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C/04/2

第二十七届粮农组织
亚洲及 太平洋区域会议

2004年5月17-21日,中国北京

稻米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
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目 录


I. 引 言

1.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43个成员国中,种植水稻(Oryza sativa)的有26个,占该地区可耕地和固定农田面积的五分之一。稻米耕作系统约为三亿成人和儿童提供了部分就业。作为主食,稻米为一半世界人口提供了三分之一的膳食总能量和蛋白质。

2. 在本地区,有考古证据说明韩国在15000年前即有驯化稻。数千年来,在水资源充沛的肥沃土地上,进行与环境相和谐的水稻栽培,提供了可持续的丰衣足食的生计手段。

3. 但人口压力导致作物复种指数增加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该领域贫困和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4. 某些稻田的退化可能随着即将发生的气候变化而加剧。同时,高成本稻米生产者正面临不断深化的农业贸易自由化的挑战。

5. 由于土地和水资源自然条件不同,可利用的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情况也不同,因而存在着贫富差别。不平等的情况正在加剧。对于数千万种植稻米的贫困家庭来说,他们的就业和创收前景受到制约。因此,稻米作为一项主食和生计系统,在亚洲的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框架中地位显著。基于这一原因,第57届联合国大会宣布2004年为国际稻米年,主题为稻米就是生命,并邀请粮农组织负责实施。

6. 鉴于该行业农业生态多样性不断增加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稻米政策已走到十字路口。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继续走传统道路,不惜高成本无限制地扩大生产追求粮食安全?抑或应该转向对稻米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的具有成本效益的生产方式?发展资源的匮乏普遍存在。走老路可能意味着对处在社会边缘的稻农的帮助隔靴搔痒且效率低下,会使其长期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而新道路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剧脆弱人群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在任何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脆弱人群都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7. 因此,尽管理想的作法是在稻米行业进行迅速全面的资源再配置从而获得比较和竞争优势,但出于福利和成本考虑却可能并不可行。多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寻求中间道路,尽力扩大生产,促进稻米行业对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贡献,实现短期扶贫。同时为该行业的长期结构调整打下基础。具体方式取决于各国的人口构成、粮食安全和政治动态。现在的确有迹象表明若干国家正沿着这个方向前进。

8. 为支持制定决策,本文件(i)重点列举了稻米经济的大趋势;(ii)甄别以稻米为基础的生计系统的重要进展;以及(iii)就以稻米行业促进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和启动结构调整基础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提出建议。通过对过去四十年稻米发展的回顾,本文将试着总结经验教训并帮助各国选择正确道路。

9. 本文将对本地区的稻米生计系统进行论述。在宏观分析层面,问题和结论将针对整个稻米行业;贯穿各国、农业生态区和水文区。换言之,讨论将限于各国可能考虑的宏观政策方面。但本文件的定位是以稻米为基础的雨育生计系统,因为多数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问题即源于此。

II. 稻米经济:大趋势

10. 亚太地区占世界水稻产量的91%。其余9%大约平均分布于非洲、南美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本地区的这种绝对优势地位意味着亚洲的走势将对今后的世界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11. 在供给方面,本区域在2000—02三年度的平均水稻产量为5.38亿吨。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产量增长高于人口增长,即分别为年均2.4%对1.9%,人均净增加0.5%。但几十年间产量增幅明显放慢,从六十年代的年均2.9%下降到九十年代的1.3%。

12. 约80%的产量增长来自于单产的提高而并非播种面积扩大。在四十年中,本地区单产平均每年递增2.0%,使2000/02三年度的平均单产达每公顷4.0吨。这几十年中单产的增幅也是早期较快——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为年均1.9%和2.3%;而随后两个十年则下降为1.5%和1.0%。

