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 1793 [Ostreidae] |
FAO Names: En - Pacific cupped oyster, Fr - Huître creuse du Pacifique, Es - Ostión japonés |
 | 生物学特征 |  |
牡蛎壳坚硬,两片壳不等瓣,壳表面极为粗糙,普遍有凹槽,层状;左(下)壳深陷,有时两边几乎为垂直面,右(上)壳扁平或略凸起,置于左壳内;两侧不等边,喙和壳嘴往往生得太大;外形趋于长圆形并通常是扭曲的,而且非常不规则。环境造成外壳形状的差异。颜色一般呈白色,还有许多紫色条纹和斑纹从壳嘴部向外放射。壳内呈白色,只有一个有时为深色,但不会是紫色或黑色的肌痕。
 | 历史背景 |  |
鉴于长巨牡蛎有快速生长的潜力,而且对环境条件具有广泛的耐受能力,因此该品种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地区首选的牡蛎养殖品种。尽管其原产地是日本,在那里已经养殖了几百年,但是它已被世界其他地方广泛引进,最明显的是自1920年代起进入美国西部沿海地区,并于1966年开始进入法国。[为进行养殖评估,本情况介绍的参考书目一节提供了已知引进活动清单。] 引进长巨牡蛎的目的是替代因过度捕捞或疾病而严重耗竭的本地牡蛎种群,或者是为了创建一个过去不存在的产业。引进清单有可能不完整,或许未包括通过全球运输活动而意外引进的情况,即船舶压舱水中所含幼体或附着在船体上的成年牡蛎。还存在着各国之间广泛、小规模、无记载的二次引进活动。依靠野生捕获的苗种和在生产区进行转播的传统粗放养殖方式已经发展为包括悬浮(吊漂养殖)和离底养殖在内的一系列方法,利用野生和育苗场培育的苗种。最新发展情况包括育苗场三倍体苗种的生产和选择计划。这类选择计划的重点是生产适应特殊条件的生长快、质量高的苗种种群。
 | 主要生产国 |  |
除了地图中所显示的国家之外,以下国家亦有引种记录:
- 厄瓜多尔、伯利兹、哥斯达黎加、波多黎各、美属维尔京群岛和巴西。
- 以色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
- 罗马尼亚和乌克兰。
- 塞舌尔。
- 斐济、法属玻利尼西亚、关岛、帕劳、萨摩亚和瓦努阿图。
 | 生境和生物学 |  |
长巨牡蛎属于河口种类,喜好坚实的底部基质,附着在岩石、残片和贝壳上,从下游的潮间带到40米深的水域都有分布。然而,在泥质和泥沙质的水底也会发现这类牡蛎。虽然该种类能够在盐度低于10‰或高于35‰的条件下生存(但不会繁殖),但是最佳盐度范围应在20-25‰。它还对温度具有广泛的耐受性,即–1.8到35 °C。长巨牡蛎是雄性先熟的雌雄同体。在饲料供应良好的地区,较成熟牡蛎中的雌雄比例显示雌性占主导地位,而在食物供应量较低的地区,情况则相反。当食物供应有限时(例如它们在过分拥挤的情况下),雌性便会转变为雄性。当温度达到约10 °C,盐度在15-32‰之间时,配子开始形成,而在更高盐度条件下,配子发育则很少能够完成。产卵通常需要温度在20 °C以上,很少在15–18 °C。该品种非常多产,8–15 cm的雌性一次可产卵5 000万至2亿枚。幼虫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分布在整个水体中。在胚壳的第I阶段,它们的壳长70 µm – 继早期胚胎发育后 – 利用后足到水体外爬行,寻找适宜的定居地,以便在达到300–340 µm时附着。这一过程可能需要2-3周时间,取决于水温、盐度和食物供应。在此期间它们会随水流分散到广泛的区域。如其他牡蛎品种那样,成熟的长巨牡蛎幼虫利用其足腺分泌的粘液,永久性地附着在选定的基质上。一旦固着,它们就会变态成为幼贝。在良好的条件下,其生长速度非常快;在18-30个月内便可达到上市规格。
 | 生产周期 |  |
 生产周期 |
 | 生产系统 |  |
 | 病害和控制措施 |  |
与其它具有商业重要性的牡蛎品种相比,而且除了其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分布,长巨牡蛎方面很少有重大疾病问题的报告。令人比较关注的是发生在美国太平洋沿岸和法国的“夏季死亡”事件,此病似乎与在暖水产卵后生理应激反应有关,此时牡蛎密度很高。据信,本地双壳贝类中发生的灾难性疫病的病原体并不是长巨牡蛎带入的。然而,当它们被运往一些国家进行直接海水转播时,无意间伴随而入的是若干有害生物和寄生虫,其中包括日本荔枝螺(
Ceratostoma inornatum )、牡蛎扁虫(
Pseudostylochus ostreophagus )和东方贻贝蚤(
Mytilicola orientalis )。在育苗场中,幼虫和早期稚贝的细菌疾病并不少见,而且大多都由弧菌(
Vibrio spp.)引起。在这方面,长巨牡蛎(
C. gigas )的幼虫同样容易遭受与其它双壳贝类幼虫同样大量死亡的厄运。
下表概述了所观测到的疾病和寄生虫。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登曼岛病 | 闭合孢子虫病或小囊虫病 | 原生动物寄生虫 | – | 有限改进养殖方式 |
诺卡氏菌病 | 诺卡氏菌 | 细菌 | – | 改进养殖方式 |
长巨牡蛎(C. gigas)幼虫疱疹病毒病 | – | 病毒 | – | 无 |
牡蛎面盘病毒病(OVVD) | – | 病毒 | – | 未知 |
 | 产量统计 |  |
到2003年时,该品种的全球产量已经提高到438万吨,超过其它任何鱼类、贝类或甲壳类品种。那时全球长巨牡蛎产量的将近84%来自中国。其他几个产量超过100 000吨的主要生产国是日本(261 000吨)、大韩民国(238 000吨)和法国(115 000吨)。2003年产量在10 000吨以上的还有美国(43 000吨)和中国台湾省(23 000吨)。该品种2003年的全球产值为36.9亿美元。
 | 市场和贸易 |  |
主要生产国的大部分产品由国内市场吸收并由来自邻国和贸易伙伴的进口量予以补充(例如在欧盟的内部贸易中,法国从联合王国和爱尔兰等其他欧盟国家进口剩余产品)。这类品种相对较短的货架寿命是全球进行大规模鲜活产品贸易的一个限制因素,而且消费者往往选择活体、半壳牡蛎或者新鲜牡蛎肉。现在经常出现在市场上并具有全球销售潜力的还有增值和便利产品,包括罐头牡蛎以及加入各种调味料的冷冻或抽真空包装的牡蛎。然而,它们在总产量中仅占很小一部分。育苗场培育的苗种(特别是三倍体)仍具备国际销售的潜力。
世界范围的长巨牡蛎的养殖生产持续稳步扩大,从1950年的156000吨扩大到1970年的437000吨和1990年的120万吨。1990年代期间产量增长非常快,到2000年已经达到390万吨。产量继续提高并在2003年达到近440万吨。产量的增长趋势将会继续,尽管其速度会因沿海的城市化和不得不与其他用户共享沿海资源而有所减缓。
