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 05/11


商品问题委员会

第六十五届会议

2005年4月11-13日,意大利罗马

经济和贸易政策改革背景下
的粮食安全: 国家经验的启示

I. 引 言

1. 本文概括了秘书处对过去二十年进行经济和贸易政策改革的15个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经验进行的若干个案研究得出的结论以及从中可能吸取的政策教训1。第II部分概括了这些研究的情况综述及主要结论。第III部分从粮食安全角度讨论了政策影响。

II. 情况综述和主要结论

1. 抽样国家的结构特征和改革的影响

2. 经济结构特征、市场机制的存在和运作及以往的政策背景,都对改革的结果和特定国家条件下替代性改革过程的适宜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简要说明一些相关的结构性经济特征。

3. 抽样国家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变化范围从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活动的低收入农业经济(如马拉维、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直到农业人口密度较低的主要为中等收入的国家(如秘鲁和智利)。在中等收入国家中,结构改造已经降低了农业对其国民经济、消费者和农村收入的重要意义。印度和尤其是中国因其人口众多、人口在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分布及其工业部门规模巨大而属于这方面的特殊事例。

4. 大多数抽样国家的特征可以说是大多数农产品由小农和资源贫乏的农民生产。在15个国家中,有9个国家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5个超过35%。智利和秘鲁属于例外,这两个国家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均不足10%。

5. 总的来说,这些结构特征意味着自由化对整个经济效果和消费者福利有着不同的影响,贸易政策改革对农业和农村人口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低收入农业国来说,由于农业部门在这些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比较重要,农业增长对减少贫困的重要性要比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大得多。对这后一类国家来说,虽然农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较大,但与城市地区相比,贫困者绝对人数较少。

2. 改革的背景和性质

6.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大多数抽样国家政府对其经济采取了干预行动,目的是通过迅速工业化加快发展进程。采取的典型战略是进口替代战略,在农业部门其对应战略即粮食自给自足战略。

7. 面临的根本挑战(或困境)是:(i)如何为农民提供生产鼓励(即有利而稳定的价格),同时为非农业人口(主要是城市居民/消费者)保证低价的基本食品和农业供应;(ii)在向农业部门提供基本服务(例如涉及信贷、必要投入物、技术和市场信息、销售和分配基础设施等)方面如何纠正市场失灵(包括市场缺失)。大多数政府为影响产出和投入物的价格,并向农业部门提供基本服务采取了干预行动。在一些情形下,干预行动涉及所有农产品,在另外一些情形中,干预行动局限于仅仅为供国内消费或者供出口的战略产品。

8. 从宏观角度来看,许多抽样国家都在经济衰退导致必须进行政策改革之前,即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都经历了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所实施的改革往往由经济危机触发,经济危机的信号是增长速度低和宏观经济严重失衡—高通胀、财政赤字、往来帐户赤字和财政部门出现严重困难,其部分原因是20世纪初的外债危机。这些制约因素一般导致大量削减预算,与农业更为相关的是导致具体削减补贴信贷、销售计划和基础设施。

9. 一般来说,结构调整稳定和自由化计划的首要目标是使国内农业更加面向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战略是在几个方面实行改革:降低平均保护程度、解除管制、私有化和宏观经济稳定2。与农产品贸易有关的政策改革的最重要成分包括:

10. 所实施的改革的次序和深度因国家而异,在有些情形下出现政策逆转。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抽样国家的关税大幅度下降,到2001年进一步下降(见表1)。专就农业而言,2001年平均应用关税除三个国家即尼日利亚、摩洛哥和印度之外,所有抽样国家均低于25%。非关税壁垒基本为关税所取代。然而,有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各国政府希望保护其农业部门免受世界价格波动的影响,抵消出口补贴。

3. 改革对农业的影响

i. 国内价格趋势

11. 过去二十年的外部经济环境包括许多农产品尤其是玉米、大米、咖啡、可可、花生和棉花的实际国际市场价格呈长期跌势。然而,这些下跌定期逆转,一些产品的价格波动大于其他一些产品。

