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C/04/INF/9

第二十七届粮农组织
亚洲及 太平洋区域会议

2004年5月17-21日,中国北京

气候变化对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农业的影响

目 录

I. 引 言

气候变化指的是气候随时间推移发生的任何变化,无论是自然变化引起的还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2001a)。”

1.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的评估,人们普遍认为,除了自然因素外,由于人为地增加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浓度,导致气候不断发生变化。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水蒸气。它们阻止了热(红外线辐射)辐射到外层空间,而且最终导致全球变暖。

2. 气候变化是国家和国际机构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机构应制定一些措施来减缓、适应和应对这种现象。

3. 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的科技评估,全面介绍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尤其是涉及粮农组织在亚太区域的职责。

4. 本文包括:(1)粮农组织近来有关气候方面的活动概况;(2)阐述气候变化与农业之间的联系;(3)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影响机制;(4)对亚洲及太平洋区域造成的区域性影响;(5)行动方案;(6)结论。

II. 粮农组织有关气候变化的活动概况

5. 鉴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粮农组织长期致力于有关气候问题的工作,通常是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开展合作。

6.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WFSPA,1986年)强调指出,粮食、农业、渔业和林业的资源基础正受到压力,而且受到诸如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威胁,气候变化可以加剧气候的波动,气候波动是导致年度间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遏制环境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鼓励各国政府在制定农业和土地使用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气候的波动和气候变化对降雨模式及温度的预期影响。

7. 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已于2001年提交林业委员会第十四届会议(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林业部门面对的挑战与机遇)和农业委员会第十六届会议(气候波动与变化:可持续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农业委员会支持按照《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和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的工作制定综合气候变化计划的建议。这已得到粮农组织理事会于2001年6月召开的第一二○届会议的批准(CL 120/REP)。2003年9月,总干事宣布正式建立部门间气候变化工作组(总干事公报2003/39)。因此,粮农组织在这个日益重要的主题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职责。

8. 部门间气候变化工作组由所有与气候变化问题有关的部门指定的成员组成。其职责范围包括制定规范方法和措施,把气候变化的影响、减缓和适应方面纳入农业、林业、渔业、社会以及经济活动中,并且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一些问题上对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工作组负责协调粮农组织参与实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在该领域与其他伙伴开展合作。

9. 总干事公报还要求制定一个协调的气候计划来支持粮农组织的活动,重点集中在政策制定、数据、能力建设,以及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的合作方面。公报还要求加强若干领域的工作,例如碳吸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用生物燃料替代矿物燃料,以及普遍提高农业对气候波动和变化的适应力。

10. 粮农组织在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技术成就。这些成就包括统一与森林有关的定义,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使用;土壤、作物、草原和林区碳吸收的方式和模式;以及促进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的方法,重点放在生物能方面。

11. 部门间气候变化工作组已反复提到必须扩大其工作的区域范围。

III. 气候变化与农业之间的联系

12. 虽然农业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受害部门之一,但它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而且通过土地退化和砍伐森林直接和间接地破坏了许多要素和水的自然循环。与此同时,农业在大量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13. 估计有25%的二氧化碳来源于农业(砍伐森林和土地使用的其他变化占20%,生物质的燃烧占5%)。有关甲烷来源的量值更不确定:估计约70%是人为的,其中家养反刍动物、生物质的燃烧和水稻生产各占20%。天然湿地可能与稻田的排放量相似。大部分一氧化二氮来自农业活动:44%由翻耕引起,22%来自肥料,9%来自生物质的燃烧。相对于矿物燃料的使用,农业来源似乎在下降。

14. 通过采取更有效的农业措施,如浅翻耕、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施用有机肥,以及用生物燃料替代矿物燃料来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都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机遇。

IV.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影响机理

15. 气候变化的生物物理影响很复杂,因为它们包括气候参数平均数及其波动,以及物理和生物影响,加上温度上升和二氧化碳增加。气候变化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有些物种(尤其是天然林)不能象栽培物种和多种动物那样容易适应变化的气候区。即使这种影响机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某些确定因素来评估,但它们的综合影响通常受到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下方面包括最有可能出现的影响:

