品。中国在大豆上的相对优势较小,但也可能从中受益。在2000年以前,大豆的进口关税高达114%;进口商需要进口许可证;中国农民可基本满足国家的大豆需求。然而,估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2000年的关税会降至3%,进口配额随后逐渐取消。价格随之下降,名义保护率从2000年初的44%(表13) 下降至2001年10月的15%以下。其结果是进口从1999年的432万吨急剧上升至2000年的1042万吨;2001年将可能超过1400万吨。

 
表15 中国仅受关税保护的主要农产品的进口税率
 

 

1大麦还受到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的限制;配额内的进口关税率为3%,2001年配额以外的大麦的关税为114%。

2在2000年以前关税率高达114%,在2000年初下降到3%。

资料来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2001年11月。

表16 中国在具关税配额农产品上的市场准入承诺

1园括号内的数字为进口配额中非国营贸易的份额(以百分比表示)。
22002-04年为指定贸易,在此之后逐渐取消。
32006年关税配额制度在将逐渐取消;2005年关税配额为727万吨,配额内关税为9%,配额外关税为65%。
4国营贸易将逐渐取消配额。
资料来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2001年11月;国家统计局,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然而,对于那些被视为“国家战略性产品”的商品,如此显著的变化将十分有限。事实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允许政府通过税率0配额(TRQs) 管理水稻、小麦、玉米、食用油、食糖、棉花和羊毛的贸易。[54]正如表16所示,虽然配额内的关税食糖为20%、食用油为9%,水稻、小麦、玉米和羊毛的配额内关税仅为1%,但能够获得这样关税水平的数量却受到限制。然而,在三年期间(2002-04年),配额数量将以每年平均增长4%至19%速度开始上升。与此同时,配额外的关税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将大幅度下降,在2002-2005年间还将进一步降低。
加入上贸组织后头4至5年,还将出现许多其它方面的变化。例如,中国同意在2006年之后逐步取消食用油的关税配额。2004年之后还将逐步消除羊毛的国营贸易垄断,绝大多数其它农产品的国营贸易垄断也将逐步消 失 (表16)。虽然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在稻米、小麦和玉米贸易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未来的谷物进出口上,来自私营公司的竞争水平将日趋加大。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还包括了许多其它方面的承诺,有些方面是专门针对中国的。首先,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必须逐步取消所有的出口补贴。[55]第二,尽管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对特定产品支持的最低削减水平(见第44页插文2)相当于某一基本农产品产值的8.5%,对于非特定产品支持而言,为农业生产总值的8.5%(与之相比,发展中国家为10%,发达同家为5%)。第三,对于低收入和缺乏资源的农民投资和投入的补贴可以免除削减承诺,但必须包括在其综合支持量(AMS)的构成之中(见第44页插文2)。
中国还同意了反倾销和反倾销关税的一系列特定条件。在15年的期限里,中国将遵循一套不同的规则;这些规则使得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倾销案件可较容易地起诉、验证和执行。然而,作为互惠条件,该国在对付其它国家倾销案件时,也将受益于同样的权利。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其它领域的承诺以及特别待遇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其农业产生影响。例如,对于农用化学品而言,中国承诺将以关税配额取代针对三种类型化肥(磷酸氢二铵、氮磷钾肥和尿素)的进口数量限制。另外,在入世时,将削减几乎所有工业产品(例如拖拉机和杀虫剂)的关税;到2005年前还要逐步作出更大的削减。此外,在2005年之前,中国还将显著地减少其非关 税措施,取消所有非农产品的关税配额、投标和进口许可证。然而,对于纺织品和服装,目前“自动的”出口限制到2008年结束时不会完全地取消,这表明其出口不会像在出口限制较小体制下那样迅速地扩大。中国还作出了开放服务行业市场的实质性承诺。

最近的政策转变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能产生的变化

为了遵循世贸组织规则,中国正在进行重要的法规改革。

虽然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实施的农业改革使得农业部门较为容易地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随之产生的变化,但在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上,该国仍面临着许多挑战。[56]然而,与此同时这也产生了诸多机遇,为正在进行的内部改革和贸易政策改革提供了动力。期望政策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反应能够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之一:一种是政策作出相应的反应以实现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另一种是开展政策改革,以便促进经济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加入世贸组织的不利冲击。

农业贸易必须进一步自由化。

法规改革

在法规领域应产生诸多重要的变化。自入世之日起,中国拥有一年的时间建立经济政策制度及法规;这些法规应符合世贸组织非歧视和透明的精神。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这些准备工作便已经开始了。
为了全面地指导部一级和当地政府部门修订或废除有关的法规、法律和政策,2002年1月已公布了两套重要的法规:《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这些新法规从根本上为地方政府和各部委提供了指导;这些新法规的公布是为了确保诸多政府职能向市场的转变,并指导政府在商业和贸易中发挥更加符合法规的间接作用。
现正广泛地致力于这一新法规框架的建立与实施。例如,在世贸组织谈判的最后阶段里,每一个部门均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并在各自的权限内审议所有的法律和规章,以便使这些法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入世的承诺。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类似的委员会。近来,在修订法规和制定与农业有关的新制度上,若干成绩证明了这些委员会的有效工作以及中国对世贸组织义务的整个承诺。例如,中国的《专利法》(该法最早公布于1984年,随后在1992年得到修订)在2001年7月1日再次得到修订。此外,当中国成为“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UPOV)的第39个成员国时,有关植物品种保护的一套新法规于1999年开始生效。
自2000年以来,农业部也已废除了若干法规;这些法规对特定类型的企业提供了资助或者对农业投入物产业的不同经济部门给予不同的待遇。有关《发展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企业的规定》(于1983年公布,其目的是帮助国营农场的发展)和《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规定》(于1979年公布,其目的是扶持集体所有制企业)也被取消。赋予地方种子公司垄断权力的《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以及排斥外国公司的《农药田间实验管理办法》也同样予以废除。
尽管中国已经作出了上述的实质性努力,但还需要实行诸多的制度改革,以便使该国能够履行其在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所承诺的法律义务。

国内的农业市场也必须深化改革。

农业贸易改革

中国在贸易法律和法规方面的改革和自由化可能是最为领先的。通过近20年的改革,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从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的进口替代体系逐步改变为更加分散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体系,其重点是促进出口。[57]在贸易和其它政策上,这些变化使得中国的贸易结构日趋转向有益于那些具有中国相对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许多农产品的贸易将继续在透明度相对较低的国营贸易体系下进行。[58]未来的若干年将是中国推进农业部门贸易改革的关键时期,包括关税和非关税的措施。
关税政策的变革比非关税政策的改革更加直接了当和简单易行。中国将按照协议中所规定的关税减让表实施。在2002年的第一天,平均关税率从2001年的15.3%下降至12%。农产品的关税从21%降低到15.8%。从2002年的第一天起,出口补贴也开始全面地逐步削减。
根据过去十年来关税削减的趋势,中国入世后的关税变化不会有什么相应的问题。然而,在非关税措施领域上必须进行重大的改革。在进行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改革时,应当考虑到国营贸易是特别重要的领域之一。中国业已同意取消对所有产品贸易权利的限制,但不包括那些处于关税配额管理下的产品;在这些产品上的国营贸易体系将采取较为渐进的措施逐步取消(表16)。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之后,在几乎所有农产品的贸易上,私营部门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仍有一些规定允许国家继续干预三种产品的贸易:小麦、玉米和烟草制品。
贸易的技术壁垒、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以及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的协议》(TRIPS)的制度管理,均是中国必须应对的其它方面的重要问题。

正在插秧的中国妇女

近来在粮食部门实行的政策改革导致农民减少谷物播种面积并采用更好的品种。

国内市场改革及基础结构的发展

历经20年的改革之后,中国农业已经转变成更加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59]商人越来越有规范地在全国各地经销产品。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末,只有谷物、棉花以及一定范围内的蚕茧和烟草的价格受到控制。即使在这些情况下,这些产品的市场,尤其是谷物市场,日益趋向竞争性、一体化和有效性。[60]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中国要进一步开展市场改革依然面临着诸多的任务。主要挑战之一就是提高国内市场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自由化的不利冲击。谷物市场情况可被视为市场改革方向的标志。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诸多上缴政策负担,国家的粮食经营部门长期以来状况不佳。尽管也努力地进行改革,但许多国营的粮食公司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依旧亏本。国际上也一直抨击中国的市场运作。世贸组织的谈判者经常指责中国传统的粮食价格体系具有扭曲市场的作用。有的还认为国营粮食经营企业的优惠待遇违反了世贸组织的国家运作原则。
面对着这些压力及关注,中国在2000年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改革。第一步,政府逐渐取消对较低质量粮食的贸易控制(例如,中国南方的早籼稻米和玉米,中国北方的春小麦以及南方所有的小麦)。这一政策几乎马上就导致了一些地区作物品种模式的调整。生产者开始种植更好的品种以改善粮食的品质。随着2000年这一谷物“品种”改革的成功实施,目前政府正式开放粮食市场。这首先是在诸多缺粮的沿海省份—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及海南省—实施,不过预计2002年将扩大到所有的缺粮省份。
为了应对入世后的需要,政府还制定了宏伟的计划,以便增加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众所周知,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国家市场信息网络。农业部正在努力地进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并促进农民的产品销售。建立农业技术协会也正在研究之中。所有这些进展均是努力将财政资源转移到提高生产力的投资 和改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这些财政资源原先是用于支持中国昂贵的价格补贴体系的。2000年用于价格和市场干预的补贴总额高达403亿人民币,约占整个国家预算的4%;这一事实突出地反映了上述转移的重要性。

中国农场规模小将制约生产力的提高。

土地使用政策、农场组织及农村企业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土地使用及农场组织的影响也是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关注点均集中在贸易自由化之后中国小农的竞争能力问题。中国将耕地分给了每一个农民家庭,但平均耕地面积很小而且日趋下降(从1980年的0.56公顷下降至2000年的0.45公顷)。[61]虽然就社会平等和稳定性而言,这种结构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这种耕地的分解也将制约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的收入。有些人认为,应当在更加可靠的土地所有制体系下扩大土地面积和提高生产力。其他人则提出,应继续采取有关政策,使地方政府能够定期地在农民中进行耕地再分配,从而让所有的农村人口均拥有土地。

虽然目前看来多数决策者均倾向于依赖更加可靠的土地使用权,但他们仍在寻求一些辅助措施;这些措施将不会违背目前土地管理体制有利于平等受益的所有原则。按照法律,农村地区的土地属于乡村(平均约300户家庭)所有,或者小集体所有(村民小组,通常是由15-30户家庭组成),并承包给各个农户。[62]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延长了土地使用期限,由15年延长至30年。到2000年,大约有98%的乡村修订了与农民的合同,以便反映使用权延长的期限。[63]
目前政府正在寻求某种机制,以便使剩余的专职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耕地并增加他们的收入和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目前正在制定新的《农村土地合同法》。虽然土地所有权还是属于集体,但该合同法几乎将私有制下可拥有的所有权利全部赋予合同持有者。特别是该合同清楚地规定了承包合同的土地可以转让和交换的权利。事实上,中国越来越多的土地正在被出租,这是大家公认的正在发生的变化。[64]新法规还允许农民用承包合同的土地作抵押以获得商业贷款,允许家庭成员在合同期内拥有土地继承权。
为了努力增加中国农业生产力,还鼓励建立大型的农场企业,尽管这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通过许多激励机制,例如减少基础设施投资的税款、投入的信贷补贴以及资助粮食加工设备,对许多大农场提供了支持。
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其它重要努力包括促进农民组织的建立。政策制定者现已意识到,由于中国农场的规模很小,建立有效的农村组织将是提高生产力和收入最有希望的抉择之一。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已经允许2.4亿农户建立农民组织。在技术推广、市场信息和质量管理领域,鼓励这些组织与政府密切合作。[65]

财政改革

财政部门的改革进程比其它部门要缓慢得多,政府对这些部门继续保持强有力的控制。[66]中国入世的承诺要求中国必须逐步地开放国家的金融市场。在为期四年的转型之后,将取消所有的地区限制,外国银行将享有国家无歧视的待遇。这些对于农业的影响尚不清楚。农业部门,尤其在贫困地区,可能会受到损害,但其境况不一定会比改革前更糟。财政部门已经系统地将资金从农业转移出去。[67]在整个改革期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然而,其它国家的经验表明,从短期看,贫困农民将从资本市场之外获得定量的资助。[68]