12. 国际价格变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热带产品如咖啡、可可和茶叶来说,全球一级供过于求(由于生产率提高和出现新的生产大国),成为国际价格呈下跌趋势的主要原因。然而,对基本食品如谷物、肉类、乳制品和食用油,即在抽样国家中一般与进口竞争的产品来说,国际价格低落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给予的国内和出口补贴水平高所致。因支持和保护程度高而严重扭曲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包括谷物(小麦、玉米和大米)、食糖、乳制品、肉类和油籽。

13. 在未采取旨在维持农产品价格的国内政策措施的情况下,国际价格的下跌趋势变成实际农场价格的下跌趋势。这可能也适用于半可贸易产品如高粱、谷子、木薯和山药,在较长期内其价格往往随主要谷粮价格而动。

14. 在一些情形下,改革与各改革时期内大多数实际国内生产者价格的上涨相关(如圭亚那、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实际生产者价格既有上涨的时期,也有下跌的时期(如肯尼亚和喀麦隆)。在其他情形下,改革时期的特征是实际价格下跌(如马拉维和危地马拉)。

15. 国内价格反映的这种异质性原因复杂,但这些研究表明了一些关键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可大致分为影响边境价格的因素和改变国内经济中的价格的因素,无论这些因素是由于直接价格干预还是由于机构因素所致。实际国内价格上涨的时期一般与实际汇率下降相关。政府放开对价格和销售系统的控制也导致一些情形下生产者价格(尤其是出口作物价格)上涨。另一方面,进口自由化看来促使一些商品的实际国内价格下跌。

16. 两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

ii. 产量趋势

17. 一些证据表明,产量对实际价格上涨的反应积极,对下跌的反应消极;然而,情况并非始终如此。人们发现出口作物和粮食作物的产量反应方式几乎完全相同。在提供了价格和产量变化数据的150个事例中,只有66%的事例中反应朝预期的方向发展,34%的事例或者报告产量在价格下跌时增加,或者是产量面对价格上涨时下跌。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尽管实际价格上涨,部门产量却下跌。马拉维和秘鲁出现一系列产品的价格下跌而产量增长的相反影响。

18. 因此,总的来说,就产量对价格变化的明显反应而言,情形是混合的。这表明虽然生产者对价格鼓励措施(国际和国内确定的鼓励措施)的组合作出反应,但相关的非价格因素或这些因素的减轻,看来是决定改革时期是否出现反应(认识到反应的滞后可能部分解释了这些预料之外的反应)及反应的程度的关键。

19. 如同价格变化一样,产量反应的异质性原因众多。正如上文间接提到的那样,有些原因与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行情有关。在出口机会因原先受到保护市场开放而增加的情况下,尽管国际价格下跌的影响更加充分传递给国内生产者,但由于地方出口限制同时减少,出口可能扩大。同样,国内价格的上涨可能并不反映农场价格的上涨,因为供应链中比较强大的活动者占取了世界价格上涨带来的更多回报。在其他情形下,国内政策和机构改革可能有助于解释产量反应。例如,投入物价格大幅度上涨抑制了产出价格上涨的潜在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取消农村信贷支持对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iii. 贸 易

20. 抽样国家中农产品出口和进口的相对增长,因而粮食进口与农产品出口比率的变化方向差异相当大(表2)。20世纪80年代前五年和/或后五年出现大幅增长时期之后,出口增长率于90年代下降,除塞内加尔和智利之外,所有国家在1992-97年时期大幅度下降。在大多数情形下,这一下降与出口价格下跌而不是出口量下降相关。在一些情形下,不仅出口总额增加,而且贸易自由化似乎促进了出口产品的多样化。虽然传统热带出口产品仍然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但非传统作物(如来自智利和危地马拉的水果、来自肯尼亚的插花和菜豆或来自秘鲁的芦笋)明显增长。相反,在大多数情形下粮食进口普遍增加,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农产品出口。对农产品贸易平衡的实际影响因不同国家而异。