16.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不仅取决于气候本身,而且取决于农业体系的内在动态变化。与比较明显的生物物理对动植物的影响相比,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可能包括:主要作物产区(农业经济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相关的土地利用模式发生明显变化,可能会改变作物的地理政治平衡,包括对温带地区发达国家的生产所带来的潜在的净正面影响和对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风险最大的自然体系包括冰河、珊瑚礁和环礁、红树林、北方森林和热带森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以及残余的天然草原。虽然有些物种可能增加其数量和范围,或者说可能适应其环境的变化,但气候变化将增加现有的一些风险,使比较容易受害的物种消失和失去生物多样性。

V. 对亚洲及太平洋区域产生的区域性影响

生态区和农业经济区的经度和海拔高度变化

17. 地表温度的增加会引起作物带的向极移动3,这会对亚洲大陆最北部的寒冷地区的农业产生有利影响。同样,亚洲温带的亚热带作物区将向北移动。物种的分布由高海拔生态系统向更高海拔区域移动将导致一些物种消失,因为植被变化的速度很慢,加上喜马拉雅山山脉的侵蚀日益严重和高度分割与陡峭的地形,使成功移殖受到制约。由于地区气候情况及地方生物和地形参数所致,亚洲高纬度地区明显变暖会导致永冻带变薄或消失。位于蒙古和中国东北的周期性永冻带的南部边界向南极运动可能会影响农业的发展。

土地退化

18. 凡在可获得耕地的地方,土地退化、价格剧变以及人口增长已经成为持续农业生产力的主要问题,温度、降雨量和气候极端现象的变化只能增加对农业资源的压力。可耕地在亚洲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已经有限,这使农业很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危害。亚洲绝大部分适宜耕种的土地都已得到利用,到201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人均土地占有量将由现在的0.8公顷缩减到约0.3公顷,印度(谷类种植面积最大)和中国(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因为平均生产率较高)均受到影响。人均收获面积一直在持续下降。

极端地球物理因素

19. 极端地球物理因素如洪水、干旱和龙卷风在亚洲热带很普遍。在中国,1972、1978和1997年的干旱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范围也最大。中国还出现过多次严重的洪灾。1998年7月和8月,严重洪灾袭击了朝鲜,日降雨量超过25厘米。在日本,继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后的几年中因温暖现象多于常年,旱灾相当频繁。在孟加拉国,近几年的洪水淹没土地约310万公顷;印度易遭洪涝的总面积约4000万公顷。在孟加拉国,每年约270万公顷易受干旱。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干旱或近似干旱的现象,在厄尔尼诺年期间尤其如此。在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后的几年中,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菲律宾和越南的旱灾比较频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部分地方,干旱出现的频率及其后果给农业造成的压力可能增加,这是因为温度较高,而且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更为频繁。在温度和降雨量上的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有很大的关系,造成巴布亚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美属萨摩亚、萨摩亚和斐济的缺水和干旱。

可用水量

20. 预计可用水量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

21. 降雨模式的改变将会影响亚洲许多国家的作物,特别是水稻。干旱和半干旱牧场的温度上升加上降雨量减少,会引起可用灌溉水量的下降和潜在的土壤水分蒸发量的成倍增加,导致出现严重缺水状况(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2001a)。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是家畜生产、内陆渔业、林业、农业和工业活动的基础。在亚洲,水利和农业部门可能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最为敏感。在亚洲温带地区,戈壁夏季的降雨量似乎在下降,大降雨量的天数急剧下降。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泰国,年降雨量不断下降。在印度西北部和亚洲热带地区的部分地方,近几十年来夏季雨季的极端降雨现象一直在增加。在孟加拉国,自1960年以后,雨量的10年偏差远远高于正常情况;在巴基斯坦,雨季有增加降雨的趋势。在21世纪,预计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方会出现较为干燥的情况,由此可能引起更加严重的干旱。在绝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家畜和作物产量下降可能对该地区的一些国家产生影响,因为他们人力、研究力量以及财力有限,难以预测也无法应对这些气候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2. 径流急剧增加也将影响农业生产率:到2050年,中亚冰河的径流量预计将增加三倍(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2001a)。由于山川冰河的消失,夏季径流减少,下游农业-即靠夏季径流灌溉的农业-将会受到不利影响。随着灌溉减少,亚洲部分中低洼地区可能会变为更加干旱的内地沙漠。