中国正在将农业支持从价格支持转到提高生产力的投资上。

农业结构调整是政策之重点。

农业投资及支持政策

作为最根本的让步之一,中国同意在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中逐步减少其出口补贴。这种补贴通常用于促进玉米、棉花和其它农产品的出口,从而间接地支持了国内市场价格。
世贸组织也在严格限制成员国所提供的某些补贴的类型和数量。与世贸组织其它成员国的情况一样,中国不得不谨慎地界定可以列入“黄箱”政策数量范围的有关规则 (见第44页插文2)。中国的入世协议确定了占农业生产总值8.5%的最低补贴水平。有关政府在这些领域投资历史情况的研究表明,最低限制目前可能还不会构成制约。[69]只有在未来经济继续增长数年之后预算的制约逐渐变小,那时真正的影响才可能出现。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环境中,中国可能会认真地思考如何最佳地利用最低补贴条件。近来的研究表明,尽管劳动密集型部门(例如畜牧业和园艺业)在2001年末期的名义保护税率为负值,但许多土地密集型产品(包括玉米、小麦、油料作物和食糖)的名义保护税率却为正值,其幅度为5%至40%。[70]名义保护税率为正值的作物几乎全部处于关税配额的管理之 下—这一发现对于中国应如何更加有效地支持其农业部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应采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措施,例如农业研究和运输及通讯上的投资,从而取代继续提供市场支持或补贴。
加入世贸组织所产生的影响将不仅因作物而异,而且也因区域的不同而不同,后者取决于各区域农业生产的相对优势以及政府政策。在改变农业的支持方向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不同区域影响的差异性,同时应优先关注最贫困的农村地区。
近来政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而提供支持的转变表明,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了。例如,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按实值计算政府在农业研究上的支出每年约增长10%,在植物生物技术上公共投资的增长速率甚至更高。[71]

农业结构调整和宏观政策

农业结构调整被视为2000年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2001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一调整包括改变农业商品的结构、提高主要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促进地区的特殊性。作为中国致力于加入世贸组织的部分准备 结果,这些新政策的方向被视为“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72]支持这些调整的关键政策和措施包括上述所讨论的许多行动。
政策定向就是重新开展粮食市场的改革,并将政府的部分资源从棉花和主要粮食作物转移到中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上,例如园艺作物,同时提高地区的特殊性。其目的是更多地依赖于与世贸组织相吻合的间接措施上:改良技术、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创造良好的制度和经济环境。
许多政策均有助于农业的结构转变,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竞争力,尽管这些政策并不在那些直接参与农业经营者的控制之下。农业生产者必须扩大其活动的范围。在通常情况下,这就需要把大量的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特别是转向城市地区。因此,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也将有益于提高农业收入和农业生产。这包括制定一些增加就业机会的政策,从而导致更进一步的都市化、促进农村乡镇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发展(通过 取消对农村地区小企业发展的限制)。在此,尤其要确保对农村最贫困地区的重视。

结 论

中国已开始努力使自己适应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制度环境。降低了关税、修订了诸多的法律和法规、转移了投资重点以及改变了政策战略。政府还有许多正在实施的方案。尽管中国 已经同意世贸组织协议对中国的行动施加限制,但中国政府在帮助其农业部门上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些最为明显的重要活动将会增加支持的力度,也就是通过世贸组织未限制的提高生产力的投资,例如增加农业研究、道路建设和建立全国范围的信息网络的开支,以及加强中国在贸易和卫生及植物检疫措施与标准上应用技术壁垒的能力。
即使是开展了这些投资之后,中国要支持特定的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财政资源的限制。虽然土地密集型部门可能面临许多困难,但中国在诸多商品上仍具有相对优势,例如园艺、水果、畜牧和水产;这些产品可以与进口产品进行竞争,甚至可以出口。
最为根本的是,政府对世贸组织的反应包括所有方面的全面转变—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转向发挥较为间接的立法作用。这包括制定制度以便有效地创造和管理公共利益,规范市场以避免正常市场的失灵。有效的、全方位的政府政策将使中国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并将在未来肯定要出现的不利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

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区域概况

总体经济情况

2001年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经济停滞不前的一年。

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而言,2001年即使不是全面衰退的一年,也始终是停滞不前的时期。艰难的外部环境,即缓慢的经济增长和不稳定的金融市场,伴随着内在的问题,如国内需求疲软、宏观经济不平衡以及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定。这些因素使该区域经济活动步伐明显减慢,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估计为1%左右,约为2000年增长率的一半。[73]通过对工资、就业机会乃至粮食有效需求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经济活动的衰退使得粮食安全出现极大的退步。
不象在2000年,当时强劲的美国经济对该区域北部(尤其是墨西哥)的正面影响比南部更为巨大;而在2001年,该区域经济普遍不景气。对整个区域来说,主要结果是三个最大的经济国家经济萧条。在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继2000年高速增长(达6.9%)后,可能会出现零的增长。在2000年和2001初期出现了趋势不错的复苏迹象之后,巴西经济由于严重的电力危机和恶化的经济环境而受到重挫,进入了它的第四个衰退年;由 于外部资金实际上的消失以及在减轻财政赤字和偿还公债上所遭遇的困难,阿根廷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些境况给阿根廷的早期复苏蒙上一层阴影,使其前景捉摸不定,并且对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内部和该区域其它国家的财政和贸易状况也产生 了影响。秘鲁和乌拉圭也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境遇,2001年的增长率可能低于1%,而智利和委内瑞拉的增长速度尽管有所减慢,但有望维持在3%左右。
由于贸易的急剧下降,导致一些国家的增长速度普遍减缓。由于出口产品需求少、价格低,该区域的出口收入明显下降。另外,随着进口数量的下降,虽然下降速度低于出口速度,但该区域2001年的贸易逆差预计将加大。因此,它的经常帐户赤字从2000年470亿美元预计将增加到2001年的580亿美元—后者相当于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3%。按照当前的经常帐户和资金帐户,该区域2001年转入的净资金几乎为零。实际上,就第三年运行情况来说,总的资金流入不得不全部用来分期偿还债务以及用于要素服务。

2000年农业产量增长低于平均数。

预计2001年整个农业产量会略有提高。

近几十年来该区域农业贸易历经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九十年代农业出口的增长超过了产量的增加。

最近的农业状况

除了1994-95年和1999年是农业不寻常的丰年之外,近几年来该区域农业部门的情况整体上落后于它的经济,这在2000年也是如此。2000年,农业生产增长率为2.1%,明显低于整个经济活动增长,只是略微超过了人口增长。畜牧业强劲的持续增长(4.4%)部分地弥补了作物生产的低增长(0.6%)。三个主要生产国阿根廷(谷类除外)、巴西(谷类作物减产)和墨西哥的作物增长速度达历史最低点。在亚区域,只有加勒比海地区超过了平均产量,作物和畜牧生产增长了3.1%。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产量增加速度接近于该区域的平均数,分别为1.7%和2.2%。
2001年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农业产量估计会增长2.7%,虽然这个数字仍然偏低(1991-2001年的平均年增长率约2.9%)。在2001年,气候和市场条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一些国家和产品,尤其是:

表17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

1 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世界经济展望》,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图24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若干指标

 

      

    

1 初步预测。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变化中的农业贸易形式

对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而言,农业贸易的重要性几乎不需要强调。到目前为止,按人均计算,该区域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区域里是以农业贸易为导向的最主要地区。其农业出口(人均每年约100美元) 比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或亚太地区高出5倍,比近东地区高出3倍多。除近东地区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人均农业进口值也大大超过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虽然工业化发展迅速,农业贸易及有关经济活动仍然是该区域经济增长、就业和外汇的重要来源。
然而,近几十年是该区域整个经济、政治和制度方面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其农业贸易的形式和特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该区域农业,特别是较为现代的和以贸易为导向的有关农业部门,在把握日趋自由化和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新机遇方面,已表现出巨大的能力。但在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上、在使产品多样化上以及维持在世界贸易中强劲的地位上,这些部门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这 些困难不仅与内在的制约有关,还与日趋增大的国际竞争、不稳定且时常疲软的市场以及和农业贸易上长期存在的制度壁垒都有关。
本部分列出了构成这些问题原因的统计数据。尤其提供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农业贸易的经济重要性指标—包括现在和早些时期—还探讨了该区域农业贸易变化的主要特点、趋势和变化速度。

但在整个出口产品中农业份额有所下降

与生产有关的农业贸易之重要性日趋增大
近几十年来,农业贸易总量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该区域的农业与世界市场日益相互依赖和一体化的趋势尤为明显;这一时期也是国际贸易复苏和自由化的时期(图25)。事实上,从1980年至九十年代末在产量上升了56%的同时,同期的出口量也几乎翻了一番。
还可以看到,在进口方面,与产量有关的贸易日益重要。谷物方面的情况尤为明显,它们是进口商品中的主体部分。图26表明,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到1999年间,人均谷物供应量有了相当大的增加,从每年220公斤增加到290公斤。
谷物供应量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靠进口实现的;过去几十年来,谷物供应量的增加对该区域营养状况的显著改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际上,虽然人均谷物产量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水平上有所下降,但是1996-99年间的进口量约占谷物供应总量的12%。
 

图25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农业产量和贸易量

图2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谷物产量和贸易

在整个商品贸易中农业的作用日益下降

图27展示了农业、渔业和林业产品进出口的总体趋势以及这些进出口产品在整个商品贸易中所占的份额。
一般来说,农业贸易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期间展现了相当大的活力,这反映在该十年间的初期和后期,传统商品进口价格高涨。随后,到八十年代,实际上是停滞不前;该时期是该区域市场非常疲软的时期,尤其在1982-83年,价格急剧下跌。到了九十年代,紧接着有所恢复,尤其是在1997-98年所谓的“商品繁荣”年间,市场强劲复苏。
虽然农业贸易在九十年代大部分时期均出现强劲增长,但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其它贸易产品特别是制造业比重相对加大,农业贸易在整个贸易中的份额稳步减少。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农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43%,但现在仅占20%。在整个进口产品中,农业份额的下降不很明显,这反映了满足国内粮食需求日益依赖于外部市场。实际上,农业进口比例在过去30年间一直徘徊在12-13%左右,目前占10%左右。[74]
图27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农产品、渔产品和林产品的贸易

该区域在世界农业出口中所占份额稳定不变。
农业出口产品的种类变得更加多样化。

世界农业贸易中稳定的区域份额

在全世界传统和新兴的农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该区域在世界商品贸易中仍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地位。在过去30年间,该区域在整个世界农业出口中所占份额徘徊在15-17%左右;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略为下降的趋势,但随即上升至近年的20%(图28)。这些趋势与其它区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尤其是非洲和近东地区,它们同期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75]
关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在世界农业进口中的地位问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形式。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尽管外汇短缺对进口(包括粮食进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该区域占整个进口的比例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该区域占世界人口的8%,而农业进口占世界总额的比例从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6%增加到差不多10%(图29)。

妇女们相互协作,分选咖啡豆

近年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若干传统出口产品(例如咖啡)的重要性一直在稳步下降。然而,咖啡仍然是该区域最重要的农业出口商品。

图28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世界农业出口的区域份额

图29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世界农业进口的区域份额

表19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主要农产品出口占整个农业出口的份额,基准期1970-72年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农业贸易的不同产品构成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国家,传统上自种类有限的粮食和原料产品获得大量的农业出口收入。但是近几十年来,该区域出口的一些重要商品在国际 市场条件下急剧恶化(参见第117页,“价格因素”)。这种形势促使大多数国家重新努力,通过扩大商品产品基数和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使出口产品多样化。在努力避免过于单一化方面,不同的国家取得的成就也各不相同,但是都有 助于使各种出口产品的相对重要性发性发生很大变化。表19展示了这此变化,按1970-72年间的重要性排序,列出了该区域的15种主要出口农产品及其在总农业出口额中的各自比例。
 
显著的特点是: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插文7  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情况

在拉丁美洲,近来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阿根廷和巴西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巴西的大豆产量只占全球产量的1%,阿根廷实际上没有生产。十年之后,它们二者的大豆产量总和尚未超过全球产量的4%,其中大部分还是巴西的。七十年代,巴西开始大面积发展大豆生产;稍后几年,阿根廷也开始发展大豆生产。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期间,它们仍在扩大生产,使它们成为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大豆生产国,近年来,它们的大豆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阿根廷和巴西在全球大豆及大豆产品出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急剧增加,现在它们两国出口的总和约占全世界出口量的4O%。
导致这—显著增长的因素很多。在巴西,国家农业研究和推广网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EMBRARA)培育的一些“热带”大豆品种,使大豆生产能从该国的西南部温带地区扩大到中西部地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来宏观经济的稳定也促进了大豆的快速增长。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豆高昂的国际价格导致了阿根廷快速地扩大大豆生产。有利的农业气侯条件和先进的种植制度也促进了大豆生产。大豆产量提高很快,尤其是在七十年代;同时大豆种植面积也扩大了,即把种粗粮、牧场以及新开垦的土地改种大豆。同小麦复种对大豆生产也更加有利。九十年代的政策改革,其中包括实行减免出口税和稳定货币,进一步促进了大豆生产。
如果市场价格仍然有利,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生产今后还会继续增长,因为这两国还有许多耕地可种大豆。但是随着生产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限制因素之一就是运输成本的增加。生产者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市场营销成本,因为产地在进一步往内地迁移。大规模机械化的持续耕作导致一些地区土壤侵蚀,增加种植强度破坏了天然的土壤肥力。研究人员和农民正在寻求更加适宜的技术和种植制度,其中包括免耕和先进的作物轮作制度。