13. 相反,本区域稻米收获面积在过去四十年中年均仅增加0.4%,2000/02三年度达1.35亿公顷。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灌溉面积扩大引发双作制的兴起以及短期高产品种的推广,因此,在其后的两个十年里收获面积增长缓慢。年增幅从六十年代的1.0%下降到九十年代的0.3%。

14. 在稻米贸易方面,亚太地区精米进口量在过去四十年中以年均1.6%的速度不规律地增长,1999/2001三年度达1170万吨。九十年代增幅最大,特别是九十年代后半期,原因是进口国长期干旱、贸易自由化和价格下跌。

15. 地区出口量在过去四十年中以年均3.6%的较快速度增长,1999/2001三年平均达1800万吨。九十年代出口量急剧提高,这是由于包括中国、泰国、巴基斯坦和缅甸在内的传统出口国增加出口货运;新出口国如越南和印度,态势强劲地进入出口市场;日本和韩国粮援大米装运量也大幅增加。在该十年内,本地区的年均出口增长率为爆炸性的7.3%。

16. 因此,1976年亚太地区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偶有盈余)转为净出口状态。截至1999/2001年,本地区的净出口量在十年中不规律地从360万吨提高到650万吨,几乎翻了一番。

17. 同时,稻米名义价格大幅下跌。截至2000/03年,在过去的十二年中,广受欢迎的100%泰国二级大米的年平均价格(曼谷离岸价)逐年以3.5%的速度下滑,跌至每吨192美元。价格下跌主要发生在九十年代后半期,与同期本地区出口量的飙升相吻合。价格下跌的原因是竞争激烈,特别是中低级稻米的竞争尤为激烈。这促使本地区五个出口国成立了利益集团,试图扭转杀价的情况。传统出口国、非经常出口国和新出口国之间竞争的不断激化,在可预见的将来价格颓势可能难以逆转。

18. 在需求方面,1999/2001三年度本地区国内平均总供给为3.46亿吨,其中90%直接用作食品消费,2.0%用作饲料,1%用于食品加工,其余为留种和损耗。

19. 本区域稻米食用消费量增幅高于人口增长;在过去四十年中增幅分别为年均2.4%对1.9%,年人均净增加0.5%。食用消费量的增加在前几个十年中较快——从六十年代年增长率超过3.4%下降到九十年代的1.1%。这一走势可以归结为人均膳食能量供给差距的缩小和膳食多样化。在可预见的将来,稻米需求价格弹性可能是积极的但幅度不大。

20. 食品加工用稻米的用量(加工转化为糖、油及酒精类饮料等食品类别)起点较低,在过去四十年中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现为230万吨,不到总供给的1%。但上述数据不包括加工成的预制食品,如面条、糖果、早餐麦片、婴儿食品、淀粉等等。加工过程具有增值潜力。

21. 在可预见的将来,粮农组织趋势预测显示,1998-2010年期间亚太区域稻米产量将以年均0.9%的速度增长,产量相当于3.98亿吨精米。产量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单产的提高,而不是面积增加。但如前四十年情况一样,单产增幅将继续下降,因此保守预测到2010年水稻单产将达每公顷4.3吨。

22. 本区域中期稻米利用量的增长速度预计略低于人口增长——具体为当前这十年中年均0.9%对1.1%。根据这一速度,首要是作为食品的稻米利用量预计到2010年增至3.86亿吨。

23. 在利用量的总体趋势内,本区域人均稻米食用消费量预计在1998-2010年期间从人均92公斤下降至89.2公斤。在世界范围内,该数字将由59.9公斤略为下降至59.1公斤。这反映了东亚和东南亚的下降趋势;而南亚、近东和世界其他地区则消费增加。

24. 今后国际稻米贸易将取决于三个因素:全球稻米市场平淡、消费者喜好的多样化及稻米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细言之,国际稻米贸易仅约占全球产量的6%。国际市场也根据品种的不同而细分,普通籼稻占贸易量的80%;香米(印度香米、泰国香米)10%;其他稻米10%。即便是在占多数的籼稻品种中,多元的文化和社会取向及形态的多样化也阻碍了国际分级系统的建立。此外,稻米对粮食安全和扶贫至关重要。这就导致各国政府采取政策来保护国内市场免受国际市场影响,因此加剧了国际价格的波动。