海平面上升和盐渍化

23. 从现在至2100年期间,预计海平面会上升约50厘米(平均情况)。尽管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海平面上升的综合影响还难以确定,但会给许多低海拔的小岛屿、低洼沿海地区以及许多三角洲,尤其是孟加拉国的梅克赫纳-布拉马普特拉三角洲和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造成不利后果。综合影响可能包括海岸侵蚀和土地流失,洪涝,以及盐水侵入蓄水层。可用水的数量和质量均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影响情况可见下表。

表 1:亚洲若干海平面上升较快的国家出现的潜在土地损失和受影响人口数量,假设不适应(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2001a,49页)

国家

海平面上升

潜在的土地损失

受影响的人口

 

(cm)

(Km2)

(%)

(百万)

(%)

孟加拉国

45

15 668

10.9

5.5

5.0

孟加拉国

100

29 846

20.7

14.8

13.5

印度

100

5 763

0.4

7.1

0.8

印度尼西亚

60

34 000

1.9

2.1

1.1

日本

50

1 412

0.4

2.9

2.3

马来西亚

100

7 000

2.1

>0.05

>0.3

巴基斯坦

20

1 700

0.2

n.a.

n.a.

越南

100

40 000

12.1

17.1

23.1

24. 海平面上升可能是导致盐渍化的原因之一。在澳大利亚,总是出现自然盐渍和水位上升。但是,主要由于土地开发和灌溉引起的土地管理方面的变化,导致了盐度上升的问题。因盐渍化而引起农田丧失将意味着重大的经济损失。

种植业

25. 由于高温、干旱、水灾和土壤退化,可能会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失:该地区许多国家的粮食安全会受到威胁。长期干旱或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出现的热浪而引起的热胁迫,将使农业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产量下降将全面影响农业生产力并危及粮食供应,还将使生产者得到的一些好处消失,如对某个短缺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导致价格上升4。但是,环境和人的损失可能比经济损失更难对付,因为经济问题是由生产方和消费方本身调节。

26. 正如上面指出的那样,多数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最终决定气候变化对亚洲农业、林业、家畜、草原和渔业的影响程度。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产量会增加,而低纬度地区的产量一般会下降。严重缺水加上热胁迫会给印度的小麦和水稻生产力造成不利影响,尽管二氧化碳增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27.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粮食自足情况急剧恶化;近几年来已降到30%以下。例如,在1970至1996年间,日本的谷物自足率由45%降到27%,朝鲜由68%降到31%,中国台湾由61%降到19%,马来西亚由60%降到25%(粮农组织,1996)。这些国家粮食自足率的迅速下降在世界任何地区都是空前的。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也出现了粮食自足率下降的情况。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预计该地区的粮食单产、总产、库存和分配情况将发生重大变化。

生产和贸易方面的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

28. 亚太区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历来只能为失业工人提供有限的就业选择机会,这些失业是因种植业的盈利性发生变化所致,那些对气候比较敏感的部门相对来说比多种经济更易受害。就气候变化对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影响而言,当前营养不良而且靠当地生产的粮食为生的那些贫困者最容易受害。气候变化、饮用水的减少和收入降低的综合影响会使现有的易受害性进一步恶化,使其对人们健康和整个福利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被迫移民将使易受害性进一步加重。