市场的地理多样化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仍然是该区域农业出口的主要市场。

区域内农业贸易和向亚太地区出口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传统上,该区域大多数农业贸易是面向工业化国家的市场,约占农业出口的60%和一半以上的农业进口(表21)。[77]
但是,近几十年来,贸易的地理分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欧盟(EU)和美国仍然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出口的主要地区,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地位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在20世纪九十年代里,随着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变革的进程,东欧国家失去了作为重要贸易伙伴的地位。
在进口方面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随着发达国家的相对份额明显减少,作为该区域农产品供应商的发展中国家将从中获益(表22)。
面向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市场多样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亚太地区日益成为该区域的重要市场。但是,多样化进程的驱动力量是显著的区域内农业贸易增长,尤其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加强了区域一体化的努力。1990至1997年间,区域内的贸易在整个农业贸易中的份额从12%上升至18%,出口从28%增加到38%。
 
表21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农业出口的区域目的地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0年,《2000年统计手册》,日内瓦。

鉴于有关国家的规模及其若干产品基础的互补程度,南方共同市场的作用特别重要,正如表23和表24所示,对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来说,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后期是农业贸易实现地域转移的重要时期,这有利于该集团中的其它国家。例如,在20世纪八十年代,阿根廷向南方共同市场伙伴出口的农产品份额只占总数的10-15%,近几年来差不多已占了四分之一。同样,从巴西到其他南方共同市场国家的农业出口份额从可以忽略的水平提高到近10%。区域内集中贸易的趋向也可以从农业进口方面看到,如表24所示。最明显的是巴西,来自区域内的进口份额从大约27%增加到45%左右。在巴拉圭和乌拉圭,农业贸易已经大量地转向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的市场,这样的趋势在本时期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农业贸易的正平衡民大程度上归因于阿根廷和巴西,但多数亚区城的农业贸易均出现顺差。

农业贸易是整个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区域通过增加出口数量弥补了农业出口价格的下降。

农业贸易平衡及其经济意义

随着农业出口的利润远远超过农业进口,该区域保持着坚固的顺差地位,即使是在其主要商品出口处于市场低迷时期(见图27)。
实际上,出口的滑坡和农业进口的紧缩是非常一致的,这反映了该区域对出口创汇的严重依赖性,从农业到金融的进口包括食物的进口。
表22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农业进口的区域来源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0年,《2000年统计手册》,日内瓦。

该区域整个农业贸易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主要净出口国阿根廷和巴西的农业贸易平衡。在过去十年里,这两个国家的大量盈余日趋加大。阿根廷和巴西加在一起约占该区域农业总出口的一半,但不到总进口的四分之一。不过,整个区域大多数年份均出现顺差状况,但加勒比海亚区域和墨西哥明显例外,其中,加勒比海亚区域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一直属于农业净进口国(见图30)。
评价农业贸易平衡的意义一方面要考虑农业出口的经济重要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农业进口的资金成本。表25提出了许多指标,阐述了农业贸易的重要性。将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农业出口约占整个商品出口的23%,低于
表23
南方共同市场:农业出口的目的地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29%;而在过去的30年间,农业进口为整个进口的10-12%左右。不过,除了这些平均数外,亚区域和各国之间的差异甚大。
表23 南方共同市场:农业出口的目的地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虽然该区域已经大大地扩大了出口基数,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加工产品数量的扩大,农业出口在整个商品出口中一直保持很高的比例—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近年来约达47%,但仍然低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70%的水平。除了少数几个主要依靠石油和矿物、汇款或旅游的经济国家以外,农业出口即使不是外汇的主要来源也是重要的来源。这对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也是如此:在阿根廷,农业出口占总出口的一半左右,巴西为30%,哥伦比亚为32%,智利为17%。中美洲一些国家(伯利兹、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尼加拉瓜)以及巴拉圭的比例超过了60%。
表24 南方共同市场:农业进口的来源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图30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农业贸易平衡

表25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农业进出口占整个商品贸易的比例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从表面上看,此经济类型的许多国家是一种矛盾综合体,即既以农业为基础,又强烈依赖于农业进口。这一般可解释为该区域出口(如上所述,主要是非粮食的初级产品)和进口(主要是谷物)的结构不同所致。这种特殊的农业形式通常反映了对国内消费的粮食生产重视不够,因此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该区域的相对优势和竞争力,从而有助于经常帐目产生顺差。但是,在许多时期和大多情况下,这样的愿望未能变为现实。当农业进口出现相反的情况时,农业出口在国家帐目上已经失去了其重要意义。农业—主要是粮食—进口已日益成为国家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粮食进口帐单的增加通常与相应的外汇增加不成比例。

价格因素

委内瑞拉的出口包装

出口香蕉的各种处理及包装:水果箱称重。

改变农业贸易形式的政策背景是经济自由化表现形式之一。

区域贸易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区域农业和各国政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商品价格的波动对出口收入和进口帐单具有直接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通常是该区域许多国家处于繁荣和萧条循环之中的决定因素。就该区域总的情况来说,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农业出口单位价格(以美元现价计算)总的趋势是停滞不前或有所下降,其中偶尔会有一些短暂的上升,例如在1979-81年间和1995-97年间“商品繁荣”期出现的情况(图31)。
尽管总是存在这种不利的价格趋势,但该区域还是可以通过大力提高出口数量来增加农业出口收入,在过去十年里这种现
象尤为显著。虽然农业出口的单位价格在1989-91年间和1999年下跌了约10%,但这些出口金额在同期内却增加了50%。
 
图31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农业出口的数量、价值及单位价值

在单一商品上也可以发现这种趋势。即使是在价格危机时期,出口数量相对稳步地增加证实了这样的假设,即国际市场价格是农产品出口状况的决定因素。
如前文所述,在过去20多年里,主要热带产品的出口价格一般都不太好,而谷物价格相对较好(应当牢记,除了阿根廷、乌拉圭作为明显的例外,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大部分都是谷物净进口国),增加出口数量可以不同程度地成功弥补不利的价格。
根据该区域进口的产品价格,可以较好地评价农业价格变动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图32列出了两个指标:农业出口的进出口交换比率(该区域农业出口单价与加工产品价格的比值)和收汇贸易比率(农业出口值与加工产品价格的比值,或农业出口产品的购买能力)。
在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总体情况是进出口交换比率指标稳定;在七十年代中期发生的粮食危机期间,指标明显提高;七十年代中期到1993年是漫长而又严重的衰退期,只有一些暂时性反弹,例如在1984年粮食危机期间;但近年来开始复苏。收汇贸易比率所出现的情况比较令人鼓舞:虽然这些指标在1985-92年期间也出现了相似的下降趋势,但是在其它时期,它们有了相当可观的提高。这再次表明,该区域有能力通过扩大农业出口数量以抵御不利的价格趋势。以1989-91年和1999年作为基准期,农产品价格估计比那些加工产品低了6%,但在同一时期,出口数量几乎增加了70%。结果,通过农业增加的出口收入来购买56%以上的加工产品。[78]
 

结论

本部分所讨论的各种农业贸易情况,是在不断增加贸易和外汇自由化的政策环境下出现的情形,尤其是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新的政策方向主要包括通过加大私营部门的作用,减少公共部门的干预,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许多国家是以小幅度调整汇率或浮动兑换率代替了优先的或固定的外汇兑换比率。平均关税及其偏离程度大幅度降低了。贸易的管理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被取消了。
虽然农业贸易自由化以及对该区域诸多贸易伙伴的扶持政策进展缓慢,但是该进程仍持续了下去。工业化国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保护水平,尤其在农业上。[79]除了传统的关税壁垒外,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如卫生与植物检疫制度越来越成为该区域农业出口的重要障碍。另外,还可发现工业化国家对农业的高额补贴也侵蚀了该区域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80]
因此,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后期,尽管遇到诸多的限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还是努力提高了农业出口值和购买力。这种复苏可归功于该区域以自由市场为重点的新政策以及为改善同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所作出的努力;这些努力均是对以前内部策略完全失望之后作出的。这种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功于该区域的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需求的普遍加强,尤其是因美国经济非同寻常的长期强劲增长而产生的促进作用。反之,近几年来该区域贸易状况恶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从而也再次证实了该区域农业贸易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已无法控制。
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后期,该区域农业贸易的复苏势头也反映了该区域内部贸易协议的涌现或复兴,正如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那样。这是由于该区域各国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日趋一致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事实上,这样的趋同性加上正式的贸易和合作协议也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一体化。该进程的有益效应也扩大到农业贸易上,如同南方共同市场的情形所示。
在今后一些年里,该区域可能要面临许多巨大的挑战。从上面已经看到,农业进口的增长比出口增长要快,粮食进口的帐单对多数国家来说是个重要负担。这就产生了一些根本性问题:如何维持一个市场自由、以出口为主的农业,而且不会使国内粮食生产处于不利的地位;如何有助于加强进口竞争力、提高国内生产力和竞争力的调整进程,而且不会形成长期的保护机制。无论国家采取什么样的路线,任何与贸易有关的政策均要考虑两极分化和不公平的危险。无法利用广阔市场的部门应通过缓慢的、但已明确建立的机制进行必要的调整。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要实现更加完善的一体化仍存在着问题。以往的经验表明(特别是最近的南方共同市场的事例),在经济处于困境时期,要想达到区域目标和国家利益可能存在很多困难。继续保持一体化的势头,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创造贸易机会并以非歧视方式扩大其益处,将是今后几年所面临的挑战。在这方面,社会公平也是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正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经济委员会(ECLAC)所认为的,应通过减少边际效应以及确保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式,寻求国家内部的社会一体化,以作为对区域一体化的补充。[81]
最后,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的产品构成变化很快,经过加工的、具有特色的以及小生境产品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尤为明显;这意味着在决定出口产品相对优势的诸多因素中,自然因素的作用日益下降。因此,应当采取必要的政策行动,促进技术、管理和交易技能的应用,实现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高附加值,其重要性日趋加大。在创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经济和法规环境方面,公共部门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简化并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促进 市场基础设施、信息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投资。[82]

IV.近东和北非

区域概况
 
总体经济情况  

2000年近东和北非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了5.9%,主要是由于较高的石油价格所致。

世界经济增长的衰退以及“9·11”事件导致了区域经济增长衰弱,预计2001年经济增长为1.8%。

干旱严重地影响了该区域的农业生产,使得2000年产量继前一年下降之后仍停滞不前。2001年许多国家依然处于干旱境况。

2000年近东和北非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创记录地高达5.9%,已经从1999年的1.1%强劲地复苏过来,也远远高于1993-99年的3.3%的平均值。[83]经济状况的好转主要是由于石油价格的大幅度增长;油价是该区域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因素。预测表明2001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8%。该区域2001年整个经济条件的恶化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急剧下滑,并伴随着对石油的需求乃至石油价格产生不利的影响。

“9·11”事件进一步地降低了石油价格,也降低了诸多非石油商品的价格。预计石油出口国所受影响最大。然而,许多国家特别是近东由于在石油价格高昂时,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经济政策,这种影响有所减轻。对安全的关注日益上升导致了旅游业处于低迷时期,而旅游业对于埃及和苏丹而言特别重要。
伊朗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8%略下降至2001年的5%。希望继长期干旱之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强劲发展以及国内需求的好转,能够有助于2002年的经济增长。
2000年,沙特阿拉伯经济强劲地增长至4.5%,但预计2001年将减缓至2.3%。2002年估计还将进一步缓慢地减至1.5%。该国正在采取紧缩支出的办法以减缓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并减少巨大的国内债务。
阿尔及利亚也是一个石油生产国,在2000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2.4%;预计2001年将增长至3.6%。在石油价格高涨期间建立的石油平准基金将有助于减缓石油价格低迷的影响;预计2002年经济增长相对较好,大约稳定在3.5%左右。
2000年摩洛哥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仅为0.8%。导致低增长率的主要原因是恶劣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预计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将达到6.1%,而2002年估计将为4.4%。
在埃及,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将从2000年的5.1%下降至2001年的3.3%。在2000年中期货币贬值25%;在2001年中期《欧盟-埃及自由贸易协议》预计将会刺激贸易产品行业的发展。
预计地中海东部国家约旦、黎巴嫩和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总体上的经济增长将略低于近东和北非地区,部分原因是不良的安全状况。
土耳其经济从1999年缩减至4.7%的基础之上开始反弹。2000年经济净增长7.2%。然而,2001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缩减至6.1%。由于货币贬值而造成的政策前景不明,使得个人消费[84]和固定投资支出额骤减。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作用进一步加剧了上述的趋势。预计2002年的经济将得以复苏,估计增长率将达到4%。
 

