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05/2


大会

第三十三届会议

2005年11月19-26日,罗马

粮食和农业状况

目录


引 言

1.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首要目标就是在1990年至2015年期间,将遭受饥饿和极端贫困(每日以不足1美元维生)的人口比例减半,目前距离实现该目标还有十年。据世界银行估计1,世界正在实现有关贫困的目标。但是以目前的进展速度,将无法在2015年前实现有关饥饿的千年发展目标。

2. 在全球一级,贫困程度无论在绝对人数上(从12亿减至11亿)还是在相对比例上(从30%降至21%)均有所下降。2001年,东亚地区比计划时间提前14年完成其减贫目标。南亚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长足进步,将极端贫困人口的比例从41%减至31%,并正迈向实现有关贫困的千年发展目标。

3. 其它地区在实现减贫的目标方面似乎面临更多困难。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1990年至2001年期间,贫困的绝对人数和相对比例均有增加。世界银行的现有预测表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可能无法实现有关贫困的千年发展目标,实际上该地区的贫困人口绝对数有了大量增长。如果这一预测方案成为现实,2015年世界贫困人口将有近一半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4. 减少饥饿及贫困与实现许多其它千年发展目标是互相联系的。发展中国家儿童及产妇死亡率水平以及入学比例低,都与饥饿及营养不良发生率紧密相关。这同样适用于环境可持续性;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或滥用往往使人们的粮食安全毁于一旦。改善营养和减少饥饿方面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多数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5. 今年的大会文件《粮食和农业状况》介绍了全球粮食安全发展情况,突出说明了农业生产,市场和贸易以及对农业的外部援助方面的最新趋势。

6. 请代表们参阅粮农组织最近的各种文件和网页,以了解更多当前情况和详细分析。例如,最近一期《粮食展望》和《粮食作物与短缺》介绍了最新的商品生产和市场信息以及关于粮食紧急情况的信息;可从《2005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了解全面的粮食不安全情况。

I.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

A. 食物不足趋势

7. 粮农组织估计,2000-2002年全世界有8.52亿人食物不足。其中8.15亿在发展中国家,2800万在转型国家,900万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附件图1)。按地区分布,亚洲及太平洋在食物不足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最大,为60%,其次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占食物不足总人数的25%。

8. 不同发展中国家地区内食物不足人口比例各不相同(附件图2)。食物不足发生率最高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粮农组织估计该地区有33%的人口食物不足。这一比例远高于所估计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食物不足人口16%,拉丁美洲及加勒比10%,以及近东及北非10%的比例。

9. 在全球一级,许多粮食安全指标的长期趋势良好。发展中国家的食物不足发生率从1969-1971年占总人口的37%降至2000-2002年的17%(附件图3)。由于人口增长,食物不足的绝对人数下降比食物不足发生率的比例下降缓慢(附件图4)。

10. 自1969-1971年以来,全球人均卡路里供应量增长了16%,2000-2002年达到每人每日2795大卡,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25%以上。随着消费量增加,饮食趋势从基本谷类转向更多的肉类、奶类、蛋类、蔬菜类和油类。发展中国家过去在粮食消费总量和食物不足指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受到人口最多国家卡路里摄入大量增加的决定性影响,这些国家包括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

11. 过去30年食物不足人数减少主要集中在亚洲,该地区食物不足人口的比例在这一段时期下降了25个百分点。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食物不足人口的比例变化很小,食物不足的人数反而从1969-1971年的9300万增至2000-2002年的2.04亿。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食物不足人口的比例和绝对数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显著减少,但此后进展甚微。近东及北非地区食物不足人口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曾显著下降,但至 2000-2002年食物不足人口的比例略高于20年前的水平,因为实际上在90年代食物不足人数增加了。

12. 营养不足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和经济均造成重大损失。每年有500多万儿童死亡,因家庭成员的生命受到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严重影响,导致家庭丧失2亿多年生产能力。与食物不足有关的医疗方面的直接经济成本合计每年超过300亿美元。估计因为食物不足而丧失生产力所引起的相关间接成本也高达数千亿美元。这些对人的生命和经济的损失说明减少饥饿本身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千年发展目标——而且是实现其它千年发展目标的核心。