25. 同时,乌拉圭回合协定的实施,使各国普遍采用了上限关税率、延迟关税化、配额内高关税的情况以及继续进行不透明甚而是垄断性的国家经营。在国内支持方面,发达国家对价格支持的减让被以下措施所抵消:直接收入支付、限产补偿以及休耕、灾害和其他补助。简言之,由黄箱支付转为蓝箱和绿箱支付,而产量并没有太大削减。国际稻米贸易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乌拉圭回合协定缺陷的补救措施。

26. 因此,预测全球稻米贸易在当前这十年,将以年均1.5%的幅度增长,到2010年达到2930万吨,大大低于九十年代爆炸性的增长速度。预计这一数量的一半将由本地区进口,其中印度尼西亚、中国、伊朗和马来西亚是不断发展的主要买家。

27. 本地区的出口预计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达2290万吨。这一数字大大低于九十年代7%的增长率。亚太地区将提供全球出口量的80%,而泰国和越南预计将占其中一半。

28. 在过去二十年中,本地区营养不良人数从总人口的32%下降至16%。但各国情况参差不齐。营养不良率上升的七个倒退国家中,有五个是以稻米为主食的国家。同时,本地区营养不良人口中有相当大比例与稻米行业有关。从中得出的信号是:要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的目标:到2015年将饥饿人口减半,就应该重视开发以稻米为基础的生计系统。

III. 以稻米为基础的生计系统:战略思考

29. 稻米行业由农场主、农场经营者、地主、佃农、轮垦农工、无地农工、贸易商、磨坊主、消费者及其他人员组成。对于这些组成群体来说,战略进展已经发生,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先从消极方面说起,水利条件改善缓慢。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稻米灌溉面积增幅约为每年1%。预计灌溉面积的滞缓增幅将不会有明显变化。水资源匮乏、反对建设大型水坝的态度、悬而未决的水共享问题、移民安置的难题及对生境的关注等,都有可能阻碍灌溉面积的扩大。

30. 因此,占本地区收获面积40%但仅占产量五分之一的雨育低地、高地、深水及潮间带湿地稻米将继续制约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这些多样化雨育农业生态区的脆弱性加上居民社区的贫困,使变革难以进行。

31. 风蚀、水蚀、泥石流、下游淤积、积水、沿岸泛滥、养分流失、农药污染、土壤酸化、碱化、毒化和盐化等引发的土地退化在灌溉和雨育稻米生态系统中持续加剧。可以认定大部分稻田都以不同方式发生退化,其中很大部分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应退出稻米生产。

32. 农业活动,包括以稻米为基础的耕作系统,是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根源:向水体排放硝酸盐和磷酸盐;氨排放引起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据粗略计算,农业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包括每年80%的一氧化二氮和40%的甲烷。主要是由于漫灌稻田的底层分解、施肥不当、焚烧森林、使用化石燃料以及动物固体、液体和气体废物造成的。

33. 本地区也易受灾害影响。截至2000年,在之前的二十五年中,有记录的自然灾害达2171次——每年平均有87次灾害,1.2亿人受到影响。亚洲的稻米种植区主要因风暴、洪水和旱灾而遭受损失最大。有迹象表明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大幅提高。1999-2001年期间,在中亚和南亚连年发生的大面积毁灭性旱灾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在以稻米为基础的农耕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十分重要。

34. 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生产率的努力主要受到水资源匮乏的牵制。估计在亚洲,目前有近90%的淡水汲取量用于农业,其中水稻生产占农业用水份额的四分之三。在1990年之前的三十五年中,本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下降了一半,预计到2025年将再下降三分之一。同时,管理不善和现有灌溉设施老化造成的损失及用水效率低下,也加剧了水资源匮乏的状况。今后的方法似乎应该是提高单位用水的农业产出。