农业状况

2000年该区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干旱。农业产量在1999年破记录地下降4.2%之后呈现停滞不前。谷物产量连续第二年下降。2001年许多国家已经连续第三年继续遭遇干旱境况,农业生产预计将下降近2%。产量将更加低下,但该区域的灌溉条件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北非的农业产量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上升7.1%和2%之后,2000年农业产量仅上升0.7%。作物产量下降0.7%,其中谷物产量下降9.7%—这是连续第二年下降。然而,畜牧业产量上升2.4%。预测表明2001年的农业产量仅略为增长0.7%。虽然作物产量预计仅增长0.8%,但谷物产量预计将显著上升至11.4%。
摩洛哥2000年的农业产量继上一年下降10.5%之后,又下降了3.7%。干旱条件严重地妨碍了谷物生产,继1999年下降46.7%之后,谷物产量又进一步下降了51.8%。20世纪九十年代主要是由于易受干旱影响的谷物占 优势地位,加上干旱频频发生,造成农业产量停滞不前。该国在1990-2000年期间已遭遇了六次干旱。2001年的预测表明,2001年产量将增长近
5%,谷物总产量较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

图33  近东和北非地区:若干指标

 

 

近东和北非地区:若干指标

*不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类)

**初步估计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图34 石油价格指数*

阿尔及利亚2000年的农业产量下降4.7%。谷物产量继1999年下降36%之后,又下降了61%。预计2000年的农业产量将增长近9%。近年来,谷物产量与降雨情况相吻合,一直呈剧烈波动。同2000年产量的90万吨和过去五年平均产量的230万相比,估计2001年谷物总产量为260万吨。
突尼斯的情况也是如此。2000年相对严重的干旱情况对农业部门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整个农业产量下降了4.9%。谷物产量下降了42%,但畜牧业产量略为增长至1.7%。2001年的农业产量将进一步下降,预计下降8.7%。然而,官方预计2001年的谷物产量将达135万吨,即比2000年的产量水平增加24%。与之相反,种植面积占农业耕地面积三分之一的油橄 榄,其产量下降到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2001-02年间的产量比上一年度低50%以上。
埃及的农业产量在1999年增产6.5%之后,2000年上升了4.4%。谷物产量继1999年上升10.3%之后,2000年上升了3.7%。埃及的粮食产量几乎100%依赖于尼罗河和地下水。所以其产量几乎不受干旱的影响。然而,2001年的产量预计将下降1.1%。谷物产量预计下降6%。
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国家[85]2000年的农业产量下降了1%。谷物产量下降了1.7%,其中谷物产量显著下降了10%。畜牧业产量略有上升,增长0.8%。预计2001年的农业产量将增长1.3%左右。虽然作物产量徘徊不前,但畜牧业产量将上升
1.9%。

表26 近东和北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

1预测数据。

2包括巴林、塞浦路斯、埃及、伊拉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拉伯利亚民众国、马耳他、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和也门。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世界经济展望》,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表27 近东和北非地区产量净增长率

1初步数据。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
 
在亚洲亚区域的近东国家 (不包括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农业产量继1999年减产7%之后,2000年的产量下降了0.3%。作物产量停滞不前,畜牧业产量下降了1.3%。2001的预测结果表明:农业产量将进一步下降3.2%,其中作物和畜牧产量分别下降4.4%和1.3%。
土耳其的农业产量继1999年下降5.2%之后,2000年的产量减产0.8%。然而,谷物产量在1999年减产23%之后,增产了近8%。预计2001年的收成又是一个相对较差年份,其中农业产量继续下降1.1%,预计谷物产量将减少9%。
在约旦,1998年、1999年和2000年的干旱严重地影响了该国的农业产量。虽然2000年的农业产量与1999年相比有所恢复,但2001年的产量预计将继续下降6%。

 
因干旱而开裂的土地
近东及北非地区具有降雨量小并变化无常的特点。干旱是该区域绝大部分地方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由于持续干旱条件所致,伊朗2000年的农业产量继上一年下降6.3%之后,又进一步下降了0.3%。干旱将继续影响2001年的农业生产,预计产量将下降8.5%左右。谷物产量预计将进一步下降至1190万吨,这是这十多年来产量最低的一年。连续三年的极度干旱已严重地影响了90%的城市、农村及游牧人口。预计有20万的游牧民将失去其唯一的家畜资源。除了全国范围的干旱外,2001年8月的暴雨严重地毁坏了水稻、棉花及小麦的生产地区,并破坏了伊朗北方省份数千公顷的耕地。

非常肥沃的土壤也极易受到干旱的危害,必须认真地实施土壤管理以避免不可逆转破坏的可能性。

气候变化、干旱和干旱的破坏性

近东和北非地区幅员广阔、气候多变,具有年降雨量小、年度间变化无常和严重干旱的特点。过去,该区域的河流曾产生了深厚的肥沃冲积土壤,并为早期若干灌溉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然而,如果管理不善,即使是非常肥沃的 土地也极易受到干旱的危害,导致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荒漠化。这一过程与干旱不同,但是如果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却会产生相同的最终结果。该区域缺乏水源的普遍问题、正确管理水资源的重要作用以及该区域灌溉条件的发展,已在2001年出版的《粮食及农业的状况》[86]中予以讨论。本部分将专门讨论干旱的影响及干旱预防的重要性。
应将干旱视为一种风险管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重视监测和处理日益上升的逆境条件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其他危害。
 
干旱是近东和北非地区周期性发生的一种现象。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有些分析家认为干旱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业已增大。

干旱—该区域结构上的周期性现象

导致该区域干旱的原因非常复杂。显著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变化(海滨、山区、丘陵、平原、沙漠),加上其海洋性或大陆性的影响、面向西部和东部的风力系统并暴露在亚速尔群岛的大气压力系统,均是自然的决定性因素;它们解释了该区域干旱的空 间范围及严重性。另一方面,人口压力也导致了近几十年来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由于在边缘地区和脆弱的贫瘠土地上扩大耕种、土壤侵蚀、土壤流失和荒漠化,从而加剧了该区域干旱的危害性。
北非地区树木年轮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历史的事实,即干旱是地中海区域这一部分地区结构上的周期性现象。在突尼斯,干旱现象可追溯到707年;仅在1907-97年期间就有23个干旱年份。通过树木年轮的估计,揭 示了摩洛哥在过去1000年中,发生干旱的次数随世纪的不同而不同,每一世纪平均发生约22次的干旱年份。[87]
 
插文8

阿富汗

二十年的冲突使得阿富汗沦落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国家之一。经济处于非常糟糕的境地。没有宏观经济框架;交通和通讯设施极差;该国没有运行的银行,制造业和出口部门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农业是该国的经济支柱,但是历经二十年的战争及国内冲突之后,绝大多数的农业基础设施已遭到毁坏,并且急需重建。目前的谷物种植面积远远小于1978年的面积。此外,该国部分地区在1999年、2000年和2001年遭受了严重的干旱,使得目前的粮食安全状况极度恶化。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在2001年5月组成的作物及食物供应评估代表团发现,该国普遍出现饥荒状况的事实日趋明显。1在2002年初期,世界粮食计划署为阿富汗600万人提供了援助。2
2001年谷物产量预计为200万吨,这意味着需要进口大约220万吨的谷物;该数量非常接近上一年度极高的进口数量。2002年小麦产量(在2002年5月收获)的预测结果十分糟糕;谷物产量预计将进一步下降,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本来就十分严重的粮食供应状况。
连续三年的干旱和持续的战争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影响。牧场匮乏、原有放牧路线的毁坏以及缺乏兽医服务均造成了灾难性的结果,尤其是对阿富汗游牧民族即库车族。
长期的战争和国内冲突导致了无法进行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估计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地区已经荒芜。阿富汗传统的灌溉方法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系统,采用简单的引水和抽水技术为社区一级的家庭提供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这种灌溉类型是该国绝大部分谷物生产的主要用水来源。二十三年前,整个灌溉面积约为270万公顷,其中大约有230万公顷一直为传统灌溉系统所覆盖。估计230万公顷中约有50%的灌溉系统急需修复;这一行动可能是减少全国范围粮食不安全的最简单途径。在诸多因素之中,大量地修复灌溉设施可能会相对简单,对粮食生产将可能产生最直接的效果;修复 活动还将给国内以及返乡的难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投资成本较低、筹备期短的行动,它很可能是粮食援助用于恢复生产资本的有效途径。
提高国内谷物生产不仅依赖于灌溉体系的修复,也取决于改善主要投入物的供应、增加牵引动力并强化推广服务。
在近期和长远地改善粮食安全和生活水平的任何战略中,农业必须是关键的部门。提高谷物产量是改善粮食安全所必需的。牲畜是食物和牵引动力的重要来源;畜牧业和园艺产业均是出口的潜在源泉。改善水资源的开采和保护。以及修复传统的灌溉体系(这一点十分重要),将为提高粮食安全和建立可持续生计的计划奠定牢固的基础。
 

阿富汗:谷物收获总面积


 

1粮农组织,2001年,“阿富汗:特别警报”,《全球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报告》第318号,9月,罗马(可在该网站获得:www.fao.org/WAICENT/faoinfo/economic/giews/english/alertes/2001/SRAFGH31.htm)

2世界粮食计划署新闻简报,2002年2月5日。
 
在二十世纪中的22个干旱年份里,其中有十次干旱发生在过去20年间,包括1999年、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三年的干旱。
干旱也是近东的周期性现象。例如,约旦干旱问题十分突出,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深受严重缺水的危害。在阿富汗、伊朗、约旦、巴基斯坦、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和西岸及加沙,近来发生的干旱是几十年来记录上最为严重的。最近,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报告业已证实该区域出现的全球变暖现象,并预测下一世纪将更加严重,但是降雨模式的以往变化和未来预测情况尚未明确。[88]
缺水已是该区域绝大多数国家主要的限制因素;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的模拟模式表明,未来气候模式的变化可能会极大地恶化缺水状况。[89]气候变化、干旱和荒漠化是相互关联的,但在解决该区域干旱和水资源管理的复杂问题过程中,不可交
替使用这些概念。

表28 从十四世纪至二十世纪摩洛哥发生干旱的次数

资料来源:J.Morton和C.Sear,2001年,“西亚和北非应付干旱的挑战”,为2001年6月25-26日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西亚和北非旱作地区可持续投资机遇部长级会议撰写的论文。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问题

一般地说,该区域所有国家均普遍地依赖于表层地下水,其中60-90%的水源用于农业。在整个区域需水量稳步上升的同时,供水量却日趋下降。这是在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和旅游业互相矛盾的压力下出现的产物。如何保持水资源平衡问题始终是决策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该区域可再生淡水资源和水资源管理问题以前曾在《2001年粮食及农业状况》中予以阐述。[90]现有的数据证实了该区域至少有十个国家在1995年出现了严重缺水。[91]约旦、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满足生活用水上,每人每年均少于20O立方米。预测结果表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在2025年之前也将加入此行列;与此同时,预计埃及、摩洛哥、叙利亚在2050年之前也将遭受严重的缺水。到2025年,预计只有伊拉克和土耳其的状况会相对好一些。[92]

最近的干旱对作物和畜牧生产的影响

三年干旱至少严重地影响了该区域牲畜总头数的40%。

三年干旱加剧了农村贫困,扩大了农村至城市的人口流动。

继1998年经济复苏之后,该区域许多国家连续三年的干旱导致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参见前一部分)。作物生产尤其是谷物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干旱对该区域牲畜总头数和生产率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畜牧生产占整个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30%至50%之间,是影响诸多农村人口维持生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大量的家畜死亡对家庭粮食安全产生严重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在偏僻、交通不便地区和那些极易受干旱危害的群体。在过去三年中,估计干旱至少影响了该区域牲畜总头数的40%。许多国家均普遍出现了因牲畜死亡率、产量下降以及牲畜亏本出售而导致的巨大损失。由于持续干旱的累积效果进一步恶化了这一境况,因此这些影响将延续到2002年之后。
严重的干旱对广大植被以及来自谷物和作物残茬的饲料数量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资源匮乏的农户通常面临着以损害家庭消费的代价去购买饲料的困境。饲料可用数量的急剧下降已经普遍地导致牲畜的亏本出售,这使得市场饱和并导致价格急剧下降。在1999年至2000年间,活羊的平均价格下跌50%以上。该区域几乎所有国家均出现同样的价格下跌,反映了持续干旱的预期结果和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急剧下降。