B. 粮食紧急情况

13. 截至2005年6月,全世界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国家有34个,其中有23个在非洲,8个在亚洲, 2个在拉丁美洲,1个在欧洲2。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主要是内乱和恶劣的天气。最近西非暴发沙漠蝗虫以及南亚发生海啸,都对局部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后果。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流行也是许多国家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

14. 截至2005年6月,非洲报告的粮食紧急情况有一半以上是内乱和国内流离失所者或难民所致。人为粮食紧急情况的比例日益增加。事实上,在1992年-2004年期间, 超过35%的粮食紧急情况主要归因于冲突和经济问题,而1986年-1991年期间该比例仅为15%左右。在很多情况下,自然灾害再加上人为灾难,导致出现长期复杂的粮食紧急情况。

15. 粮食紧急情况的反复发生和持续存在往往使其影响加剧。在1986-2004年期间,有33个国家在一半以上的年份发生粮食紧急情况。尤其是许多因冲突造成的复杂粮食紧急情况持续存在,并转变为长期危机。在1986-2004年期间,至少有8个国家发生的紧急情况长达15年或15年以上。在各种情况下,战争或内乱总是造成紧急情况的主要原因。

16. 相反,许多经济及政局相对稳定的国家,但受到不利天气条件的困扰,实施了危机预防和减缓计划,并为救济和重建工作建立了有效的渠道。这些国家即使遭受一次自然灾害也不会引发长期的人道主义危机。

C. 粮食援助

17. 2003/04年(6月至次年7月)谷物粮食援助降至740万吨,比2002/2003年减少180万吨(即减少20%)(附件图5)。减少最多的是亚洲,其粮援装运量从480万吨减至360万吨,减幅为25%。在2003/2004年谷物粮援的受援国中,装运量最多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伊朗、埃塞俄比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津巴布韦和孟加拉国。除津巴布韦以外,所有上述国家在上一年也是前五个最大的受援国。

18. 谷物粮食援助的特点是年度之间的波动较大。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水平相比,援助量呈下降趋势。人均装运量也比90年代初大幅度下降(表1)。虽然某些年份发往俄罗斯联邦的装运量非常大,但非洲的人均粮援量仍然最高,尽管其人均粮援量大大低于10年前。

19. 为限制粮援可能对正常贸易流量形成干扰,1957年商定了《粮农组织剩余产品处理原则和磋商义务》,并于1995年列入世贸组织农业协定关于出口补贴的规定之中。正在进行中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可能对粮援进一步予以规范(下文第III部分D段更全面探讨)。世贸组织成员商定于某一日期取消所有与操作方面的有效规范不一致的粮食援助。在谈判中正在讨论国际组织对成员提供粮援的作用,包括相关的人道主义和发展问题,以及专门以赠送形式提供粮援的问题。3

表1:人均谷物粮援装运量(谷物当量)(人均公斤数)

 