29. 一些研究表明,诸如小麦和大米等谷物供求之间的差距日趋加大,将导致对进口粮食的依赖性加大,尤其是在亚洲。一些地方粮食产量下降,而另外一些地方则增产,其平衡结果可能会减少对经济的影响,但应认真地对这些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因为它们未必能够平衡国家间和国家内的生产影响和粮食资源的分配。还有,它们并不能解决和稳定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条件。

30.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农产品和林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对气候、可用水量、二氧化碳施肥以及病虫害方面发生的任何变化都很敏感。北半球中纬度至高纬度国家预计的农业增产可能会对这些产品的利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农产品价格和世界贸易(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2001a)。

31. 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对其自然环境具有很高的依赖性。在这个地区,农业和捕鱼业是其两大经济活动,对大部分人口而言,这些部门仍然是收入和出口商品的唯一来源。由于森林覆盖面减少、森林退化以及为了农业生产而砍伐森林,直接影响农村少数民族生计的不利趋势如土壤流失、水质下降和礁湖地区的沉降将进一步恶化,从而使太平洋岛屿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的剧烈变化会对一些地方收入战略造成影响,这些地方的经济多样化、收入机会以及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制定的替代生活方案均不佳。

家畜和牧场

32. 牧草品种很容易遭受作物所遇到的同样影响。例如,二氧化碳施肥和较好的水利用率,这些积极因素与温度上升有关的一些消极因素相对立,所以草料的营养质量发生变化的情况还在激烈争论之中。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7)的结论是,牧场草料的质量有可能在一年中的某个时候出现下降-说明进一步需要补充饲料或豆类牧草。

33. 在温带地区,温度上升会导致中纬度地区牧草生产的增加,家畜生产也会相应增加。

34. 一般而言,放养的家畜可能会因暖冬受益,因为可以延长生长季节,温带高降雨区的饲料质量可能会稍有提高。夏天也有可能出现更大的热胁迫,并且会给动物带来负面影响。

35. 另外,气候变化引起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家畜病害影响较大。这可能涉及到风传播口蹄疫病毒的传播, 一些传染病在扁虱、苍蝇、蚊子、蠓及其他节肢动物的帮助下传播。鸟的迁徒和分布可能改变和影响一些疾病的地域覆盖面,例如高致病性禽流感(这种病也可能影响人类)或西尼罗河病毒(当前扩散到美洲北半球,可能很快侵袭西欧的大部分地方,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另外,绝大多数寄生虫传染病的传播周期可能改变。例如,存活在沼泽地里的蜗牛向反刍家畜传播肝吸虫。气候变化导致病害的发生,虽然其模式很难预测,但事实上确实形成了流行病。

森 林

36. 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7)强调指出,气候灾害会使一位麦农损失一年的产量,但可能会使一位林业人员30年的种植心血毁之一旦。此外,漫长的时标意味着很少有机会对一些特殊的森林采用适应选择。生长比较缓慢的原始森林比快速更换的引种森林更易受影响。

37. 森林在该地区多数国家的经济中起着主要作用。经常可以俯瞰到,就连一些岛屿也覆盖着森林和其他林地。例如,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斐济的森林和林地覆盖率占整个土地面积的60 %以上。

3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亚洲净损失了2030万公顷森林。据粗略计算,这些森林可向大气层排放15亿吨碳,还不计算森林退化和火灾造成的其他排放量。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该地区发生森林火灾的频率和强度,使原本已经突出的排放物、薄雾和生境破坏等问题进一步恶化。亚太区域红树林是敏感的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渔业和海岸线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随着水位上涨,它们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更普遍的是,生命周期长的所有林木均和谐生长,而且对温度、湿度和蒸腾作用的变化高度敏感。随着植被的形成,它们只能非常缓慢地迁移。亚洲可能会出现森林顶梢枯死病(dieback)和减少某些森林类型,例如该地区的热带雨林,它们对人口、环境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9. 如果砍伐森林继续按现有的速度发展下去,热带森林受人为力量的影响可能比气候变化本身更大。一般情况下影响植物和作物的因素大多也适用于森林。二氧化碳施肥可以促进树的生长,尤其是在树缺水的时候。关于气候变化对亚洲热带森林和林业造成的区域性潜在影响的研究做得不多。在亚热带森林面积减少的同时,热带森林的面积则可能增加。预计热带潮湿森林将可能北移至当前热带干燥森林所占的地区。