35. 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也是造成本地区水问题的因素之一。水稻种植区的大量降雨主要集中在四至六个月的季风雨季。季风暴雨在低地造成泛滥,对高地造成侵蚀。在两个雨季之间则出现缺水并易发干旱。同时,本区域稻田分布区的降雨量,从300毫米到3500毫米不等。因此,灌溉及雨育低地和深水稻区的排灌和防洪与水资源匮乏同样构成问题。

36. 气候变化威胁着本已脆弱的稻田的承载能力。温度和海平面升高将会导致沿海土地遭到淹没、雨季失常、降雨量异常、洪水和旱灾次数增加、海水渗入蓄水层、土壤盐化、作物和家畜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热害、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增加以及病虫害增多等现象。各国应努力为易受害地区进行影响预测并制定减灾战略。

37. 本地区稻田经营规模正在缩小,是由继承、出售、出租和国家再分配造成的。例如,人口普查、调查及其他数据显示:

38. 小规模经营管理更为集约,分配更为平均,在这一意义上说,小型水稻农场是可以接受的。但从生计的角度来说,存在最小经营规模的限度,即在此规模以下所创造的收入无法维持一定水平的生活。各国政府可能需要同时对规模过小的稻田进行整合并鼓励对大规模农田进行分割,以增加获得土地的渠道。

39. 稳步发展的农业人口按年龄和性别重新分类也同样引起了很多关注。随着年份的推移,年轻男子向城市的季节性和永久迁移把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在了田间劳作。这一情况有两个缺点。首先,对较大的农场和工资不断提高的地方来说,出现了季节性劳力短缺。第二,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农业的女性化现象,但妇女的土地、资金、教育和支持服务渠道却没有发生必要的改变。

40. 遏制稻米收获后损耗的进展缓慢。许多的国家政府甚至不掌握损耗的程度。粮农组织调查显示,根据天气、基础设施和作法的不同,损耗占产量的10%到37%不等。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收获、田间处理、脱粒、烘干、储藏和运输作业是造成损耗的环节。

41. 下面转而讨论积极进展。以稻米为基础的耕作系统与连作制度变得更为多样化。为规避风险并由于技术的制约,稻田-休耕、水稻-玉米、水稻-小麦和水稻-水稻的轮作系统曾一度盛行。最近,其他连作制度,如水稻-高粱、水稻-豆类、稻米-块根作物(马铃薯)、水稻-油菜、水稻-花生、水稻-蔬菜及其他组合也已得到巩固。在这些连作制度中,三熟制、间作、混作、轮作及多年生作物连作也已出现。这些田间多种经营方面的创举对适应性、养分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性都十分有利。特别是在中国、印度和越南,正在超这个方向发生着迅速变革。

42. 作物的多种经营带来更多机会从作物-家畜及作物-养鱼耕作系统获益。在自然条件优越的水稻产区,技术、管理和组织工作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可以利用耕作系统的产品和副产品发展高收益的畜牧、家禽、水产养殖及其他行业。例如稻秸和稻壳在水稻种植区是反刍动物的主要饲料。这些作物-家畜-养鱼耕作系统能够增加就业和收入并提高水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43. 今天,整个区域的整稻平均单产为每公顷4.0吨,其中灌溉稻5.0吨,雨育低地稻2.5吨,雨育高地稻1.3吨,深水稻1.6吨。但研究显示,有代表性的田间单产与实际能够获得的单产之间存在相当大的产量差距。从各国的情况看,排名在前10%的国家的单产通常要比排在最后10%的国家高出数倍。同样有证据表明,大型农场的实际单产要低于能够获得的单产。因此,以综合投入和支持服务成套措施为依托,进行适当的单产差距分析,能够缩小单产差距。起源于澳大利亚的稻米核对系统在这类分析中是切实有效的,并且正向发展中国家引进。粮农组织在五个亚洲国家推广了这一作法。