92/93

93/94

94/95

95/96

96/97

97/98

98/99

99/00

00/01

01/02

02/03

03/04

非 洲

10.1

5.0

5.0

3.4

2.3

2.7

3.0

3.4

4.4

2.6

4.3

3.7

亚 洲

0.9

1.1

1.2

1.2

0.7

0.9

1.5

1.2

1.2

1.1

1.3

0.9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3.4

3.4

2.4

1.2

1.2

1.0

1.9

1.5

1.1

1.4

1.4

0.7

俄罗斯联邦

7.6

16.7

0.1

0.5

0.1

0.3

13.6

16.8

2.1

1.1

0.0

0.2

其它

3.1

1.5

0.7

0.4

0.4

0.2

0.4

0.6

0.3

0.4

0.2

0.3

资料来源:世界粮食计划署。

II. 当前农业形势

A. 作物和畜牧产量

20. 全球谷物和牲畜产量在过去两年的增长率超过了以前40年的平均增长率。2003年和2004年全球农业的产量增长较快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产量分别大幅提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2003年的产量增长达到高峰,但次年又降至低于前几十年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集团在农业生产多年萎缩或停滞之后,其产量于2004年大幅增加,几乎达到5%。这一增长归功于转型国家的强劲复苏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农业产量增长幅度的提高(附件图6)。增长特别强劲的转型国家是白俄罗斯(13.9%)、捷克共和国(18.2%)、匈牙利(18.8%)、罗马尼亚(14.8%)、塞尔维亚和黑山(13.4%)以及乌克兰(17.5%)。波兰和俄罗斯的增长虽较小,但仍然强劲,分别为4.1%和5.2%。

21. 所有发展中国家地区2004年的产量增长都低于2003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农业绩效在2002年2%的较低增长之后,于2003年提高到4.5%。但2004年时农业生产增长率又降回至2.5%。在2000-2003年期间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的产量全面增长,2004年又降至2.4%。近东及北非地区由于许多国家气候条件多变,农业绩效持续出现巨大波动;2002年增长近7%,2003年又降至2%,2004年产量增长则几乎停滞不前。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在过去几年也取得了各种不同的农业增产,但增长率低于90年代平均值。2004年的数据表明该地区的整体农业生产仅增长0.5%(附件图7)。

22. 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的长期趋势表明了该部门对粮食供应的贡献(附件图8)。全球人均粮食产量在过去30年期间持续增长,过去十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有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 高于发达国家。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则例外,其人均粮食产量在1970-1982年期间持续下降。经过20年停滞或非常缓慢增长之后,该地区的人均粮食产量仍然大大低于1970年的水平。

B. 世界谷物供应形势

23. 全球谷物产量经过多年停滞之后,2003/2004年大幅度增长,预报2004/2005年将比上一年增长9.2%,达到创纪录的20.57亿吨。按照这一产量,即使预计2004/2005年全球谷物利用量将增加,预期仍将出现大量剩余。这是1999/2000年以来的第一次(附件图9)。这意味着到2004/2005年季末全球谷物储备将增加。在过去四年世界谷物储备锐减后,这将是世界粮食安全发展的一种积极态势。

24. 预报到2005年作物季节结束时世界谷物库存量将增至4.5亿吨(附件图10)。这种预期的世界谷物储备量增加值得关注,因为这是多年来的首次增加。增加的大部分可能是生产前景好的地区,尤其是在欧盟和美国。即使在过去几年占全球库存下降大部分的中国,由于2004年的丰收,预计今年仅略有下降。预报2005年全球库存量与利用量之比将达到22%。

C. 国际商品价格趋势

25. 2004年基本粮食商品价格达到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高峰(附件图11)。油脂类价格增长最快,从2000年和2001年的低谷上涨63%。其他基本粮食价格,包括谷类、肉类和乳制品也都上涨,尽管涨幅较小。

26. 油籽价格上涨反映了对食用油和动物饲料用油的需求持续旺盛的增长。目前油籽的高位价格正促进农民扩大种植,——假设气候条件良好,虫害发生率低——2004/2005年的油籽产量预计将增加,可能抑制价格的上升趋势。

27. 在2000年至2004年期间谷物价格上涨了29%。尽管库存量远远低于以往的水平,但是由于丰收今年中期谷物价格略有下降。

28. 2003年和2004年由于肉类出口国暴发动物疾病,导致禁止从这些地区进口肉类,使出口供应量减少,因此国际肉类价格上涨。2004年禽肉和猪肉价格略有下降,但牛肉价格仍持续蹿升,因为疾病问题和饲料价格上涨影响了产量和贸易前景。

29. 与基本粮食商品价格上涨相反,热带产品和原料的价格情况参差不齐。粮农组织对2005年世界食糖市场的初步预告表明,世界食糖消费量将连续第二年略高于全球产量。预计全球产量短缺将导致主要进口国的食糖库存量下降,从而继续使市场价格上扬。