21. 在非洲许多国家中,粮食进口增加,其原因不仅是边境措施减少和汇率变动,而且是因为90年代一些国家(如肯尼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和摩洛哥)的人均粮食产量下降—见表3。

iv. 改革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22. 改革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难以直接衡量,最多也只能通过包含宏观(国家总计)和微观(家庭)特征的一系列指标来估量。这些指标可按照粮食安全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可供量、稳定性和可获得性来分类。

v. 抽样国家的粮食总供应量

23. 人均热能和蛋白质总可供量(通过国内生产和进口提供),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变化列示在表4中。除危地马拉、摩洛哥和坦桑尼亚以及或许还有塞内加尔之外,所有国家这些营养素的人均可供量看来在90年代增加。加纳和秘鲁的热能可供量增加25%以上。就智利、中国、圭亚那和马拉维而言,90年代热能可供量增加10%或10%以上。

24. 90年代人均粮食产量与人均养分可供量的相关性似乎相当大。11个抽样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指数上升,包括许多大幅度上升;然而,对肯尼亚、摩洛哥、塞内加尔和坦桑尼亚来说,这项指标恶化,就摩洛哥和坦桑尼亚而言恶化程度特别严重(见表3)。在产量指数下降的国家中,只有肯尼亚避免了养分可供量的下降。换句话说,即使外汇本身并非一种限制因素,显然其他因素发挥作用,妨碍粮食进口弥补产量短缺,这方面很可能存在着一种联系,通过生产对农村收入的影响和营养对收入水平的依赖性发生作用。缺乏足够的收入变成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无法促使销售系统提供所需数量的进口。

25. 除中国、印度和秘鲁之外,所有抽样国家在1995年之后的时期中,粮食进口占总进口的比例上升(见表5)。这一比例的上升趋势反映了诸多因素,包括人口和经济增长、外汇开放以及贸易壁垒的降低。然而,粮食进口与扣除偿债之后的出口总收入(商品和服务)的比例上升,表明国家一级的粮食安全(由进口能力所反映)日益受到危害。在1995年之后的时期中,抽样国家中有8个国家的这一比例上升,另外6个国家的比例下降。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这一比例特别高(超过20%)。

vi. 家庭粮食安全

26. 政策对国家一级粮食供应的可供量、可获得性和稳定性的任何影响将通过一系列机构和地区参数调节,影响到个体家庭的状况。家庭粮食安全趋势可通过有关贫困和食物不足者人数估计来衡量。

贫困与改革

27. 过去十年中,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或实际人均农业附加值(包括粮食生产)增长率较高的那些国家,往往报告就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数而言取得了积极的结果(见表3)。然而,应当指出,在这些国家中,各地区或各类农民之间贫困程度的下降往往不一致。对能够提供改革前和改革后有关极端或粮食贫困数据(即即使其全部消费预算用于购买粮食,也无法满足最低营养要求的家庭比例)的国家(如加纳、坦桑尼亚、摩洛哥、智利和秘鲁)来说,粮食贫困的变化方向与总体贫困的变化方向相同。

28. 对过去十年中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较小的那些国家来说,贫困指标普遍不太令人鼓舞。因此,个案研究表明,政策改革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农业部门的执行情况及经济的总体回应。这一联系反映了农业、非农业和汇款在农村家庭收入中的相对重要性。在改革后的增长指数不充足的那些国家中,贫困加剧的可能性较大。

vii. 粮食安全和食物不足

29. 除了与贫困程度密切相关之外,粮食安全也在食物不足数据中得到反映。表3概括了对食物不足及其趋势的估计。对大多数抽样国家来说,改革效应出现在1990年至2001年期间。在2000-2002年期间,坦桑尼亚的食物不足率最高,占人口的44%,然而,在圭亚那、尼日利亚和摩洛哥为不足人口的10%,就智利而言不足5%。

30. 在1990/92年至1999/02年期间,粮农组织对食物不足人口比例作出的估计在15个国家中的11个国家中下降。食物不足率大幅度上升的国家只有坦桑尼亚和危地马拉。20世纪90年代食物不足发生率的变化与平均食物可供量、尤其是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之间关系密切(见图2和表3)。

viii. 国家内部的差别影响

31. 在各国农业部门中,改革对生产者的影响不同,取决于耕作格局。出口生产者普遍受益,出口部门生产和加工行业中雇用劳动者也普遍受益。相反,与进口竞争的生产者因失去其受到的某些保护而在短期内普遍受到不利影响。然而,其长期福利取决于提高生产率和/或改变耕作格局的能力。在许多情形下,农民几乎没有调整其生产和产出结构的灵活性,结果这一部分农民的损失可能是长期的。第三类即非贸易商品生产者一般来说受贸易改革的影响不太直接,尽管这一小组可能因消费者转向价格较低的可进口产品而受到间接损害,或可能因可出口产品价格上涨时而间接受益。小农往往是非贸易产品的生产者,家庭成员往往较多地从事农村非农业劳动。如果增加的就业机会出现在农村非农业经济中,则小农家庭受益于改革过程。然而,贸易自由化直接增加就业与否并不清楚。