44. 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为提高稻米单产潜力创造了良好条件。111个国家中约20个水稻物种的逾千个品种,为品种改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遗传材料。水稻基因组学以及胚胎挽救、花药培养、借助分子标记选育、脱氧核糖核酸指纹识别和转化等技术,增加了可能性、为设定目标提供指导并加快了进程。现行项目包括对水稻植株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杂交稻,可能很快就可以将灌溉稻的单产上限从10吨提高到12吨,将雨育低地稻的单产上限从5吨提高到6吨。但各国应尽力防止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在引种前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

45. 将很快推出具有耐旱和耐涝渍、感光周期长、抗病虫害、用肥经济、抗涝渍、光合作用效率高及谷粒质量好等优良特性的新株型栽培品种。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新兴创新技术包括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水稻C4稻(光合作用较C3稻更为有效)、具有每公顷单产达15吨潜力的超级稻、具有抑制杂草能力和低投入管理系统的种间杂交“非洲新稻”等。更切实可行的是杂交稻技术,在灌溉地区与半矮化近交种相比单产可提高20%。中国杂交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向其他国家推广,将会提高本地区的单产能力。

46. 越来越多地应用作物模拟模型,将会加速定点田间管理系统的开发。可以使科研成果能够在各种不同生态系统中得到应用,特别有助于指导水稻育种和单产差距分析。

47. 环保型水稻栽培的三大支柱已经成熟,即综合作物营养系统、病虫害综合治理和杂草综合治理。这些管理系统涉及品种开发、共生与非共生生物过程、投入的有效利用、化学品最低用量及环保型作法,以提高生产率、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这些措施以软件解决方案替代硬件方案,已从试验站推广到农民、从方便可及的稻田推广到边远的稻田。粮农组织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在推广“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48. 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增长迅速。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A含量、香味、口感、外形和安全所能够实现的增加值十分可观;同样,提高整稻碾米出米率和储藏保质率的收益也很高。面向挑剔型消费者的印度香米泰国香米的市场份额将日益扩大。

49. 制度层面的进展喜忧参半。在强化参与式管理、农民支持团体(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及国内贸易自由化和私有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诸如印度Panchayat Raj的地方政府组织得到不断加强。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为农民摇旗呐喊,在价格支持、环境保护、遗传资源的使用等方面的事业提供支持,而且行动变得更为显著。此外,推动私营部门参与稻米贸易,减少了国家贸易的份额,促进了乡村企业的发展。

50. 另一方面,制度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分布不均,缺乏协调且大多无实质意义。特别是国家对四项主要服务内容所给予的预算和计划支持不够,即农民组织、农村金融、土地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

51. 因此,处在边缘的稻农没有被组织起来,没有人代表他们的利益,也缺乏筹集发展资源的能力。他们的科研、推广、信息、销售、信贷、投入供应和其他支持服务渠道受到限制。

52. 小型水稻农场的发展资金匮乏。自给自足型稻农几乎没有资产,摆脱贫穷困境所需的正规信贷渠道受到限制。由于距离远、支持服务薄弱、天气异常及缺乏担保造成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发放正规小额信贷的成本居高不下。

53. 在制度方面,土地使用权仍是一个主要问题。以往在土地改革,特别是重新分配土地方面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拥有或租赁土地随着地价的上升而变得更为困难。同时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土地管理也未能跟上步伐,不能适应土地市场对及时调查、划界、登记和明晰产权的要求。租赁规章失于浅陋;土地使用规划鲜有成效;因此,农业土地价格继续处于不合理的高位。

54.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有效制度和支持服务尚有待落实。显然需要制度性框架对环境进行社区管理。在社区流域、灌溉和森林管理方面取得的零散成功经验,还需要在各国和全区域推广。提高认识、动员政治承诺、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提供支持服务的基础工作才刚刚开始。