对居民生计、家庭收入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

除了农业生产活动受到破坏之外,1999年至2000年间的城乡用水供应也受到严重的影响。该区域绝大多数大城市普遍采取定量供水的作法。此外,频发的干旱已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例如,1999-2000年间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遭受的严重干旱导致了其农业贸易严重失衡,破坏了当地农村经济体系,加剧了人口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并恶化了农村贫困状况。在这一干旱期间,伊朗、约旦、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也出现了同样的境况。
已有的信息表明,九十年代末期该区域的贫困发生率已显著上升。特别是每日生活费在两个美元以下的人口比例已从25%
上升至30%;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埃及、摩洛哥和也门的比例上升。[93]


图35  近东和北非地区受干旱影响国家1的谷物总产量变化,1989-2001年

 


最易受害和受影响最大的社会群体是旱作地区的农民 (包括谷物种植者)、橄揽和水果种植者以及羊的饲养者。由于作物歉收、畜群的部分损失、家畜产量下降以及市场价格低迷,导致农民及牧民社区的收入遭受了严重损失。连续三年的干旱年份,使得该区域许多牧民和农民不得不购买补充的牲畜饲料、支付水费和医疗费用以及其它的农业投入,从而导致了债务上升。
干旱对家庭可任意支配收入的影响难以估计,因为缺乏足够的精确数据。在摩洛哥的谷物和畜牧生产半干旱地区对大小农场开展了实地调查,表29概括了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在同一农业社区开展了连续两年的调查:第一期是特别干旱年份 (1992-93年),第二期被认为是良好的多雨年份 (1993-94年)。调查结果表明,无论农场规模大小,家庭收入却显著不同:从多雨年份安全的高收入水平到干旱年份不安全的极低收入水平。由于干旱造成整个作物的歉收并制约了畜牧的收入,从而对许多家庭的收入产生严重的影响。从事非农活动是家庭采取最常见的应对措施之一,这是该区域多数地方的普遍情况。其次,整个支出的数据表明:在干旱年份,家庭总是维持很高的支出比例以满足农田实际生产费用,从而损害了其家庭成员的消费需求。

干旱对环境的影响

缺水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破坏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摩洛哥干旱地区一青年农民正在耕作

干旱可严重地影响农村家庭收入。

该区域的灌溉系统承受着相当大的环境压力,而且几乎所有国家均伴随着高盐分和渍水问题。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也是令人关注的更深层原因之一,特别是海湾合作委员会的那些国家,但并不仅局限于这些国家。鉴于这些国家几乎是免费用水的事实,灌溉系统的可持续性问题也是重要的关注点之一。
在低降雨量地区,自然资源的退化尤为严重;这些地区占该区域整个牧场面积的70%以上。对于游牧人口而言,他们的收入直接依赖于牧场的质量和数量。在正常年份,牲畜在牧场上放养八个月,然后在剩余的四个月里进行喂养。在干旱的情况下,这意味绝大部分牧场缺乏草料和饮用水,牲畜在一年之中本要靠喂养。绝大多数农民和牧民离开其村庄向城市流
动,以寻求饮水和牲畜饲料。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以防止大量人口离乡背井以及更进一步的环境退化。
 

表29 干旱对摩洛哥半干旱地区家庭年收入及支出的影响

资料来源:在1992-93干旱年份和1993-94有雨年份期间IAV Hassan II地区实地调查;农发基金,1999年,《最后评价报告》,阿卜达-艾哈迈尔农村综合发展项目(萨菲地区,摩洛哥),罗马,农发基金和拉马特,农业部。
 
长期干旱对环境和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损害,包括动植物物种。由于缺水、缺乏饲料、湿地变干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恶化,使得野生动植物受到严重的影响。例如,在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伊朗哈莫恩湿地上,水生生物已经消失。作为第一动物物种的食草动物,也受到缺乏饲料的严重影响。在摩洛哥以及该区域其它国家也出现了湿地和天然湖泊的干涸现象,从而对环境造成了相同的和可能难以逆转的破坏。在1999年至2000年间,约旦的持续干旱对天然和人工森林产生了显著破坏,其损失面积分别占整个森林面积的20%和30%。

该区域各国政府预防干旱和救助受灾群体的措施

虽然该区域干旱较为频繁发生,干旱防治大多仍侧重于短期的救济行动,并付出了高昂的实施费用。

在2000至2001年间摩洛哥拨出6.5亿美元,用于干旱救济和减灾行动,这一款项占该国全年投资预算总额的三分之一。

2001年,伊朗作物及畜牧生产因干旱造成的损失估计达26亿美元。

与仅有应急措施的国家相比,具有长远干旱防治政策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对付干旱问题。
该区域目前的干旱防治措施和减灾干预行动大多是短期的救济行动。

为了应对目前的长期干旱,该区域各国政府实施了各种不同的政策;根据来自北非(摩洛哥)、近东(约旦)和西亚(伊朗)实际经验,以下列举不同政策类型的例子。对于这三个 国家而言(作为该区域多数国家的例子),当全国范围出现干旱时,所采取的政策包括制定一项国家干旱计划;该计划将由政府间委员会(国家干旱工作小组)进行监测。这一由农业部领导的政治决策机构制定一系列紧急措施,并在全国范围实施。还成立了地区和省一级委员会,以监测中央制定的措施的实施情况。为了实施计划行动,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以消除干旱的不利影响,并帮助农村受灾人口解决与下列有关的问题:(i) 饮用水,(ii)家畜保护,(iii)创造就业机会,以及(iv)减轻农业税或者减免债务。
在摩洛哥2000年国家干旱救济计划中,政府拨出约6.5亿美元,用于2000年4月至2001年7月期间的干旱救济和减灾活动。这一重要的核心资金约占该国全年投资预算总额的三分之一。该资金用 于支付各种费用的情况如下:9.4%用于饮用水,19.4%用于牲畜饲料和卫生设施,60.5%用于农村地区创造就业机会,4.5%用于稳定市场的谷物价格,3.8%用于制止森林的退化,1.8%用于支付农业的信贷减免,剩余的0.5%用于通讯以及公共知情宣传上。[94]关于投入水平、实施时间及初步结果方面,该计划实属较为成功之列,尽管尚未对该计划的实际作用进行有效的评估。[95]
约旦政府用于1999年干旱救济计划的财政资助额约为5800万美元,2000年也拨出了相同数额的款项。2000年整个生产损失估计为1.6亿美元。[96]国家干旱减灾计划侧重于为牧羊者提供水源和饲料、支付大麦和饲料的补贴、放松饲料进口和活牲畜出口的限制,并采用一定的机制,帮助多数的受灾社区延期偿还和/或免除偿还农业信贷。政府还向生活在该国最干旱地区阿尔巴蒂亚大草原(贝多因人)以及其它区域相同受灾地区的游牧人口提供用水和粮食援助。
伊朗政府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拨出1.38亿美元和5亿美元,用于减轻正在持续的干旱影响。2001年预算的一半被拨到农业银行,以便向干旱减灾项目提供贷款;这些项目主要侧重于诸如农场土壤及水资源保护、提供用水、维修受损的原有灌溉沟渠以及水域管理。预算的另一半用于预防干旱活动和增加“农产品保险基金”的资金。已经批准的2002年预算约占2001年作物及畜牧生产整个损失估计值的20%,该损失估计为26亿美元。[97]

从被动的应急措施转向预先的农业风险管理

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极易受到年度之间大的气候波动之危害。虽然这一气候变异性产生了复杂的风险管理问题,但许多国家尚未制定可持续性的管理政策以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灌溉和正确的水资源管理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在《2001年粮食及农业状况》中所述)。
此外,别处的经验也表明,与那些仅仅是应对危机的国家相比,具有长远干旱防治政策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南非和美国若干洲,通常能够更好地应对处理干旱问题。目前,该区域为制定这样的战略提出了新计划,此计划包括摩洛哥在农业部内建立的“农业干旱观察站”,从而通过在决策者和大学之间紧密地开展机构间合作,制定国家干旱政策计划。这一努力旨在建立基础机构体系,包括干旱的预警系统以及向用户及干旱管理者传播信息的体系。该计划的直接结果是强化了公共机构在干早预警、监测和影响评估方面的能力。
尽早地察觉即将发生的干旱并及时和有效地向决策者通报信息,是该区域干旱计划及减灾行动的关键要素。这不仅需要在该区域的每个国家中、而且要跨国地开展持之以恒的气候条件及水资源供应条件的监测。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近来已经开展了一 些行动,以加大建立整个区域防旱网络的努力。
“全球防旱网络”的思路是一个倡议,它拟在粮农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支持下,通过区域网络的虚拟网络并利用万维网作为信息传播系统,为各国和各区域提供共享经验和教训(成功和失败)的机会。粮农组织的全球信息及早期预警系统是这一全球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系统报告区域粮食短缺和紧急情况,例如可能显著地影响全世界粮食生产体系的干旱情况。
 

V.中东欧和独立国家联合体

区域概况
宏观经济趋势和农业状况
 
2001年转型国家的经济连续第三年取得了相当大的增长,尽管略低于2000年。
继十年的下降和停滞不前之后,2001年的农业产量首次大幅度增长。
 
中东欧和独立国家联合体(CIS)转型国家的经济在2001年连续第三年取得了相当大的增长。[99]这些国家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为4.9%,尽管该数字低于前年的数字(6.3%)。因为在前两年,独联体的经济增长情况达历史最高记录,估计增长了6.1%(俄罗斯联邦为5.8%,独联体其他国家为6.8%),同时,中东欧国家估计增长了3.0%。经济略为疲软主要是由于该区域重要油气生产国—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和土库曼斯坦—的增长速度较慢、以及中东欧最大的经济国波兰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致。不过,该区域2001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是油气生产国,诸如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
2001年,经济转型国家的净农业总产量(作物和畜牧)的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达5.9%。[100]这种增长的原因主要是该区域大部分国家、特别是中东欧国家2000年农业歉收。前苏联一些国家的农业产量在2001年连续第三年呈正增长,而东欧2001年的产量增长率继前三年下降后继续下降。农业产量净增长最快的国家有:土库曼斯坦(38%)、阿塞拜疆(25%)、匈牙利 (17%)、罗马尼亚(16%)和格鲁吉亚(13%)。
从长远观点看,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总产净增长率的最近趋势相当好。过去八年(1993-2001年),经济转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净总产量有所收缩,平均每年分别为0.4%和1.9%。经过几年的“转型衰退”后,绝大部分转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于1999年出现大幅增长。但是,农业产量在2001年前没有跟着好转。2001年产量实质性的增长,标志着该区域自经济改革开始以来的头一年增长。尽管这种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从上一年粮食歉收中复苏的一种表现,但可以把它看
作是个信号,即该区域的农业部门也能够从调整衰退中崛起。

 

图36  中东欧和独联体:若干指标

 

 

中央计划时期中东欧和独联体的土地和农场

由于缺少激励和普遍存在的国家控制,转型前的农业无法实现所期望的生产力增长。
上面所述的总体趋势并未赶上过去十年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在制度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没有反映国家一级在成就上的实
质性差异。在以下段落中,将就该区域农业制度方面最根本变化之一的发展加以回顾:土地改革。
 

表30  中东欧及独联体转型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

   

1预测数据。

2包括蒙古。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世界经济展望》,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表31 中东欧及独联体农业产量净增长率

 

