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Biotech-banner
 

发展中国家畜牧业生物技术

畜牧业不仅为全球提供食品,还提供非食用产品、畜力和金融安全,直接有助于提高民生。畜牧生产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量超过三分之一,该比例还有望继续提高。称之为“畜牧革命”的人们对畜牧产品需求的不断快速增长为改善部分依赖畜牧业为生的近10亿贫困人口的福利创造了机遇。但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动物遗传资源流失、水资源匮乏以及新发疫病等,都将对全球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畜牧业传统技术和生物技术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率的提高,发达国家的情况更是如此;这些技术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减缓贫困和饥饿、减少疫病威胁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目前可应用的生物技术种类繁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在三个主要动物科学类别对生物技术加以利用,即动物繁殖,遗传和育种,动物营养和生产,以及动物卫生领域。

动物繁殖,遗传和育种上,人工授精技术(AI)也许是最为普遍应用的动物生物技术,特别是与超低温保存技术一起应用,使得与生产率有关的重要遗传改良得以进行,并有助于优质雄性种质资源在全球传播。生殖激素的监测、同期发情以及利用精液来控制性别等配套技术,可提高人工授精效率。胚胎移植尽管应用规模小得多且成本较高,但为雌性提供了相同的机会。DNA分子标记也可以用于遗传改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利用目标基因旁的标记,鉴别并保存动物遗传资源。大多数分子标记体系的利用都取决于聚合酶链反应(PCR),这是一项扩增特定DNA序列的重要技术。

人工授精技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主要应用对象是奶牛,主要是在具有包括牛奶营销在内配套服务的城市周边地区。超低温保存所需的液氮费用高昂,因而限制人工授精技术不能远离城市。由于缺乏动物识别、记录和评价计划,因而人工授精技术通常用于与进口种质资源的杂交,而并非当地的优良遗传资源。由于缺乏优良动物品种识别系统(同时也缺乏技术能力),阻碍了对更先进技术的利用,如胚胎移植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动物繁殖、遗传和育种领域的分子生物技术往往局限于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的基因特性研究。

动物营养和生产上所应用的生物技术通常都以微生物的利用为基础,包括那些通过DNA重组技术而生产的微生物。利用发酵技术来生产营养剂(如某些必需氨基酸或全价蛋白质)或提高动物饲料的消化率。利用微生物培养来提高青贮饲料的质量或作为益生菌进行饲喂来改善动物消化。已经开发出重组菌来生产某些特定的酶和激素,通过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率(如促生长激素)和/或减少环境影响(如植酸酶)。纤维降解酶已被用于提高动物生产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物。

尽管数据极为有限,但氨基酸和酶应该是发展中国家普遍使用的最突出的、与营养相关的生物技术产品。印度和中国都已建立地方企业来生产这些产品。许多其他生物技术的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例如,由于青贮饲料的生产并不普遍,因而阻碍了微生物培养物的使用。影响重组生长激素利用的原因包括发展中国家公众接受程度低、缺乏足量的优质饲料以及动物遗传潜力低。对木质纤维原料进行发酵以提高作物秸秆和饲料质量的技术一直不是十分有效。

动物卫生领域应用生物技术可提高疫病的诊断精确度同时加强疫病控制和治疗。单克隆抗体用于以免疫学为基础的诊断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放射免疫测定法。这些方法也许不能区分免疫接种动物和染病动物,因此目前更倾向于使用能够检测出特定DNA序列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接种也是保障动物卫生所必不可少的方法,重组疫苗在专一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比传统疫苗更具潜力。此外,昆虫不育技术(SIT)在某些地域被用以防控引发或传播某些家畜疫病的昆虫,从而提高家畜卫生。

在动物卫生领域,以分子为基础的血清学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所广泛采用。在疫病早期诊断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以PCR为基础的诊断学,但主要局限于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和政府的大型诊断实验室。免疫接种作为具有成本效益的措施而被广泛用于传染病控制,即将根除的牛瘟就是一个具体例证。但正在进行商业化生产的重组疫苗数目并不多,在发展中国家的使用可以忽略不计。昆虫不育技术在桑给巴尔根除采采蝇过程中以及其他国家防控螺旋锥蝇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更多信息,见发展中国家畜牧领域生物技术应用现状与前景 ( - 233 KB],该文件为2010年3月1日至4日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举行的FAO发展中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国际技术会议(ABDC-10)所准备。

网页最后更新日期:2010年7月

©FAO/Jon Spaull
©FAO/Roberto Faidu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