IV. 促进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启动结构调整

55. 根据粮农组织的趋势预测,对稻米行业采取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将导致发展迟缓。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姿态。这就要求在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的四项主要投入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即技术、管理、制度和人才

56. 但政府应采取行动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并着手结构调整。这意味着要使这些措施发挥实效,应该具有足够的政治承诺、参与式管理、没有内乱和内战、宏观经济稳定以及性别敏感性等。

技 术

57. 可以扩大急需的技术升级范围,使之不仅覆盖水稻作物本身,还覆盖整个生计系统。这意味着技术变得更为重要,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并加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新的定位应促进研究与开发(研发)工作,旨在克服以稻米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七个主要制约因素,即:单产上限、水资源匮乏、病虫害和杂草、肥料使用效率低下、自然资源退化和污染、气候变化及创造就业机会的辅助性企业。

58. 在创造就业机会这一重要领域,研发可以着重于探索以稻米为基础的新型企业。具有前景的方案包括生物燃料作物、香草、香料和药用植物、厩养家畜、水产养殖、养蜂及养蚕。的确应该为农民从稻米生态系统的稻米作物和水生生物多样化中找到途径和手段,以便创造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膳食。研究工作还可以包括废物管理和可再生能源,同样可以纳入以稻米为基础的生计系统。

59. 为实现技术的有效升级,需要通过创造有利环境、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建立国内外伙伴关系的方式,动员人才和资源。因此,在广泛国际研究网络和各国复兴的农业科研系统的框架下,本次会议建议各国应把稻米作为一个生计系统而不是商品系统,并对其加强研究与开发。

60. 这样一来,各国就能够在与亚太农业科研院所协会的合作中获益。该协会由粮农组织资助,专门为复兴各国农业研究系统而设立的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网络。还应通过联盟和合作研究的形式,加强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及其他国际稻米研究机构的合作,实施具有成本效益的科研活动。

61. 对于粮农组织,本次会议建议国际稻米委员会对促进以稻米为基础的生计系统的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方面给予高度优先。

田间管理

62. 通过技术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必要的,但并不充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还需要改进田间管理以增加收入、实现农业资本积累。这一措施将涉及培养管理经验和决策支持系统,以改进资源筹措、耕作系统和作法、增值及销售。

63. 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把改善田间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投入。该计划在本地区17个国家中实施,主要是在稻米行业;世界范围内实施该计划的国家为89个。采用了分步骤的参与式规划、试点、消除制约因素和扩展程序,强调技术转让、水资源管理、集约化、多样化和增值。定期的国别评估显示这种以系统为导向的计划取得良好进展。会议考虑建议捐助国(包括南南合作捐助国和国际金融机构)增加对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的资助。

64. 为提高这些资金的成本效益,会议建议各国在粮农组织擅长的农田记录、农业与涉农企业的联系、生计多样化、农民资源管理、耕作系统改良及农田管理推广等领域,向粮农组织寻求田间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的帮助。各国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粮农组织在稻米-畜牧和稻田养鱼协同经营方面的专长。

资源养护与环境保护

65. 减缓和遏制稻米行业的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及空气和水污染对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这需要采取三项基本措施,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立法和执法;实施财政激励政策,如补贴和税收减让等;以及建立由农民管理的自然资源管理团体。

66. 为扭转稻田退化,可以在五个关键领域采取立法、财政和管理措施,即:森林和流域保护;使发生不可逆转退化情况的稻田退出稻米生产改作其他环保型用途;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植物营养综合系统和杂草综合防治等管理规范;排灌;以及对有问题的土壤进行补救。