40. 土壤水分的损耗会导致重要品种(如柚木)的产量下降。潮湿的落叶森林的产量也可能下降。

41. 正如前面所说,亚洲热带地区砍伐森林的现象一直在蔓延。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引用了一些研究结果,根据这些结果,砍伐森林会与气候变化产生交织影响,使东南亚地区的季风循环产生混乱,而且改变火灾的风险模式,在澳大利亚和半干旱地区尤其如此。

42. 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7)强调指出,在澳大利亚,种植园的树苗移植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从正面来讲,在主要外来杂草为C4植物的地方(如在新西兰),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有利于温带地区C3 植物的生长而不利于C4 植物的生长,从而减少竞争的影响。

43. 暴风雨的危害频率和强度(特别是在新西兰)可能会发生变化,节肢动物病虫害发生率可能会上升。

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

44. 就海洋渔业而言,尽管水中的氧溶度、可用营养、鱼种的洄游模式、形成水华的海藻爆发均发生了变化,但环境变量(如温度、盐度、风速和风向、洋流和海水上涌强度)稍有变化,可以急剧改变鱼群数量。海平面的上升也会引起盐水边缘进一步向内地渗透,这样会增加咸水渔业生境。沿海洪水泛滥也会危害水产养殖业。

45. 亚洲热带地区的特点之一是,很多人习惯食用淡水鱼。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7)强调指出,尽管商业化和维持生计的海洋渔业及淡水渔业以及养殖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相当大的一部分,而且在该地区多数国家的粮食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渔业可能造成影响的研究为数不多。

46. 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澳大利亚区系的鱼类资源和捕鱼业的情况极难预测,在目前鱼类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尤其如此。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全球海洋渔业产量几乎保持不变,尽管优势鱼种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定区域的渔业有可能崩溃也有可能扩大。这些结论同样适用于大的海洋地区,象澳大利亚区系,虽然当前的知识不足以预测对整个生产力产生的影响。虽然公海捕鱼机动船队可能很少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如果鱼群离开了它们的富集区,专门靠近海渔业为生的小型渔民的捕获量可能更易受影响。

47. 中纬度地区的养殖业和淡水渔业可能会得益于生长季节延长、冬季自然死亡率降低和生长速度加大。

48. 在绝大多数小岛屿上,尽管捕鱼业大多是人工的或是小规模商业化模式,但它是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这些地区的温度适当上升对小岛渔业不会产生普遍不利的影响,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盐水湖的高盐度现象频发。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的报告强调指出,海水温度升高会对捕蛤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海平面上升本身不会对小岛国家的渔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大大超过目前预测的速度,海平面上升对渔业才会变为关键因素。在这些情况下,一些物种(例如红树林、浒苔、珊瑚)所依赖的沿海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会受到破坏。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的易受害性和适应能力

49. 由于当前气候的作用5、经济和生态结构、预计气候变化的程度和速度、技术上的适应能力、研究机构的能力、专门技能、教育和经费能力等原因,亚太区域对气候变化的易受害性6各不相同。

50. 表 2(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的研究)列出了各部门对气候变化的易受害程度,这主要是气候和地形方面的作用。绝大部分部门均极易受害,其置信度都很高。

表2:亚洲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不同部门的易受害性(摘自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2001a ,第48页)

注: 很高(*****,置信度达 95%或更高)

很低(*,置信度达5%或更低)