30. 世界市场供应大量过剩以及需求增加缓慢导致咖啡价格在1998年-2001年期间下跌了58%。此后价格一直疲软,尽管期中出现几次回升,但到2005年2月价格才回复至1999年的平均水平。初步估计显示2004/2005年作物种植面积与2003/2004年的收获面积相同,估计价格将持续呈上升趋势。

31. 可可价格在1998年-2000年期间下跌近50%之后,2001年末起开始强劲回升,并持续至2002年和2003年,主要是因为病虫害减少,未影响收成。2004年可可价格略有下跌,但近期因西非发运困难导致2005年2月价格出现小幅上涨。

32. 2004年末棉花价格下跌是因为主要棉花生产国(巴西、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国——合计超过世界产量的70%)产量创历史纪录。主要由于播种时价格较低导致播种面积减少,预计2005/2006年也将减产,因此2005年前三个月世界棉花价格一直在回升。

33. 2003年和2004年橡胶价格也从前几年很低的水平上回升,橡胶价格回升的原因是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橡胶经济增长强劲且价格上涨。

34. 价格疲软和不稳定,尤其是饮料和其它热带产品的价格疲软和不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创汇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多达43个发展中国家的20%以上的出口总收入和50%以上农业出口收入依赖单一的农产商品。高度依赖少数几个出口商品造成这些国家的整体经济特别容易受这些商品市场条件的影响。而出口收入的大幅度波动也会对收入、投资、就业和增长形成不利影响。

D. 农业贸易

35. 全球农业出口值经过几年的下降之后,从2001年起即不断增加,2003年达到创纪录水平(附件图12)。在整个90年代,因为农业贸易增长率低于制成品贸易增长率,农业贸易在商品贸易总值中所占比例一直呈长期下降趋势。近来因农业出口回升,农业贸易占商品贸易总值的比例稳定在7%,而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比例为25%左右(附件图13)。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出口在商品出口总值中所占比例,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近50%下降至2003年的7%。发展中国家农业贸易在商品出口总值中的比例下降,既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转向工业制成品的多元化,也反映出其农业贸易增长相对缓慢。

36.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贸易在大多数年份是顺差,但这种传统的农业贸易顺差正日渐减少。在九十年代的大多数年份,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进出口值基本持平,某些年份曾出现贸易逆差(附件图14)。粮农组织对2030年的展望4表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将成为农业净进口方,预计2015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贸易逆差为180亿美元(按1997/1999年的美元计算),2030年逆差将增至350亿美元。

37. 农业贸易情况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其农业贸易顺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增加。同时,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成为农业净进口地区,而近东及北非地区的大量结构性短缺没有任何减少的迹象。最显著的变化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在国际农业出口市场上被逐渐边缘化,40年前该地区占全球农业出口的比例约为10%,如今仅为3%左右。

38. 严重的食物不足情况与高度依赖农业出口有关。食物不足水平较高的国家的群体,其国家收入、就业和出口创汇的很大一部分往往依赖农产品(附件图15)。同时,食物不足水平最高的国家群体用14%以上的出口收入支付粮食进口(附件图16)。此外,食物不足情况最严重的国家的农业部门参与国际市场也最差(附件图17)。

39. 加工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其增速远远超过半加工或散装商品,目前几乎为全球农业贸易的一半。然而,最不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并无增长,其加工农产品出口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比例反而从20世纪60年代的30%左右降至90年代的20%以下(附件图18)。

40. 加工农产品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人口和经济变革。城市化、妇女进入工薪队伍以及收入增加导致购买和备制散装食品的机会成本上升,也是解释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迅速转向加工食品的原因。一个相关的重要发展是超级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崛起。这种发展导致零售贸易的改变,并对小农和农村社区带来重大影响。尤其是小农结构必须应对超级市场的采购方式作出改变。5