67. 在减缓水资源匮乏方面,可以采用同样的立法-财政-管理模式,通过河道分流、水库蓄水、收集雨水补充地下水及废水处理等手段增加水资源。还应同时采用这一模式通过节水灌溉、节水文化、抗旱品种、优化水肥配合及其他先进节水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进一步用于修复和改造陈旧的灌溉设施并防止污染。为便于实施,水的定价应合理化并改进收费和收入使用方式。

68. 遏制空气和水污染也需要采用这一三头并进的方式。可以针对提高氮吸收效率、尽量减少有毒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以及控释尿素、矿物质和有机氮混合肥、叶面色板和以分蘖数为指导的氮肥释用、叶生长调节剂、土壤调节剂等新技术。还可以进一步用于鼓励环保型家畜饲喂配方、改善动物粪便处理、增加土壤和田间作物的碳分离以及增加燃料生物量的生产。

69. 会议建议尚未采取这些措施的政府以法律、财政激励政策和社区行动为基础,制定一整套政策和行动计划,治理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及空气和水污染。

70. 在这一方面,会议建议粮农组织通过其多种自然资源养护及环境保护计划提供技术援助。这些计划包括:经济与环境综合核算、养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退化土地评估、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排灌与灌溉研究及引进精准耕作技术。这些技术援助可以在三项国际环境公约的框架内提供(粮农组织是其重要伙伴),即: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机构与服务

71. 要使农业,特别是水稻栽培促进和推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整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瘫痪的土地使用规划、使用权和管理体系。这些变革的目的应该是实现土地的公平可及、使用权保障、经济利用和良好状态。

72. 这些提高生产率的系统需要:

会议建议有关国家政府在国家土地使用综合计划的框架内,强化稻米行业的土地使用规划、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管理。

73. 粮农组织在这一领域的工作由来已久,是关于世界土地改革的知识库。这一盛誉来自五十年来对土地改革的发起、监测和评价。会议建议粮农组织对提供土地使用规划和土地使用权管理方面的技术援助给予高度优先,特别是在农业生态区划行动规范、建立有效的土地市场、加强公共财产管理、建立公平的租赁制度及建立有效的农业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可酌情采用信息通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应特别重视改善妇女获得和控制土地的渠道。

74. 要帮助稻农实现自我发展,必须为其建立具有成本效益的农村金融系统。由于向小农提供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农村金融系统应该具有生存能力强、利润和可持续性较高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

75. 作为建立具有成本效益的农村金融系统的第一步,会议建议有关政府为农村非政府小型金融机构创造有利的法律和管理环境,使之能够登记注册并以可持续的方式经营。

76. 会议还建议粮农组织提供技术援助,促进制定健全的农村金融系统政策和行动计划,从而改善农民的信贷渠道。在这方面,会议呼吁粮农组织,通过与亚太乡村农业信贷协会等信贷网络合作,对小型金融系统培训工作给予高度优先。会议还进一步要求粮农组织强调改善妇女资金获得渠道的重要性。

77. 有效的销售对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十分关键。这要求市场具有竞争性、透明度和适当的技术。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这些基础条件。需要有政策和计划来提高稻米及有关产品和投入物资在销售中的定价和技术效率。这些措施应着眼于逐步废除限制贸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支持私营企业;改善运输网络;促进对储藏及加工机械和设备的投资;以及建立批发和零售网络等。全国一体化的市场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价格信号,并将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和增加收入。

78. 此外对许多国家来说,对公有分配系统的作用、职责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可能是适当的。近期公有分配系统减少了对贸易专营的投资而转向灾害救济和重建工作及定向分配,应对这些现象进行评估以支持政策制定。

79. 为提高包括稻米在内的农业市场效率,会议建议各国改进市场的结构和职能组织工作,实现市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并提高市场开发技能。会议还建议这一任务应通过与粮农组织资助的亚太粮食及农业销售机构协会合作,在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的框架内进行。

80. 会议还建议粮农组织在稻米商品和贸易分析、市场信息、市场自由化和私有化及防止收获后损耗等关键领域提供技术援助。为此,粮农组织政府间稻米小组可以提供必要的网络服务。