与许多其它养殖品种不同,种苗的可靠供应不会成为限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种苗可以随时从自然水域采集,也可以在育苗场以相对较低成本进行大批量生产。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环境恶化的可能性,该问题已经出现在某些主要产区,而且长巨牡蛎在引进国可能具有主导或占据原本属于本地双壳类的栖息地。长巨牡蛎具有很强的海水过滤能力,因此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它们会排放大量生物废料。它们在自然繁育地区构成密集的暗礁,而这些暗礁使底层水流减慢并同时改变生物多样性,从而成为沉积物陷阱。吊养方法能够减轻这种环境影响。
长巨牡蛎有意或无意地被引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强调说明了其取代本地种的可能性。从积极的角度看,长巨牡蛎1971年首次在新西兰北岛奥克兰地区被发现。到1977年,通过争夺定殖空间并得益于其极快的生长速度,长巨牡蛎(Crassostrea gigas )已经取代了本地的岩石牡蛎(Saccostrea glomerata ),成为主要养殖牡蛎。同样,鉴于新南威尔士的海湾及河口地区是本地悉尼岩牡蛎(Saccostrea commercialis )的栖息地,因此长巨牡蛎(C. gigas )被偶然引入或转移至该地区引起生产者、政府和环保人士的严重关注。
 |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  |
以上提及的许多重要问题正在通过为该品种制定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的生产规范予以解决。这一做法非常符合粮农组织的《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CCRF),而且包括对海湾及河口的租赁水面实行限制以便将生产控制在水域的承载能力之内。鉴于三倍体的生产得到100%的保证,对鱼类健康和管理的认识不断加深,而且拥有将眼点幼虫运送到世界任何地点供异地附苗的能力,在过去从未养殖过此类牡蛎的地区和国家发展生产是具有潜力的。如果能够本着环境可接受的准则开展养殖生产,三倍体的繁殖和竞争应不会给本地品种带来威胁。
长巨牡蛎的养殖很适于小型家庭企业、合作社或区域性产业,而且养成生产阶段可以由技能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来完成,同鱼虾的养殖相比,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比较少。
 | 书目 |  |
Byung, H.P., Mi, S.P., Bong, Y.K., Sung, B.H. & Seong, J.K. 1988. Culture of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Helm, M.M., Bourne, N. 2004. Hatchery culture of bivalves. A practical manual. A. Lovatelli (ed.), 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No. 471. FAO, Rome, Italy.

FAO. 1995. 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FAO, Rome, Italy. 41 pp.
FAO. 1997.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FAO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No. 5. FAO, Rome, Italy. 40 pp.
Kan-no, H. & Hayashi, T. 1971. The present status of shellfish culture in Japa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U.S.-Japan Meeting on Aquaculture at Tokyo, Japan, October 18-l9, 1971.
Leffler, M.& Greer, J.R. 1991. The Ecology of Crassostrea gigas 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France and Washington. Maryland Sea Grant, College Park, Maryland. UM-SG-TS-92-07.
Mann, R. 1979. Exotic Species in Mariculture.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Exotic Species in Mariculture: Case histories of the Japanese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 with implications for other fisheries,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oods Hole, September 18-20, 1978. MIT Press, Cambridge Press, 363 pp.
Sarkis, S. 2007.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 of a modular bivalve hatchery. A. Lovatelli (ed.), 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No. 492. FAO, Rome, Italy.

Spencer, B.E. 1990. Cultivation of Pacific oysters. Laboratory Leaflet No. 63. MAFF Directorate of Fisheries Research, Lowestoft, UK. 47 pp.
 | 相关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