区 域

粮食和纤维

水资源

沿海生态系统

亚洲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中 亚

易受害程度高

****

易受害程度高

****

易受害程度中等

**

西藏高原

易受害程度较轻或不易受害

**

易受害程度中等

**

不适用

亚洲温带地区

易受害程度高

**

易受害程度高

****

易受害程度高

****

亚洲热带地区和小岛屿国家

南 亚

易受害程度高

****

易受害程度高

****

易受害程度高

****

东南亚

易受害程度高

****

易受害程度高

****

易受害程度高

****

表4:气候变化的影响、易受害性和适应能力(摘自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2001a,第14、15和 17页)

气候变化的影响、易受害性和适应能力

区域

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区域影响。

易受害性和适应能力。

亚洲

在亚洲温带地区,极端事件有所增加,包括洪水、干旱、森林大火,以及热带风暴。

国家之间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这取决于社会结构、文化、经济能力,以及环境退化的程度。

热胁迫和缺水、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以及热带风暴会危及亚洲干旱、热带和温带各国的粮食安全。

涉及的领域包括水和农业、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和自然资源的管理、沿海地区的管理,以及基础设施。

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会扩大而且提高生产力。

亚洲部分地区的适应能力正在提高,例如,孟加拉国极端天气事件预警系统获得成功,但还是受到一些制约,这是由于资源基础薄弱、收入不平等、研究机构力量弱,以及技术有限所致。

夏天土壤水分减少会加重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海平面上升和热带风暴强度增加使千百万生活在亚洲温带和热带低洼沿海地区的人离开家园。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气候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对一些温带作物的净影响最初可能是有益的,但随着气候进一步变化,这种平衡可能会对某些地区和作物产生负面影响(置信度中等)

人类系统的适应能力一般比较高,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有些人群如当地人适应能力较低,因此很容易受害。

预计该地区大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干旱现象以及对更多的类厄尔尼诺一般状况的变化,水可能是关键问题(置信度高)。

 

暴雨和热带龙卷风强度的增加(置信度中等),以及特定地区热带龙卷风频率的变化会加大洪涝及狂风暴雨对生命、贫穷和生态系统带来的风险。

 

有些物种对气候小生境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又不能因地貌割断、土壤差异,或地形学原因而移植,它们处于濒危或灭绝状态(置信度高)。

因气候变化,澳大利亚生态系统特别容易受害,其中包括珊瑚礁、澳大利亚西南部和内地的干旱和半干旱生境,以及高山系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沿海地带的淡水湿地很容易受害,新西兰的一些生态系统很容易因杂草的快速入侵而受害。

岛屿国家

预计在今后100年内,海平面每年上升5毫米,这会增加土壤侵蚀,造成土地损失、贫穷、人们迁移,增加暴风雨的危害,沿海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下降,导致盐水侵入淡水资源,要为应对和适应这些变化付出高昂的代价。

小岛屿国家人类系统的适应能力一般比较低,易受害性较高;这些国家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

涉及的领域包括:粮食安全、水资源、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沿海管理,以及旅游。

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珊瑚礁可能会因漂泊和石灰化速度下降受到不利影响;红树林、海草海床,以及其他沿海生态系统和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会因温度上升和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而受到不利的影响。

供水量非常有限的岛屿很容易受气候变化对水平衡影响的危害。

沿海生态系统下降会给珊瑚渔业带来负面影响,并危及珊瑚渔民的生活。这些渔民是以珊瑚礁渔业为收入来源和主要粮食来源。

 

有限的可耕地和土壤盐渍化使小岛屿国家的农业很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危害,无论是国内粮食生产还是经济作物出口。

 

旅游是许多岛屿收入和外汇的重要来源,它将会因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严重危害。

VI. 行动方案

51. 农业委员会在COAG/01/5文件中强调指出,粮农组织及其成员国面对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直接或间接来自当前的气候谈判。特别是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了这一主题,并特别强调可持续管理措施以及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形式的农业