81. 除将在议程三中探讨的推广问题外,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制度问题是农民自有团体行动组织。普遍认为这是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权力下放过程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82. 有可能在韩国的农民合作社、中国台湾省的农民组织及印度的某些区域特产(奶和其他商品)合作社中找到解决办法。这些赋予农民能力的成功模式使地方社区得以确定需求、表达关注、争取政府资源并对具体行动做出决定。因此,会议呼吁各国政府鼓励农民自有团体行动组织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的有效权力下放和资源下拨。

83. 会议还建议粮农组织与亚太区域农业合作社发展网络合作,高度重视为在稻米行业建立农业合作社而提供技术援助。

人力资源

84. 任何稻米政策的成效最终取决于熟练劳动力的及时供给。迫切需要提高稻米行业的管理、技术和总体教育水平。从更大范围讲,这种智力能力建设将决定稻米种植者能否实现千年目标。为此,会议建议各国加强农村教育,重点放在小学免费义务教育、高补贴中学教育、成人教育及对妇女和青年的特殊技能培训。

85. 水稻种植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平均,其中在插秧和收获期最高。在最需要的时候往往人手不足,从而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对这一问题可以围绕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是通过机械化和节省劳力的种植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创造田间和附近乡村的非田间就业机会,减少向城市移民。

86. 会议建议各国通过机械化和节省劳力的耕作方法来填补季节性劳力缺口;并通过创造农村田间、非田间以及非农就业机会,控制向城市移民,朝着实现生产劳动力长期、充足供给方向发展。

87. 为此,会议建议粮农组织对水稻耕作机械化的研发给予高度优先。会议还建议粮农组织给予技术援助,开发收获后增值操作、农业综合经营和涉农企业,旨在提高农村就业和增加收入。

V. 结 论

88. 本地区相当大部分的贫困人口依靠稻米作为主食和生计系统。这一行业的发展对以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扶贫减困具有巨大影响。但粮农组织的趋势预测显示,中期生产、消费和贸易增长迟缓。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需要在政策和行动计划方面做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要在目前营养不良普遍存在的现实以及实现该行业的比较和竞争优势的愿望之间寻求平衡。

89. 为积极推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四项手段十分重要,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和执法;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农民自助组织;以及农村金融。这些手段应以协调的方式、在所有以稻米行业促进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计划的三个主要方面予以应用。

90. 其中一个行动领域是对稻米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并根据生产率和状况予以分类。可以将稻田划分为(i)增产和稳产;(ii)恢复及(iii)不再进行水稻栽培三类。这种生态系统的划分将使政府能够从开始就确定资金的合理投放。

91. 第二,以稻米促进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的计划必须在养护资源基础和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要求实施彻底的计划,对技术进行升级、改进田间管理、遏制和扭转土地退化、减少空气和水污染、提高水利用率、使土地更为可及、建立有关参与式管理、小型农场信贷、具有成本效益的销售和提供其他支持服务的机构以及开发人力资源。

92. 第三,以稻米促进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的计划也必须创造就业和增加收入,为该行业扶贫减困。应创造田间、非田间和非农就业以及增值创收机会。

93. 在规划以稻米促进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计划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目前由于存在技术、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制约,变革将会艰难而缓慢。社会福利方面的考虑也不允许采取转向其他作物和行业的、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行动。为取得实效,至关重要的是要增加国家对研发的预算拨款、实行权力下放和资源下拨以增强农民能力以及农村人口的社会福利安全网。

94. 稻米生产和消费国之间的合作也能够发挥作用。在提高质量、分级和标准化、食品安全以及促进消费和贸易等重要领域的合作,将会扩大市场,提高价格。联合研发活动将会提高生产率、增加收入和可持续性。通过网络和联合加强合作,特别是在“粮农组织战胜饥饿联盟”的框架内进行将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