32. 对城市和农村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影响也存在差异。众所周知,低收入家庭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低收入家庭的一大部分收入用于购买粮食。如果贸易自由化使粮食价格下跌,则净消费贫困者的家庭收入实际值可能增加。无疑,低收入消费者(小农也往往是净消费者)从贸易自由化中受益,因为保护程度下降使粮食价格相对工资率下降。显然,这就是农民占人口比例小(如智利)和/或大多数农民为雇用劳动者的那些抽样国家的情形。然而,如果农业占就业比例大,农民为自耕农,则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损失会因可进口商品在其消费篮子中的比重而大于任何实际收入影响。

III. 政策教训和结论

4. 改革结果概述

  1. 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政策改革结果的差异相当大。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包括农业运作的基础设施和机构条件、适当的改革顺序以及执行改革的一致性。
  2. 随着政府减少对价格和销售系统的控制、进行宏观经济改革和贸易壁垒下降,尤其是对出口来说,在所研究的国家中,虽然并非在所有情形下但在大多数情形下农产品价格的刺激得到改善。对这些刺激的一种特别大的影响是实际汇率或者因汇率政策或者因为通货膨胀而发生的变化。当汇率保持在定值过高的水平上时,或者在改革后上升时,农产品价格刺激往往恶化。而当汇率下降时情况则相反。
  3. 农产品价格刺激的改善一般导致产出增加(在三分之二的情形下),但在其余国家中其他因素在刺激效应中占主导地位。取消现有的农村信贷和投入物价格上涨,属于人们指出的供应反应弱或不利的原因。此外,在进行机构改革以减少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干预的许多情形下,私营部门往往还没有充分准备好替代政府活动,结果向生产者提供的服务长期不完全或不充分。
  4. 出口农业往往比进口竞争种植部门更多地受益于改革一揽子措施。虽然具有活力的出口部门有助于减轻贫困和粮食不安全,但进口竞争部门,尤其是资产不足的小规模生产者可能遭受损失,当他们无力转向或找到替代性生产或就业机会时尤其如此。
  5. 减贫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体经济执行情况(即创造农业和非农业就业机会的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对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来说,当贫困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时,经济执行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部门的执行情况。通过这种联系,农产品价格的改善对减轻贫困产生积极的影响。
  6. 然而,如果不采取措施确保小农和其他贫困农村家庭受益于改革过程带来的实际收入增长,则粮食安全可能受到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

5. 政策经验教训

33. 一些主题在大多数个案研究中比较一致,值得考虑和进一步研究。简而言之,这些主题如下:

  1. 抽样国家开展国内和贸易政策改革的根本假设,就农业部门而言,是更加面向市场将改善农业部门的执行情况。然而,各国的改革经历产生的结果并不一致。在认真设计和执行改革一揽子措施,以确保在短期和中期内以及长时期内对穷人产生积极结果的情况下,改革有利于减轻贫困和改善粮食安全。
  2. 需要更加重视投入物和产出市场改革的顺序。提高投入物价格之前(或同时),应确保产出方面的适当鼓励措施,即使在过渡性调整时期内付出代价维持一些目标明确的投入补贴也应如此。
  3. 应更多地考虑协助私营部门更加全面填补解散国营农业销售机构而形成的空白的方式方法。
  4. 改进农村基础设施和为小农生产性投资提供支持,是大多数国家成功进行政策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并行条件,在低收入地区特别需要。如果没有这类投资,这些农民难以对价格刺激作出反应。
  5. 鼓励农村非农业就业发展的政策对农村贫困者同样重要。这些政策可包括发展微观金融、简化管理体制、改善基础设施,并对贫困地区的工业化给予特殊鼓励。
  6. 鉴于促进上述调整的补充政策需要时间才能产生成效,可能需要针对收入较低的群体的过渡性补偿措施。在若干个案研究中注意到没有保护贫困者的措施和把最易受害群体作为对象的问题。
  7. 纵观世贸组织的农业谈判,最敏感的国内贸易政策辩论中心是处理进口竞争部门的政策手段。在国际市场因承受得起的富有国家的高额支持和出口补贴而出现扭曲的那些情形下尤其如此。
  8. 对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低收入、资源贫乏人口的比例大并依靠农业的国家来说,旨在提高生产率和创造非农业就业的改革,对加强中期和长期内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鉴于此类改革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结果,看来适宜在实施取消农业投入补贴和降低低收入家庭种植的主要作物的关税等措施之前(或至少与此同时)启动这些改革。