41. 一般贸易、尤其是农业贸易能对贫困和粮食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6更多地参与国际贸易并融入其中能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并扩大贫困和粮食不安全人口的创收能力。——从而增加获取粮食的机会。此外,开放农业贸易可通过增加农业供应而促进粮食安全,满足消费需求并减少整体粮食供应的波动。

42. 估计工业化国家从全球农业贸易自由化中得到了大部分收益,但这些国家往往有较多的经济效益不彰的农业政策。然而发展中国家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相对收益最大,估计其国内生产总值收益在0.2%至0.7%之间。发展中国家70%-85%的潜在收益来自其自身的农业政策改革,此点有重要意义。

43. 并非所有国家均受益于贸易自由化。由于在政策变革浪潮中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因此粮食净进口国家承受贸易的负面影响。目前享受贸易优惠待遇的国家也将遭受损失。但农业自由化也可以大大提高这些国家非技术性工人的工资,他们是贫困中的赤贫。的确,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贸易自由化通过劳动力市场对家庭层面的贫困产生影响。

44. 单靠贸易自由化无法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千年发展目标中关于减贫和消除饥饿的目标。但重要的是注意“非政策”贸易壁垒,例如基础设施薄弱和运输成本高,可能导致大范围的贸易政策改革收效甚微。适当的国内政策和促进扶贫增长和安全网的公共投资,对粮食安全战略至关重要。若经济规模小、收入低且国内市场较小,通过贸易扩大市场可以为增长提供机会、促进提高效率、消除规模和范围方面的制约因素。

E. 渔业:产量、利用量和贸易量

45. 渔业在世界粮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有3800多万渔民以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为生。鱼类在全球消费的动物蛋白中占15%,亚洲这一比例平均为23%,非洲大约为18%,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为7%左右。过去10年期间,世界渔业供应发展在中国的趋势面前黯然失色,中国报告其鱼类产量,尤其是内陆水产养殖产量增长十分迅猛,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鱼类生产国。

46. 2003年的渔业总产量为1.325亿吨,其中4230万吨来自水产养殖(附件图19)。世界捕捞渔业产量为9020万吨,比2002年产量低3%(附件图20)。近年来捕捞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秘鲁鯷鱼的捕获量波动,是由气候条件(即厄尔尼诺)造成的。2003年,中国报告的产量为1680万吨,比2002年略高。其他主要生产国为秘鲁(610万吨)、美国(490万吨)、印度尼西亚(470万吨)和日本(460万吨)。

47. 近年来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迅速增加,目前在渔业总产量中占32%(附件图21)。增加的大部分在中国,目前中国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2003年为2890万吨)。

48. 世界鱼类产量大约有40%(活重当量)进入国际市场,2003年达到总值63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在出口量中所占比例略低于50%,10个最大的出口国占发展中国家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发达国家占世界渔业进口总值的80%以上(附件图22)。日本和美国占世界渔业产品进口总量的36%。渔业出口作为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来源的重要性大大增加。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渔业产品净出口总值远远超过咖啡、香蕉和橡胶等主要商品的出口收入。

49. 虽然供食用的捕捞鱼供应总量近年来停滞不前,但水产养殖鱼的人均供应量增长强劲(附件图23)。中国尤其如此,其水产养殖鱼的人均供应量增至占人均食用鱼供应总量的75%以上,而在世界其它地区则仅为18%。

F. 林 业

50. 2003年世界圆木产量达到33.42亿立方米,比上一年高1.2%(附件图24)。全球木材产量的较大部分用作为燃料。2003年在圆木总产量中,有53%为薪材,剩余47%作为工业圆木。燃烧的大部分木材在发展中国家,因为木材往往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的能源。另一方面,较大的一部份工业圆木产量仍然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占工业圆木总产量的70%以上。

51. 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圆木产量为20亿立方米,占圆木总产量的60%(附件图25)。其圆木产量的近80%是薪材,薪材产量过去几年保持稳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圆木产量经过几年下降后,已开始缓慢增长。

52. 发达国家的工业用圆木占圆木总产量的87%,而薪材的产量相对较低。发达国家的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显著下降之后,目前仍然大大低于1989-1990年的高峰水平。