1初步数据。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

图37 中东欧和独联体的农业净产量指数

1989-90年前,东欧和前苏联的一些国家在农业方面拥有类似的组织和制度结构。集体和国营农场采用的国家计划、供应和调配的“苏联模式”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土地主要归国家所有,农业主要分两大部门。
第一是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和集体部门,其特点是拥有大型农场,采用劳动工资制。这些农场从国营供给机构获得投入,产出交给国营收购组织。由国营和集体农场销售的农产品价格由国家控制,在国营商店出售的加工食品的价格也一样。
第二是私营部门,由集体和国营农场的职工耕种的小块土地(0.1-0.2公顷)构成。他们在非工作时间种些水果、蔬菜和马铃薯,饲养一些肉用和奶用牲畜。私营部门的土地很少,主要生产自己消费的产品。投入物由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分发或到那里领取。农场工人可以在城市 市场销售他们的剩余产品;城市市场的价格往往高于国营商店。但是,对自留地面积的限制制约了所产商品的类型和数量。
这种二元制苏式农业最初由前苏联在20世纪三十年代采用;东欧在五十年代将其作为“剥夺式农业”的一种方式而加以采用,以确保向工业城市提供价格稳定的粮食。但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斯大林时期的政策[101]大部分被抛弃,其原因有两条:该部门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102]以及对“名牌”畜产品的需求。后者的需求是通过发展工业化畜牧部门来得到满足;这些部门拥有国家的大量投资并增加了生产激励机制。
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比较正统的国家改变苏联农业模式特性的同时,其他国家实际上放弃了这种模式。战后的波兰和南斯拉夫在集体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从一开始就相对有限,土地主要由私有小农耕种。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在六十年代就抵制苏联农业模式:农业物价和粮食价格部分放开,取消了计划分配制度,鼓励成立农业“合作社”,而非集体和国营农场。
但是,即使这些非常明显的基础改革也没有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农业显而易见的主要特征。首先,即使在波兰和南斯拉夫这些存在私有制结构的国家,所有的农业均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下:农业投入和农产品均有控制价格;市场营销和所用投入普遍由国家控制。继续使用不适当的激励机制和国家控制的方法,是东欧改革后社会主义农业为何不能象所预期那样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原因。其次,就连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农业合作社也都是在软预算制约的环境下运行;在这种环境下,实际上连破产都无法知道。
 
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土地和农场改革

 
安全、明确和可转让的土地占有权是市场经济农业的基础。
这就是一个有效的农场所有权和经营结构。
但它们认识到仅私有化还不够,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就是建立家庭农场。
在后社会主义经济国家中建立市场农业,包括用市场经济的环境和制度来替代社会主义农业的这些主要特征。这项任务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个仅仅是获得“合理的价钱”。旧的官僚机构需要用新的机构来替代;这些新的机构对市场信号反应灵敏,而且在竞争不过的惰况下允许其失败。根据国家在经济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和生产者的任务及责任,这涉及到国家与生产者之间关系的根本改变。
对市场农业的建设而言,土地和农场改革的三个主要方面尤为重要。首先是建立安全、明确和可转让的土地占有权。安全的土地占有权可以包括大家认为适宜而没有国家干预的土地使用权,无没收性征税的、可从土地投资中获取利润的权利,以及买卖土地的权利。可靠的有法律保障的合同和土地所有权的登记可以确保安全的土地占有权;这为透明有效的土地和资 本市场奠定了基础。安全的土地占有权也标志着国家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土地及农场改革有助于市场农业形成的第二个途径就是,确保农场有一个有效的所有权和经营结构。有效的所有权结构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费用,并且明确分配农场土地、资产和收入的所有权。有效的经营结构有助于开展最低成本的生产。
中欧和东欧的所有国家以及独联体绝大部分国家已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合作社、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所有权结构效率低下,无法促进最低成本的生产。除少数独联体国家外,这种认识导致了农场私有化。但中东欧和高加索地区以及独联体的摩尔多瓦也已认识到,私有化本身并不会导致明确的(以致是有效的)所有权结构的农场形成。在旧的国营和集体农场的基础上建立的“私有”农场,总是继续按照其前人的类似方法经营。它们继续接受国家分配物质,通常是通过农业银行信贷(这些信贷很少要还),而且经营时职工人数过多。简言之,农场私有化本身不能解决“软预算”问题。
这一认识加上希望把它们的农业返回到私有家庭农场的愿望,促使绝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和部分独联体国家解散了大型社会主义规模的农场,把土地归还给以前的所有者或把土地分配给农场职工。因此,建立家庭式农场农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农业改革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经济转型国家的农场里发现,家庭农场并不是唯一的所有权-经营结构。在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农场所有权可以构成一个联合股份公司、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一种伙伴关系或由一个家庭经营的(单个业主)农场。正如以下所述,许多独联体国家在使这些结构有效运作方面取得的成功均有限。
土地改革有助于市场农业形成的第三个途径是,建立一种中型规模的商业农场。这类农场应大到足以积极参与市场,同时其盈利性和灵活性均足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它们大于“微型”生存型农场,但远远小于社会主义时代的大型农场。
正如前两项任务一样,仅通过私有化不可能建立中型规模商业农场。生存型农场并未利用市场,与此同时具软预算的大型私有化农场易于扭曲它们。因此,需要有促进土地集约、土地租赁和土地市场的超前政策,还应解散有软预算制约的大型私有化农场。
 
 

建立明确和安全的土地占有权

建立一种中型规模的商业农场也能有助于市场农业的形成。
转型国家采用了不同的农场私有化战略。
在建立明确安全的土地占有权方面,有些国家较其他国家更为成功。
土地改革应包括农场私有化和增加个人占有的土地面积,这一点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甚至独联体国家也赞同。这方面的原因很多。集体和国营农场缺少激励机制是个明显问题。第二,在中东欧,取消集体化被看作是把农业重新纳入西方市场发展主流的途径之一。第三,中国土地改革的过程(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当时最著名的土地改革),包括扩大自留地和长期上地租赁,刺激了农业生产和整个经济的增长。最后,自留地生产力高于苏联模式的集体和国营农场,这好象为私营农场的优越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03]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普遍倾向于私有化(表32)。只有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尚未允许土地私有。
私有化的原则必须与如何实现私有化的战略区别开来。各种私有化战略均被采用过。[104]中东欧国家(阿尔巴尼亚除外)选择了归还原所有者的战略或归还与分配相结合的战略。在独联体,许多国家只选择一种战略,即选择在农场成员中分配。
农场职员中的土地分配存在着两种机制。在中东欧国家和高加索地区以及独联体的摩尔多瓦,将土地和财产分成实质性地块(土地块)并在成员中作为私有财产进行分配。其余的独联体国家将土地和财产分成份额,作为在农场全部土地及资产中根据权利在概念上应当拥有的部分。
因此,农场和农田的私有化未必意指已形成明确和安全的土地占有权。在许多将农田按份额而不是实质性地块分配的国家,私有化无法明确这些权利。表32的第3栏和第4栏清楚地阐述了这些差异。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土地份额的拥 有者很难将他们证书上的份额转换成实质性地块;这些股是否可以交易值得怀疑。[105]

匈牙利的一个小型私有农场

土地(约5公顷)和拖拉机均归农民所有。在中东欧,多数耕地目前由个体农民耕种。

中东欧一些国家和部分独联体国家解散了大型农场;其余的独联体国家还保留着大型农场,虽然其 业已私有化。

建立拥有高效所有权和经营结构的农场

中东欧国家和许多独联体国家意识到,仅靠私有化是无法保证有效的所有权和经营结构的形成,它们于是解散了大型农场,把土地归还给原所有者或分给农场职工。其余的独联体国家对农场适宜的管理机构意见个一。这些国家保存了大型农场,虽然通常带有私有权性质。在多数情况下,集体农场已由内部成员私有化,财产所有权已落到管理人员和职工手中。但财产(包括土地)的分配从未得到明确定义。这种定义不明确的所有权往往允许现有管理机构继续存在。其现状可概述如下:
 
表32 中东欧及独联体转型国家土地关系的特征

1在1998年公民表决以后,吉尔吉斯坦允许土地私有权存在,但相应的法规尚未完全到位。
资料来源:C.Csaki、Z.Lerman和S.Sotnikov,2000年,“白俄罗斯土地部门的结构调整:进展及制约”,《世界银行技术报告》第475号,欧洲和中亚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系列,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世界银行。
反对解散大型农场的主要意见认为,大农场比小农场更有效,因为它们拥有规模经济。但实际上,在利益上既不是农场大小的问题,也不是规模经济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农场的有效所有权和经营问题;这需要明确地分配土地、资产和收人的所有权。
通过把农场分成名义上的所有权份额,集体农场的“私有化”拥有者并没有明确地分配这些权利。为了以公平的方法分配这些权利,要象解散这些农场那样,把建筑物、机械和土地资产分成实质性地块或分成份数。事实上,这种内部份额私有化仅仅是代表了集体财产的另外一种形式,尽管这种形式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
独联体许多国家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进退两难的问题。例如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允许大型公司租赁或购买农场里的这种名义上的份额。这种做法通常会有利于改善管理、促进新的投资和增加利润。这类农场似乎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时代农场的改革。它们通常比美国最大的公司农场还大,而且以类似于商业的形式运行。但是,很难说这类农场能否长期生存下去。
相反,在中东欧多数国家中,把农场个体化成家庭管理的私营农场,使得大部分土地都变成个体家庭农场(表33)。到1997年,阿尔巴尼亚、拉托维亚和斯洛文尼亚都将其农业部门分成大量的个体农业,使其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个体农业相适应;到2000年,亚美尼亚和立陶宛的情况也是如此。

建立中型规模的商业农场

不同的转型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建立中型农场。
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似乎证实了这种具有一定规模(较大)的、适合现代竞争性商品农业的农场。低于0.5公顷的“微型”农场主要为自己生产,因此,不属于商品农业的一部分。在西方国家中,大型的社会主义式农场始终难以维持。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规模,主是所谓的“中型”家场,它既不是“微型农场”,也不是社会主义型的庞然大物。
还有,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私有化未能立即形成中等规模的、具竞争性的家庭商业农场。相反,在中东欧一些国 家、高加索地区和摩尔多瓦,归还土地和土地分配最初出现了大量小农场;这些家场通常由一些分散的地块组成。这些农场通常太小,无法成为有意义的商品生产单位,尽管它们也为市场生产。在其余的独联体国家中,社会主义规模的农场已经私有
化,但所有权(有时是经营权)结构还是集体形式,而不是个体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形式。
 

表33  中东欧和独联体个人所有的农业土地所占份额

1=1999年。
资料来源:2000年,国家统计办公室;1990年和1997年:C.Csaki,Z.Lerman和S.Sotnikov,2000年,“白俄罗斯土地部门的结构调整:进展及制约”,《世界银行技术报告》第475号,欧洲和中亚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系列,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世界银行。
有些国家已经形成了安全的土地占有权—包括自由买卖和租赁权—有理由相信,这些国家在土地分配方面尚存在的大量不平等现象只是暂时性的。随着成功的农民租赁或购买了更多的土地,以及失败的公司农场的资产出售,农场的分布将通过土地和资产的转让而逐步趋于平等。对农场开展的调查结果部分地证实了这种进化假设;在这个调查中,发现目前中东欧所拥有的大部分土地均已出租,而且经营部门远远大于所有权部门。通过促进土地市场的运行和允许开展竞争,农业政策应促进这一转型过程,以便改变农业结构,包括允许不具竞争力的个体和公司农场破产。为了合并小块土地以建立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农场结构,公共援助也将是有益的。
在尚未建立安全的土地占有权以及农场改革涉及份额分配的国家中,其土地分配问题已引起日益关注。没有安全的土地占有权,包括转让权,把小块地逐步合并成中型农场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如果不把土地份额按实质性地块的形式进行分配,是不可能解散公司农场的。因此,不平等的土地分配的长期结果可能就是导致这 些国家农业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106]

结论

私有农场的妇女们正在制作洋葱的袋子,以便在布达佩斯中心市场出售

建立一种中型的商业农场,是使得土地改革有益于建立市场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仅私有化不能产生有效的农业市场经济,还需要政府积极的政策。

中东欧一些国家、高加索地区及摩尔多瓦在向市场经济农业提供可靠基础方面,似乎比独联体的其余国家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在确保安全、明确和可转让的土地占有权以及有效的农场所有权和经营结构方面,后者的这些国家所选择的分配战略是不成功的。虽然该区域的所有国家目前均在扩大个人占有权并建立更多的家庭农场,但许多国家、尤其是独联体 国家仍需加大改革力度。
在后社会主义经济国家中,建立一个具有竞争性和可持续的市场农业的任务包括创建市场经济政策环境和制度,以及扶植新的商业农场;这些农场应对市场的信号、产品以及竞争激烈的市场反应灵活。仅靠私有化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当然,经验表明,只有更加全面的政策,才能建立明确的土地占有权、有效的所有权 和经营结构,并创建大量中型规模的商业农场。这些政策还包括向个体转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措施,促进功能齐全的土地销售和租赁市场的措施,以及建立能够允许农场依据市场条件进行调整和不支持陈旧的、无竞争力的结构的政策环境。
 