图1:智利和加纳实际国内价格和实际有效汇率的演变

智 利

主要产品的实际国内价格 实际有效汇率

资料来源:根据国别研究提供的数据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 200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计算。

加 纳

主要产品的实际国内价格 实际有效汇率

资料来源:根据国别研究提供的数据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 200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计算。

图2:20世纪90年代期间人均粮食可供量变化与营养不良率变化

表1:最惠国平均应用和义务关税

 

最惠国应用关税 (%)

 

最惠国义务关税 (%)

年 份

农业产品

所有产品

年 份

农业产品

所有产品

非 洲

           

喀麦隆

1994

24

19

     
 

2002

24

18

1998

80

-

加 纳

1993

20

15

1995

97

92

 

2000

20

15

     

肯尼亚

1994

43

35

1996

97

96

 

2001

23

19

     

马拉维

1994

31

31

1996

111

76

 

2001

16

13

     

尼日利亚

1988

37

34

     
 

2002

53

30

1995

150

119

塞内加尔

2001

15

12

1996

30

30

坦桑尼亚

1993

28

20

1995

120

120

 

2003

20

14

     

乌干达

1994

25

17

1996

77

73

 

2003

13

9

     

摩洛哥

1993

29

25

1997

66

43

 

2003

52

33

     

亚 洲

           

中 国

1992

46

43

     
 

2001

19

16

2001

14

10

印 度

1990

66

66

     
 

2001

42

32

1996

115

49

拉丁美洲

           

智 利

1992

11

11

     
 

2002

7

7

1999

26

25

危地马拉

1995

14

10

     
 

2002

11

7

1999

51

38

圭亚那

1996

23

12

1998

93

58

 

2003

23

12

     

秘 鲁

1993

18

18

     
 

2000

17

14

1998

31

30

资料来源:WITS, 2003年, 世界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

表2:粮食进口总额与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率

国 家

平均比率

1970-84
(a)

1985-94
(b)

1995-2002
(c)

非 洲

     

喀麦隆

0.2

0.3

0.3

加 纳

0.2

0.4

0.6

肯尼亚

0.2

0.2

0.4

马拉维

0.1

0.2

0.2

尼日利亚

2.2

2.5

3.0

塞内加尔

1.2

2.1

3.7

坦桑尼亚

0.2

0.3

0.5

乌干达

0.1

0.2

0.4

摩洛哥

1.3

1.1

1.6

亚 洲

     

中 国

0.8

0.5

0.7

印 度

0.6

0.4

0.5

拉丁美洲

     

智 利

2.8

0.2

0.3

危地马拉

0.1

0.2

0.3

土亚那

0.3

0.2

0.3

秘 鲁

1.2

1.9

1.4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粮农组织,2004年。

表3:食物不足人口比率、粮食产量、农村贫困和经济增长的变化

 

食物不足人口百分比

食物不足
人口百分比的变化

人均粮食产量实际增长 (%) a/

农村贫困率 (%)b/

人均实际增长率

(年平均%)

国内生产总 值

平均增值

1979-1981

1990-1992

2000-02

1990/92-2000/02

1989/91-2001

90年代初

90年代末

1990-2002

1990-2002

非 洲

                 