III. 农业资源

A. 对农业的外部援助

53. 按2000年的不变价格衡量,2002年的初步数据表明,对农业的外部援助总量与前两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附件图26)。然而全球数据掩盖了地区间的差别。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和转型国家近年来均出现变化,对亚洲地区的援助则持续减少。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外部援助连续三年增加,从2001年的28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34亿美元。

54. 对农业的外部援助的长期趋势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1982年达到高峰)到90年代早期按实际值计算显著减少(附件图27)。1993年以后,对农业的外部援助在接近1982-1986年水平的一半上下波动。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双边和多边援助的减少导致援助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优惠援助在援助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增加,2000年达到80%以上。

55. 按农业工人人均的外部援助数量衡量,自1982年达到高峰水平以来,对农业的外部援助减少了一半以上(附件图28)。在发展中国家地区中,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似乎从过去20年下降的趋势回升,2002年达到农业工人人均获得外部援助17美元。2002年近东及北非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可能有小幅增长,但在最终数据公布之前尚不能确认。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农业工人的人均外部援助低于其它地区。 对农业的外部援助往往不能达到食物不足情况最严重的国家,这也令人关切。实际上,在人口中食物不足发生率最低的国家农业工人的人均外部援助则较多(附件图29)。

56. 由于用于农业的资源减少,一些捐助国近来决定增加发展援助并取消贷款,这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态势。欧洲联盟理事会确定外部直接投资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在2010年前达到0.56%,并在2015年前增加到0.70%。此外,八国集团(G8)近期达成协定,决定免除18个国家对其所欠的全部债务,而不减少对这些国家或其他国家的整体资金。这是迈向落实蒙特雷共识的重要步骤,蒙特雷共识要求对农业和农村作出更多的承诺。

B. 农业资本积累

57. 农业资本积累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收入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7。粮农组织利用关于畜牧业、拖拉机、灌溉土地和多年生作物等方面的实际数据以及1995年的平均价格对农业资本积累作出了估计。从这些数据能够得出农业资本积累。农业资本积累的年度变化可反映出农业方面的投资。

58. 可以从农业资本积累与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人数之间的关系,得出该部门资本化程度的指标(附件图30)。在发展中国家地区,农业工人的人均农业资本积累差异很大,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和近东及北非的水平远远高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从长期趋势看,1975年以来仅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工人人均农业资本积累有较大增长,近东及北非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增长有限。最令人担心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农业工人的人均资本积累下降虽然缓慢但似乎无法扭转。

59. 发展中国家初级农业的农业工人人均资本积累表明,食物不足情况严重的国家与能成功减少饥饿的国家相比,其农业工人的人均资本积累特别低且停滞不前。投资差距也在扩大。自从1975年以来,食物不足水平最低(低于5%的人口)的国家在农业资本积累方面增长强劲。其它类别的国家投资增加很少,甚至毫无增长。在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食物不足的国家类别中,过去25年初级农业资本积累按实际价值计算是下降了(附件图31)。

C. 对农业的公共投资

60. 对基础设施、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的公共投资对促进私人投资、农业生产和资源保护至关重要。“农业取向指数”是农业开支在公共开支中的份额与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之比,反映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与其在经济中的重要性(附件图32)。食物不足情况较少的国家在其公共开支中的农业的取向最强。相反,食物不足情况严重的国家,该取向指数非常低。很明显,需要加强对农业部门的公共支出,以便全面实现农业对创造就业、减轻贫困和减少粮食不安全的潜在贡献。

IV. 总 结

61. 本文件着重指出世界粮食和农业状况的一些积极和消极情况。其中部分主要特点包括:

62. 除上述趋势以外,粮食和农业状况还受到更广泛经济环境中的重要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尤其包括城市化和饥饿与贫困的地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收入增加和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从低收入步入中等收入水平,其农业作为经济增长和减贫的动力的相对重要性可能下降,出现有助于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非农业活动;对国际规则、标准和公约等全球公益物品的需求增加;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限制矿物能源和农业提供生物能源的作用;以及私营部门在产生知识和制定标准方面日益重要的作用。