表34  美国、欧盟和若干中东欧及独联体国家农业土地的比例和个体农场的平均面积

1欧盟10国。
注:个体农场农业土地的比例可能与表33中的数据有所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的数据来源所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办公室,欧盟委员会,2001年,《欧盟农业状况:1999年报告》,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

2001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减缓。

Ⅵ.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区域概况

总体经济情况

2000年是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的一年。

根据初步估计结果,2001年农业生产实际上是下降了。

 
2000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了3.8%。[107]但是,由于能源价格上涨、公司效益重新评估以及美国和欧盟在1999年后期和2000年采取了货币紧缩政策,经济活动已经开始减缓。尤其是信息技术(IT) 部门的发展—投资和产出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与信息技术有关行业的贸易下降—明显地导致了经济活动的减缓。美国“9·11”事件的后果使本来就低迷的经济进一步恶化,2001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计为1.1%。
2000年,美国经济仍然保持强劲上升的势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1%,增长率连续第三年超过4%。但是在2000年中期,经济增长开始放慢,在“ 9·11”恐怖袭击以后,经济活动进一步削弱,使2001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了约1.3%。
在日本,1998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了1%,1999年仅增长了0.8%,此后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5%。相对强劲的投资和出口增长给2000年的经济带来了积极的结果。外部需求疲软以及私人和政府投资减少使2001年的经济增长下降,预计增长率为0.5%。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3.3%和3.8%,预计2001年的经济增长会放慢,但这两个国家的增长率有望超过2%。
欧盟2000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4%,比1999年的2.7%有所提高。国内需求疲软、资本市场低迷以及外部需求下降导致2000年下半年经济增长下降,其中低迷最明显的是德国,2001年产值增长率估计为1.8%。

农业状况

2001年没有出现大的农业政策改革。

2000年和2001年对农业的支持略有下降但仍然很高,而且因不同国家和不同商品而异。

 
2000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继上一年的2.1%增长率之后,2000年的增长率仅为0.9%。畜牧业生
产的下降尤为明显,只增长了0.4%,而作物生产增长了1.4%。

 

图38  市场经济发展国家:若干指标

市场经济发展国家:若干指标

*初步估计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亚区域中,只有北美地区2000年的农业产量显著增加,总产量增加了约2%;与1999年的1.8%的增长率相比,仅略有上升。其中美国增长了2.2%,而加拿大只增长了0.5%(继前两年产量增加超过了6%之后)。
2000年欧盟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保持停滞状态,减少了0.2%;这是畜牧业生产下降了1.3%和作物生产增加1.4%的最终结果。欧盟大多数重要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其中多数情况是由于作物和畜牧业的歉收所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农业产量下降了0.5%至3.0%。芬兰、希腊和西班牙出现了3%至9%相对强劲的产量增长。
2000年日本的农业产量也略为降低,约下降了0.5%;而在大洋州,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产量继1999年增长了3.4%之后,2000年仅增长了0.6%。这一下降完全是由于澳大利亚的产量较低所致。新西兰的产量增加了5.8%,从1999年5.2%的下降趋势中有所上升。
2001年初步估计结果表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整个农业生产缩减了近2%。缩减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农业产量下降了约2.5%,尤其是谷物产量显著下降。由于种植面积减少和不利的气候条件,欧盟小麦产量下降了12%以上,大麦和燕麦产量下降幅度也非常大。恶劣的气候条件对法国、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的谷物生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小麦。在西班牙,严重的干旱条件对非灌溉小麦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在北美,2001年农业产量看来会明显下降。尤其是谷物产量,预计会显著下降,部分原因是种植小麦的平原地区干旱,部分原因是2000年粗粮丰收。加拿大小麦产量也下降了大约23%,这是由于该国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过于潮湿所致。
粗粮产量预计比2000年下降了8%。

表35  市场经济发展国家的产量净增长率

1初步数据。
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2001年日本的农业产量估计会进一步下降1%左右。虽然2001年的水稻产量很高,但是种植面积下降了大约7万公顷,水稻总产量估计下降了约5%。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2001年预计只有大洋州地区的国家的农业产量会适度增长1%至2%。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畜牧业产量的增加所致。

农业政策的变化[108]

 

许多国家正鼓励使用对环境更加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意大利台伯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内种植的小麦

该作物的生长不靠化学肥料和人造营养物。许多国家正在引入各种激励机制,以鼓励有机农业和更有益于环境的生产方法。

食品安全是许多国家的又一个优先领域。

 
2001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没有提出和宣布农业部门范围的重要改革计划。在一些国家,执行以前宣布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与此同时,重要的新的进展如《美国农场法案》和《欧盟议程》2000年计划的中期回顾,有望在2002年取得。虽然许多国家的政策讨论侧重于以下领域,诸如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环境、乡村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市场集中以及竞争政策,但是这些领域的实际政策改变很少。一些国家制度上的变革反映了食品安全和乡村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些农业商品的支持水平和市场保护程度降低了,但并未宣布减少或者逐渐停止对农业生产者支持的新计划。许多国家对某些商品增加了支持性价格。一些国家提出或加强了减少投入成本的支持措施,而澳大利 亚、加拿大和美国对面临农业收入下降的农民提出或扩大了支持措施。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对农业提供支持和给农业部门提供保护的程度仍然很高,但是不同国家和不同商品间相差很大。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总支持估计值(TSE)(见插文9) 计算,经合发组织的所有国家2000年对农业的全部支持总计为321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这个数字 跟前些年比较有所下降,但按总支持估计值的百分数计算,这个数字远远低于1986-88年的平均值,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2001年,经合发组织范围内总支持计划下降至3110亿美元。
 

表36 经合发组织的农业支持指标1

1所有的经合发组织国家。
2估计数据。
资料来源:经合发组织,2002年,《经合发组织国家的农业政策:监测与评估》,巴黎。
按照经合发组织的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见插文9) 计算,经合发组织的所有国家直接给农业生产者提供的支持从1999年的2710亿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2420亿美元。2001年,生产者支持估计值预计会进一步下降到2310亿美元。过去两年支持额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农民所接受的价格和世界价格之间的差距缩小。用占农业收入总额百分数表示的生产者支持估计值从1986-88年的平均38%下降到2000年的32%;预计2001年将进一步降低1%,尽管这些数字在各国和不同商品之间有相当大的不同。

插文9

经合发组织的农业支持指标

经合发组织使用许多衡量对农业支持的指标。其中两个重要的指标是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和总支持估计值(TSE),其定义如下:

生产者支持估计值

这是一个衡量每年从消费者(通过保证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水平的政策)和纳税人(通过财政预算政策)向农业生产者转移总货币值的指标。生产者支持估计值百分数表示生产者支持占农业总收 入的百分数。

总支持估计值

这是一个衡量纳税人和消费者每年向农业所转移的总货币值的指标;这些转移是通过支持农业部门的政策措施来实现的。它包括向生产者转移(生产者支持估计值)和向农业提供一般性服务。总支持估计值百分数表示所有支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数。
 

许多国家制定了明确环境目标、减少污染或鼓励更加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新政策。例如,澳大利亚和欧盟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其他国家包括比利时、法国和丹麦制定了措施,以降低畜牧业生产的污染,而法国、丹麦和荷兰则制定了减少农药使用数量的措施。2001年澳大利亚、法国、挪威和瑞士提出了支持有机农业的新的或强化的计划。这些国家也给农
民增加补贴,以鼓励农民使用对环境更加友好的生产方式。澳大利亚和美国提出或扩大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计划。
意大利台伯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内种植的小麦
该作物的生长不靠化学肥料和人造营养物。许多国家正在引入各种激励机制,以鼓励有机农业和更有益于环境的生产方法。
 

 
2001年,如同前此年一样,继自然灾害之后或鉴于对有关动植物或人类健康的关切,制定了若干政策措施。继牛海绵状脑病(BSE)危机之后,欧盟继续向那些深受市场需求疲软危害的养牛农民提供支持;一些成员国提出了更多的措施,以帮助那些受牛海绵状脑病危机和口蹄疫爆发影响的农民。
为了提高食品安全,许多国家继续加强制度结构和法规框架。欧盟成立的欧洲食品管理机构就是一个明显进展。其他许多国家也建立了新的结构和体系。生物技术及其与食品安全和环境的关系继续是广大消费者和许多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2001年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一些国家提出了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强制性规定,而其他一些国家也正计划这样做。
2001年在贸易政策方面的一个重要进展是,欧盟和新西兰联消了来自48个最不发达国家进口货物的关税,尽管欧盟取消水稻、食糖和香蕉的关税尚要延迟几年。 挪威和波兰已宣布取消类似的关税计划;这些计划将在2002年实施。

注释

[1] 除非有特别,本部分的宏观经济预测和估计数据均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世界经济展望》,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世界经济展望》,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3] 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4] 如果将南非包括在内,与八十年代相比,20世纪九十年代的投资与储蓄比是下降了。
[5] 如同注释1所引材料。
[6] 粮农组织新闻稿,2000年5月。
[7] 粮农组织,1994年,《妇女、农业和农村开发,非洲地区的综合报告》,罗马。
[8] 粮农组织,1998年,《农村妇女与粮食安全:现状与展望》,罗马。