喀麦隆

22

33

25

-8

6

59.6

49.9

-1.2

2.0

加 纳

64

35

13

-22

48

63.0

49.0

1.9

0.7

肯尼亚

24

44

33

-11

-6

46.3

59.6

-0.7

-1.5

马拉维

26

49

33

-16

67

-

66.5

1.1

5.1

尼日利亚

39

13

9

-4

18

48.0

76.0

0.3

0.9

塞内加尔

23

23

24

1

-3

-

-

1.0

-1.1

坦桑尼亚

28

35

44

9

-22

41.0

39.0

1.1

0.8

乌干达

33

23

19

-4

1

59.4

39.0

3.6

1.0

摩洛哥

10

6

7

1

-17

18.0

27.0

1.1

3.8

亚 洲

                 

中 国

30

17

11

-6

74

32.9

3.2

8.2

2.9

印 度

38

25

21

-4

13

30.1

21.0

3.7

0.6

拉丁美洲

                 

智 利

7

8

4

-4

25

39.5

23.8

4.2

1.6

危地马拉

18

16

24

8

3

-

-

1.2

0.1

圭亚那

13

21

9

-12

84

45

40

3.5

3.8

秘 鲁

28

40

13

-27

51

70.8

64.8

1.3

2.0

资料来源:国别个案研究;2003年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粮农组织。

a/ 按1989/91年不变价格计算,1989/91年至2001年人均粮食产量总增长率。

b/ 低于国家贫困线的人口百分比。表中各国的起止年份不同,一般为1990年至2001年,但中国例外,其贫困率起始年份为1978年。

表4:1980/82年-1999/01年人均热能和蛋白质供应量

 

热能(卡/日)

蛋白质(克/日)

 

80-82

90-92

99-01

80-82

90-92

99-01

非 洲

           

喀麦隆

2,260

2,123

2,240

57

51

56

加 纳

1,661

2,094

2,621

38

46

54

肯尼亚

2,164

1,924

2,044

56

51

53

马拉维

2,269

1,886

2,164

66

51

54

尼日利亚

2,065

2,559

2,768

49

57

63

塞内加尔

2,343

2,283

2,275

67

67

63

坦桑尼亚

2,186

2,078

1,970

54

51

48

乌干达

2,139

2,291

2,371

49

55

57

摩洛哥

2,772

3,017

3,002

73

84

81

亚 洲

           

中 国

2,400

2,708

2,974

56

66

85

印 度

2,067

2,368

2,492

51

57

59

拉丁美洲

           

智 利

2,646

2,612

2,851

71

73

78

危地马拉

2,332

2,352

2,160

59

60

55

圭亚那

2,517

2,350

2,536

61

61

73

秘 鲁

2,143

1,979

2,602

55

49

64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粮农组织,2004。

表5:粮食进口依赖程度指标

 

粮食进口占商品总进口的百分比

1985-89年至1995-2001年之间的变化

粮食进口占扣偿债之后的商品和服务总出口的百分比

1985-89年至1995-2001年期间的变化

1985-89

1995-2001

1985-89

1995-2001

非 洲

           

喀麦隆

11

12

1

8

8

0

加 纳

9

10

1

19

14

-5

肯尼亚

4

9

5

9

17

8

马拉维

7

9

2

15

16

1

尼日利亚

12

13

1

19

9

-10

塞内加尔

22

26

4

29

33

4

坦桑尼亚

5

14

9

23*

26

3

乌干达

4

7

3

11

23

12

摩洛哥

11

12

1

19

18

-1

亚 洲

           

中 国

4

2

-2

13

5

-8

印 度

4

2

-2

11

6

-5

拉丁美洲

           

智 利

4

5

1

3

5

2

危地马拉

7

11

4

12

15

3

圭亚那

8

13

5

9*

11

2

秘 鲁

16

13

-3

20

17

-3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2003年世界发展指标光盘,世界银行。.


1 个案研究包括以下国家:在亚洲:中国和印度;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智利、危地马拉、圭亚那和秘鲁;在北非/近东:摩洛哥;以及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喀麦隆、加纳、肯尼亚、马拉维、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和乌干达。有关所使用的方法的讨论,请见粮农组织《贸易改革和粮食安全:联系的构思》,粮农组织,罗马,2003年,第11章。

2 对这一政策方法更详细的讨论请见粮农组织(粮农组织,2003,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