附件:粮食和农业状况图

图1:按地区列出的2000-2002年食物不足人口(百万)

图 2:按地区列出的2000-2002年食物不足人口百分比

图3:发展中国家食物不足人口百分比趋势

图 4: 发展中国家食物不足人数趋势

图5: 谷物(谷物当量)受援者

资料来源:世界粮食计划署

说明: 年份系指7月至次年6月的12个月。位于亚洲的近东国家列入亚洲。位于北非的近东国家列入非洲。

* 包括转型国家

图6: 作物和畜牧产量变化
年度百分比变化



在下面的图以及后面的图中发达国家分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转型国家”。

图7:按发展中国家地区列出的作物和畜牧产量变化

年度百分比变化

图8:按发展中国家地区列出的人均粮食产量长期趋势

(指数1999-2001 = 100)

图 9: 世界谷物产量和利用量

* 数据系指所示第一年的日历年。

** 预报数。

图10:世界谷物库存量*及库存量与利用量之比

* 库存量数据以国家作物年度末时的结转库存总量为基础,并非任何时间的世界库存水平。

** 预报数。

图11: 商品价格趋势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一月至二月2个月平均价

***:一月至四月5个月平均价

图12: 按美元计算的全球农业出口值年度变化(百分比变化)

图13:全球农业出口值(美元,占商品出口总值的百分比)

图14: 按地区列出的农业进口值和出口值
(商品进出口值及所占比例)

图15:农业出口及食物不足情况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和世界银行

图16: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及食物不足情况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

图17:农业融入世界市场与食物不足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实质统计数据共用数据库和世界银行

图18:加工品在农业出口中的比例(百分比)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图19:渔业总产量-世界与中国

说明:数据不包括海洋哺乳动物、鳄鱼、珊瑚、海棉、贝类和水生植物的产量。

图20:捕捞渔业产量-世界与中国


图21:水产养殖业产量-世界与中国


说明:数据不包括海洋哺乳动物、鳄鱼、珊瑚、海棉、贝类和水生植物的产量。

图2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渔业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


说明:数据不包括海洋哺乳动物、鳄鱼、珊瑚、海棉、贝类和水生植物的产量。

图23:捕捞和水产养殖人均鱼类供应量 - 世界与中国


图24:世界圆木产量

图2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圆木产量

图26:按主要受援地区列出的对农业外部援助的承诺额
(按2000年的不变价格)

图27:1974-2002年对农业外部援助的长期趋势
(按2000年的不变价格)


说明:* 初步数据

图28:农业工人人均外部援助额
(按2000年的不变价格)

*初步数据

图29:1998-2000年依照食物不足发生率的农业工人人均外部援助额
(按2000年不变价格)

图30:按地区列出的农业工人人均农业资本储备 (1995年农业工人的人均美元数额)

图31: 2000-2002年按食物不足发生率列出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人人均农业资本储备(1995年农业工人人均美元数额)

图32:公共投资的农业取向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得出。

1 《2005年全球监测报告:千年发展目标:将协商一致意见化为行动势头》,世界银行,2005年

2 粮农组织,全球信息及预警系统,《粮食作物与短缺》,2005年6月,第2期。位于亚洲的近东国家列入亚洲,位于北非的近东国家列入非洲。

3 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工作计划,总理事会2004年8月1日通过的决定,文件DOC WT/L/579,第18段,2004年8月2日,日内瓦。

4 粮农组织,《迈向2015/30年的世界农业》简要报告,2002年,罗马。

5 粮农组织,《2004年农产品市场状况》2004年,罗马。

6 粮农组织,《2005年粮食和农业状况》农业贸易与贫困:贸易能否扶贫?2005年,罗马(即将出版)。

7 农业资本积累系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反复使用的、生产或获取的有形固定资产(如机械、结构、畜牧、土地改良)的(年终)重置的货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