[9] K.A.Saito、H.Mekonnen和D.Spurling,1994年,“提高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妇女农民的生产力”,《世界银行讨论论文230》,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10] 如同注释8所引材料。
[11]K.A.Saito、H.Mekonnen和D.Spurling,1994年,“提高撒哈拉沙漠以南非州妇女农民的生产力”,《世界银行讨论论文230》,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以及Orivel,F.1995年,“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初级教育和经济增长情况:与效益相关的条件”,《经济发展杂志》第1期。
[12] 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每一个经济上活跃的人。
[13] C.Udry、J.Hoddinott、H.Alderman和L.Haddad,1995年,“农业生产力中的性别差异:对家庭效益和农业政策的影响”,《粮食政策》,20(5):407-423;C.Udry,1996年,“性别、农业生产和家庭理论”,《政治经济学杂志》,104(5):1010-1046; P.Moock,1976年,“妇女担任农场经理的效率:肯尼亚”,《美国农业经济杂志:会议文集》,58(5):831-835;K.A.Saito、H.Mekonnen和D.Spurling,1994年,“提高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妇女农民的生产力”,《世界银行讨论论文230》,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14] C.Udry、J.Hoddinott、H.Alderman和L.Haddad,1995年,“农业生产力中的性别差异:对家庭效益和农业政策的影响”,《粮食政策》,20(5):407-423;以及C.Udry,1996年,“性别、农业生产和家庭理论”,《政治经济学杂志》,104(5):1010-1046。
[15] 如同注释9所引材料。
[16] P.Moock 1976年,“妇女担任农场经理的效率:肯尼亚”,《美国农业经济杂志:会议文集》,58(5):831-835。
[17] 如同注释9所引材料。
[18] M.Rekha,1995年,“妇女、土地与可持续发展:阻碍妇女获得土地的障碍”,《ICRW报告与出版物》。
[19] 如同注释8所引材料。
[20] A.R.Quisumbing,1996年,“农业生产力中的男女差异:方法问题和经验证据”,《世界发展》,24(10):1579-95。
[21] 粮农组织,1989年,《关于全球开展农业推广咨询的报告》,罗马。
[22] 防治/根除采采蝇的经济学评论可见L.T.Budd,1999年,“1980年以来国际发展部-资助的采采蝇和锥体虫病研究与开发”,《经济分析》第2卷,出版前的草稿,国际发展部;以及国际非洲家畜研究中心/ILRAD,1988年,“非洲受采采蝇影响地区的畜牧生产”,《1987年11月23-27日在肯尼亚内罗毕毕召开的会议文集》,第2卷。更多的信息也可参见《防治非洲锥体虫病计划》(PAAT)万维网站。
[23] 采采蝇传播的锥体虫病仅非洲有,但锥体虫病的其他种所引起的疾病会在非洲以外的地方出现。有3个主要传播锥体虫病的采采蝇种和20多个采采蝇种。约2-10%的采采蝇带有 牲畜传染的锥体虫,而仅有约0.1%的采采蝇带有人传染的锥体虫。
[24] J.C.M.Trail、K.Sones、J.M.C.Jibbo、J.Durkin、D.E.Light和M.Murray,1985年,“在锥体虫病的危害下用化学预防方法保持波仑牛的生产”,《ILCS研究报告》第9期,亚的斯亚贝巴,国际非洲家畜研究中心。
[25]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日内瓦。这种病实际上在1960和1965年间已经消失,但如今又复活了。要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昏睡病方面的情况,请见www.who.int/health-topics/afrtryps.htm
[26] 当锥体虫病的流行超过30%时,实质上就不可能采用混作:B.S.Hursey和J.Slingenbergh,1997年,“采采蝇及其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农业的影响”,《世界畜牧评论》,84/85:67-73。
[27] B.Swallow,1999年,《锥体虫病对非洲农业的影响》,内罗毕,国际家畜研究所。
[28] L.T.Budd,1999年,“1980年以来国际发展部-资助的采采绳和锥体虫病研究与开发”,《经济分析》第2卷,出版前的草稿,国际发展部,伦敦。
[29] M.Kamuanga、C.Antoine、A.-S.Brasselle、B.M.Swallow、G.D.M.d’leteren和B.Bauer,1999年,“采采蝇的防治对布基纳法索南部Mouhoun峡谷的移民、畜牧生产、种植方法和农牧民冲突的影响”,在国际锥体虫病的研究与防治科学委员会(ISCTRC)第25届会议上提交的论文,肯尼亚蒙巴萨岛,引自Budd,1999年。
[30] M.Gilbert、C.Jenner、J.Pender、D.Rogers、J.Slingenbergh和W.wint,1999年,“防治非洲锥体虫病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1999年9月27日至10月1日在肯尼亚蒙巴萨岛召开的国际锥体虫病的研究与防治科学委员会(ISCTRC)大会上提交的论 文。
[31] 粮农组织,1998年,“锥体虫病的代价“,《21世纪的农业》,罗马。
[32] Q.Jihui和T.Tisue,2000年,“能实现的突破: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创造无采采蝇区域任务的观点”,《国际原子能机构公报》,42(1):47-50。
[33] F.E.Brandl,1988年,“防治牛锥体虫病的经济学”,《热带地区的农作制度和资源经济》第1卷,基尔,Wissenschaftsverlag Vauk。
[34] 同上。
[35] 如同注释28所引材料。
[36] 本部分的宏观经济估计和预计数据均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世界经济展望》,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37] C.A.Carter和A.Estrin,2001年,《中国的贸易一体化及其对市场要素的影响》,油印件,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美国加利福尼亚,1月。S.Li、F.Zhai和Z.Wang,1999年,“中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对全球及其国内的影响”,《项目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
[38] K.Anderson和C.Y.Peng,1998年,“21世纪中国的食物与燃油”,《世界发展》,26(8):1413-1429。
[39] W.Martin,2002年,“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影响”,《转型经济》。(即将出版)
[40] 中国国家统计局(NSBC)。
[41] A.Nyberg和S.Rozelle,1999年,《加快中国农村的改革》,世界银行,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42] J.Huang和H.Bouis,1996年,“亚洲食物需求的结构变化”,《2020年的粮食、农业及环境之预见》,研讨文集系列11,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J.Huang和S.Rozelle,1998年,“中国农村的市场发展和粮食消费”,《中国经济评论》,9(1998):25-45。
[43] J.Huang和C.Chen,1999年,《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制度和结构方面》,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CGPRT中心,茂物,印度尼西亚。
[44] 中国国家统计局(NSBC)。
[45] J. Huang和H.Ma,1998年,“中国20年的改革和农业的作用: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至工业的资本流向”,《改革》,5:56-63。A.Nyberg和S.Rozelle,1999年,《加速中国农村改革》,世界银行,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46] N.R.Lardy,1995年,“中国经济转型中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作用”,《中国季刊》,144:1065-1082。
[47] 中国国家统计局(NSBC)。
[48] A.deBrauw、J.Huang、S.Rozelle、L.Zhang和Y.Zhang,2002年,“改革期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比较经济学期刊》。(即将出版)
[49] 同上。
[50] A.de Brauw、J.Huang和S.Rozelle,2001年,“改革的顺序和渐进的成功:来自中国农业改革的经验”,《工作论文》,加利福尼亚大学,农业和资源经济系,戴维斯,加利福尼亚,美国。
[51] N.Lardy,2001年,《中国进入全球经济》,布鲁金斯研究所,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52] J.Huang和S.Rozelle,2001年,“目前中国农业激励机制扭曲的特点和程度”,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策改革和扶贫工作第二次项目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世界银行常驻团,北京,2001年10月26-27日。
[53] T.Sicular,199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计划及市场”,《政治经济学期刊》,96 (2):383-87,4月。
[54] 如同注释52所引材料。
[55]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预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以不同的速率逐步减少、但不会最后消除出口补贴。最不发达国家将免除出口补贴的削减承诺。
[56] W.Martin,2002年,“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影响”,
《转型经济》。(即将出版)
[57] 如同注释43所引材料。
[58] 如同注释56所引材料。
[59] 如同注释50所引材料。
[60] J.Huang和S.Rozelle,2001年,“当前中国农业激励机制扭曲的特点和程度”,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策改革和扶贫工作第二次项目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世界银行常驻团,北京,2001年10月26-27日。A.Park、H.Jin,S.Rozelle和J.Huang,“市场的形成和转型:中国粮食市场的转型代价、谋利行为及自给自足”,《美国农业经济期刊》。(即将出版)
[61] 中国国家统计局(NSBC)。
[62] L.Brandt、J.Huang、G.Li和S.Rozelle,“中国的土地权:事实、前景和问题”,《中国经济评论》。(即将出版)
[63] 农业部,《2001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64] L.Zhang、Y.Zhang、J.Huang和S.Rozelle,2001年,“21世纪中国土地权的发展”,《工作论文》,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
[65] 如同注释63所引材料。
[66] M.Shen,“财政改革与中国农村经济成就”,未发表的博士论文,斯坦福大学农经系,斯坦福,加利福尼亚,美国。
[67] J.Huang和H.Ma,1998年,“中国20年的改革和农业的作用:从农村至城市、从农业至工业的资本流向”,《改革》,5:56-63。
[68] J.Stigliz和A.Weiss,1981年,“信息闭寒市场的信贷配额”,《美国经济回顾》,71(3):393-410,6月。
[69] Cheng表示中国在整个20世纪九十年代期间的综合支持量为负值。参见G.Cheng,2002年,《世贸组织协议对中同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Ma声称政府在1999年对农业提供的补贴,从生产到消费和市场销售,均小于2.3%。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补贴中的绝大多数是用于维持国内粮食和棉花配额的高成本采购体系以及玉米和棉花的出口补贴。前者将逐步取消,后者已于2002年1月1日取消。即使是综合支持 量措施的限制也不会构成制约,因为中国不可能提供巨大的预算开支用于农业补贴。参见J.Ma,2001年,“农业补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后饿绊脚石?”,《工作论文》,香港特别行政区,德意志银行。
[70] 如同注释52所引材料。
[71] J.Huang和R.Hu,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研究的资助选择”,《项目研究报告》,农业和社会部门系,亚洲 开发银行,马尼拉。
[72] 农业部,《2000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73] 除非另有说明,本部分的宏观经济估计和预测数据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74] 不过,拉丁美州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对粮食进口的依赖程度,仍明显要少于其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农产品进口与总进口的比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约为25%,在近东和北 非为18%,在亚太地区为8%。
[75] 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业出口中的份额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约35%下降到近年来的25%。只有亚太地区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尚能维持不变或能巩固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与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的减少相对的是,部分工业国家获得极大的利润,尤其是欧盟。实际上,在七十年代初期,欧盟(15国)在世界商品出口中仅占30%左右,而现在其份额约占40%-45%。大部分增加反映了欧盟成员国 之间贸易加强,但是除了内部贸易之外,欧盟(15国)出口仍占世界总出口的18%。
[76] 虽然本回顾的重点是初级商品,但是对于那些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而言,产品基础的多样意义更大(见《粮食和农业状况》,1997年,专章)。该章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农工产业产量与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0%左右,而其它发展中国家地区约为20%,其中大部分产量投入外部市场。在工业加工食品中,1994年该区域约占世界出口总数的12%,进口约为4%。该区域已成为农工发展和贸易扩大的典型例子。如在巴西,热带产品果 汁的生产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增加了20多倍。智利的“案例研究”作为出口型农业所取得的成功不仅是基于新鲜水果、而且也基于加工产品的发展,如葡萄酒和食物保存。阿根廷的食物加工业已有很长的传统,Bungey Born谷物转化跨国公司是世界 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77] 非农业产品对工业化国家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依赖更为明显。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出口商品中,约70%的商品均销往工业化国家;在该区域所有出口产品中,近一半是销往美国的。
[78] 有关农业贸易支出长远趋势的详尽分析,将在George P.Zanias教授为粮农组织撰写的即将出版物中见到:《初级商品贸易支出的发展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该研究肯定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所有发展中国家区域纯易货农业贸易支出衰退的趋势,但也肯定了尤其自八十年代晚期以来农业出口在提高购买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该因素应主要归因于出口多样化。
[79] 工业化国家的农业平均关税保护比制造业的高出九倍。
[80] 例如,参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的《经合与组织国家的农业政策,监测与评估》,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指出:“尽管取消了部分市场价格扶持和产品补偿,但在大多数国家,它们仍是主要的支持形式,使农民与世界市场信号隔离,扭曲了全球的生产和贸易。”
[81]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经济委员会(ECLAC),《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加强与全球经济联接的政策》,智利圣地亚哥,1994年。
[82] 这些问题在《粮食及农业状况》各部分和专章中均得到详细讨论。尤其参见:1995年,《农业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97年,《农业加工产业与经济发展》;2001年,《农业贸易环境的未来:当前一轮农业谈判中的问题》。
[83] 本部分的宏观经济估计和预测数据均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0月和/或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84] 经济家信息联盟,土耳其,《2001年国家报告》,伦敦。
[85] 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86] 粮农组织,2001年,《2001年粮食及农业状况》,第166-171页,罗马。
[87] N.Chbouki,1992年,“由树木年轮数据推断出的摩洛哥干旱时空特征”,亚利桑那大学(博士论文);C.W.Stockton,1988年,“了解干旱的最新研究进展”,载于《干旱、水资源管理及粮食生产》,国际会议论文集,摩洛哥阿加迪尔,1985年11月21-24日。
[88] 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2001年,《气候变化区域性影响的特别报告,易受害性的评估》,日内瓦。
[89] 同上。
[90] 如同注释86所引材料。
[91] 可再生淡水资源每人每年的短期缺水、长期缺水和绝对缺水的临界值分别为1500立方米、1000立方米和500立方米。
[92] 粮农组织,1997年,“近东地区灌溉数字”,《水资源报告》第9期,罗马。
[93] 世界银行,2001,《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同期的每日生活在一美元以下的人口比例略有下降。
[94]《防治干旱影响国家计划》,2000年,农村发展政府间常设出版委员会;委员会秘书长,农业部,摩洛哥拉巴特,2000年4月。
[95] Ameziane,2000年,《应对干旱战略》,载于《国家乡村农业发展研讨会》,2000年7月19-20日,农业部,摩洛哥拉巴特。
[96] 粮农组织/特别救济行动处(TCOR),2000年,《约旦:干旱影响评估和项目情况简述》,罗马。
[97] 联合国机构间代表团有关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极度干旱情况的报告;粮农组织/特别救济行动处,有关干旱影响评估和项目情况简述的报告,粮农组织,罗马,2001年。
[98] 中东欧包括: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斯拉夫。独联体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摩尔多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99] 本部分的宏观经济估计和预测数据均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100] 初步数字,粮农组织。
[101] 这些政策的特点是严格的生产计划、工资低、投资少和(前苏联)大规模控制农村人口流动。
[102] L.Wong和V.Ruttan,“中央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率趋向比较分析”,载于K.Gray编辑的《苏联农业:比较前景》,第23-47页。美国依阿华州艾姆斯,依阿华州立大学出版社。
[103] Z.Lerman,1998年,“是土地改革的事吗?前苏联的一些经验”,《欧洲农业经济评论》,25:307-330。
[104] J.Swinnen,1997年,“中东欧农业选择私有化和取消集体化的政策:观察与政治经济假定”,载于J.Swinnen编辑的《中东欧农业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英国奥尔德肖特,Ashgate。
[105] Z.Lerman、K.Brooks和C.Csaki,1994年,“乌克兰的土地改革与农场机构改革”,《世界银行讨论论文》第270号,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M.Pugachev,2000年,“乌克兰新农业企业的组织形式”,《乌克兰农业政策项目讨论论文》。乌克兰基辅,依阿华州立大学,政策改革研究所。
[106] C. Csaki、Z.Lerman和S.Sotnikov,2001年,“独联体的农场债务:主要原因和建议解决办法的多国研究”,《世界银行讨论论文》第424号,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107] 本部分的宏观经济评估和预测数据均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2月,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108] 这部分资料引自经合发组织,2002年,《经合发组织国家的农业政策:2002年的监测和评估》,巴黎。

 


上一页上面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