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办事处
©FAO / Florita Botts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植物保护委员会致力于保护植物、人类及动物的健康与环境、推动贸易便利以及保护农业的可持续性。

委员会是"亚太区域植物保护协定"合作与全面实施的区域平台。委员会协助制订一系列植物保护措施,包括植物检疫举措区域标准、病虫害综合治理以及农药分配与使用操作准则等。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植物保护委员会(亚太植物保护委员会)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植物保护委员会(亚太植物保护委员会)于1956年首次召开大会。委员会负责执行管理"亚太区域植物保护协定",并从整个区域及成员国层面考察植物保护现状,其主要目标为:协调促进区域植物保护系统建设、协助成员国打造高效的植物保护管理体制、制定植物检疫措施标准以及促进信息共享。亚太植物保护委员会现有25个成员国,每两年至少召开一次大会。

挑战与机遇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气候差异大,植物多样性也因而极其丰富。该区域拥有数以万计的植物物种,且多数为地方特有。然而,栖息地破坏分裂、自然资源过度攫取、污染、物种入侵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正造成物种消失,威胁这一多样性。

多种害虫及农药滥用造成的破坏正愈演愈烈。植物及植物产品国际贸易也暗藏风险,如植物繁殖减损、入侵的外来植物害虫蔓延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等。害虫引入与爆发每年给政府、农民及消费者造成高达几十亿美金的损失。

借助其强大的信息交换项目、区域标准制定项目、国际标准制定参考及区域农药项目,委员会积极协调协助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委员会在病虫害综合治理(IPM)项目里也发挥领导角色,并致力于提高成员国当地的管理能力。

亚太植物保护委员会在亚太区域开展的工作

植物检疫

亚太植物保护委员会协助成员国分析其本国植物资源存在的风险并采用科学的措施保护其培植的和野生的植物。委员会帮助成员国提升害虫监测、虫害风险分析、虫害风险系统管理及国际与区域植物检疫办法标准实施的能力,同时也助力管控入侵物种爆发以促进农贸安全。

亚太植物保护委员会通过其官网促成各成员国间的信息交流,使各国得以共享进出口需求信息、虫害报告、虫害控制项目更新及风险预警等。委员会协助各国制定植物卫生政策及条例、打造使管控害虫入侵扩散风险最小化的植物卫生系统与实践方案。

病虫害综合治理

在亚太区域,从家庭农场到工业化农场到处都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破坏环境、威胁农民健康并可能导致耐药害虫疯狂席卷作物。亚太植物保护委员会在病虫害综合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管理方法基于生态原理,讲求环境安全,使农民无须借助潜在危险的化学制剂就能保护庄稼免受虫害及疫病袭扰。

委员会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粮农组织区域病虫害综合治理项目、合作研究以及农民、培训师与植物保护工作者能力培养项目来推进该区域的病虫害综合治理与效率,并通过协调区域信息共享与协定执行,使各成员国得以采用适合其具体现状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

农药管理

化学农药滥用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潜在风险。亚太植物保护委员会致力于确保化学农药的生产、销售及使用受到粮农组织农药管理操作准则及其他国际条约的有效规范,并力求减少农药风险。

委员会协助其成员批准并执行《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其大部分成员国现已加入这一公约,这意味着它们将协助制订条例与发展基础设施来执行指定措施,以尽可能实现农药在本区域成员国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