52. 京都议定书中涉及农业社区的有关条款如下:植树造林、砍伐森林和重新造林部分(第3.3款),其他源和汇包括土壤和生物质储存(第3.4款)及其估计值(第5款)。其他相关条款为可交易的许可证(第6款)、年度报告(第7款)、评估和管理机制(第8款)、改进排放量和汇的评估方法(第10款),尤其是清洁发展机制,该机制在第12款作了阐述。

53. 清洁发展机制的双重目的旨在帮助发展中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发达缔约方遵守排放限制和削减承诺。清洁发展机制将允许附件I的缔约方和非附件I的缔约方共同实施能使排放量达到限制标准的项目。这种机制对附件I缔约方之间的可交易的许可证方法是一个补充。虽然清洁发展机制实施的详细情况仍在争论,但是对其作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潜力必须进行认真的评估。

54. 现在已经很清楚,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些机遇涉及以下事实,即碳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新的‘商品’。这为粮农组织介入诸多活动提供了一个更新的理由

新的机遇

55. 亚太区域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资格参加清洁发展机制,该机制承认植树造林和重新造林是符合机制的活动。造林可以帮助抵消气候变化对天然林造成的消极影响。粮农组织已经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开展清洁发展机制所必要的能力建设。

56. 除了林业方面以外,极有可能给以下领域带来其他机遇:

更新的理由

57. 粮农组织收集和保存了大量与地理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直接关系到气候变化问题,而且更加直接涉及到各国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要求进行操作(报告)的问题。这些数据包括:

VII. 结 论

58. 根据当前能够进行的不完整的分析,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认为,气候变化是一种即将来临的威胁,需要尽快地予以认真对待,在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地区尤其如此。在粮农组织方面,为了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考虑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提高农村人口及其生计对气候波动及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能力方面努力开展工作。

59. 在国际谈判的背景下,有许多行动领域可为亚太区域的国家提供机会。可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参考书目

Bazzaz, F. & Sombroek, W. 1996.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hichester, UK/Rome, Italy, John Wiley & Sons Ltd/FAO.

Bruinsma, J. (ed.) 2003. World agriculture: towards 2015/2030 an FAO perspective. London, UK/Rome, Italy,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FAO.

FAO. 1996. World Food Survey-1996.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Italy.

Fischer, G., Nachtergaele, F., Shah, M. & van Velthuizen, H. 2002. Global agro-ecological assessment for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Laxenburg, Austria/Rome, Italy,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FAO.

IPCC. 1997. The Region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IPCC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PCC. 2001a. Climate Change 2001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IPCC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PCC. 2001b. Climate Change 2001 Mitigation. IPCC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ürgens, I. 2002.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Policy implications. Presented at the sixth session of the OECD Joint Working Party on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Paris.

Tol, R.S.J. 2002. Estimates of the damage costs of climate change. Part I: Benchmark Estimate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1, 47-73.


1 二氧化碳施肥指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从而促进植物生长。这取决于它们的光合作用机制,某些类型的植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比较敏感。特别是,C3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反应大于C4植物。

2 一些温带谷物需要春化作用,例如冬小麦,冬天需要一段时间的低温来形成或加速开花过程。春化作用低会减少花芽的形成,最终造成减产。

3 在北半球是向北移,在南半球则向南移。

4 (Fischer et al. 2002年和Tol et al. 2002 年发现发展中国家(-1% (标准偏差 < 1))和亚洲(-2.3%(标准偏差 < 2))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全面下降。Tol et al. 2002 预测所有亚太地区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将取决于适应的结果,不适应的呈不利的结果,适应的稍呈有益结果。中国在两个方面呈正面变化。但这些结果的特点都是置信度较低)。就主要粮食作物的市场价格而言,Fischer et al. (2002)预测 B1和A2 方案会增加,而B2会下降(尽管标准偏差很高)。

5 重要的分类范畴为:干旱和半干旱亚洲,热带亚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太平洋的岛屿国家。

6 “易受害性”指的是一种系统对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的敏感程度或不能应付的程度,包括气候可变性和极值(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200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