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木薯粉蚧在大湄公河次区域蔓延

粮农组织项目帮助各国抗击木薯粉蚧.

重要事实

泰国、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共同占有全球木薯出口市场的最大份额 - 超过90%。越南是继泰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木薯出口国,2013年木薯产品装运量达到310万吨,价值约11亿美元。该产业将会随着诸如生物燃料和牲畜饲料等商业性木薯产品的需求(尤其是中国的需求)增长而扩大。 因此,当几年前该区域再次出现木薯粉蚧时,人们极为担忧。因为木薯粉蚧依靠木薯茎叶生存,同时将毒素注入木薯,导致植物枯萎和死亡。 虫害不分国界;在某一国家发生的感染可迅速蔓延至相邻的国家,特别是通过木薯种植材料的贸易和移动。 考虑到这一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 – 拥有约300万以木薯栽培为生的小农 – 通过技术合作计划,寻求在防治木薯粉蚧方面获得粮农组织的帮助。借鉴泰国在减少粉蚧种群上的成功经验,粮农组织的技术合作计划项目旨在帮助该次区域其他国家 - 柬埔寨、中国、老挝和越南 – 采取同样方法。

2008年,当泰国大面积木薯作物受到木薯粉蚧毁灭性破坏的初期,农民便采取措施,在其田间施撒有毒杀虫剂,这一做法给环境和人类造成了巨大威胁。

粮农组织在曼谷区域办事处的高级植物保护官员Yongfan Piao表示,从2009/10的收成预测来看该国已经损失了近600万吨的木薯根。他解释说,“600万吨木薯的总成本价值将相当于6亿美元。此期间由粉蚧造成的损失估计将超过1400万美元。”

泰国政府向在贝宁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寻求援助,因为非洲一些国家已在几十年前便已成功减少了木薯粉蚧的数量。

他们的做法需要引入一种被称为Anagyrus lopezi(罗氏长索跳小蜂)的寄生蜂进入疫区。与木薯粉蚧一样,Anagyrus lopezi原产于南美洲。该寄生蜂将卵产在粉蚧体内,而不断生长的幼虫从内部将粉蚧吃掉,有效地杀死寄主。

在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之间泰国生产和释放了600万对寄生蜂的 – 该举措及同时开展的当地捕食性草蛉的释放和虫害生态管理培训,帮助将2009年5月时的166,700公顷受侵染土地减少到2013年10月的仅10.88公顷。

分享经验和知识
粮农组织与泰国农业和农业推广部门合作实施的一个项目借鉴泰国的经验,支持开展对害虫及其天敌的生态研究,并为大量生防剂(如黄蜂)的生产提供技术援助。

此外,该项目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就在泰国制定并已成功实施的病虫害综合管理战略对农民进行全面培训。

充分了解有效的粉蚧防治方法至关重要。拥有38年木薯种植经验的越南农民阮文谭看到本村农民使用“没有任何影响”的农药对他们受感染作物进行药物喷洒。

文谭先生和其他农民通过培训了解到,农药的作用实际上是杀死木薯粉蚧的天敌。他们还获得了黄蜂及其释放、保护和田间监测方法的说明。

当时,文谭先生的木薯作物已经生长了四个月,收成前景似乎与上一年没有区别,粉蚧几乎毁了他的一半作物。“有些植物看上去已经枯萎,”他说。

然而,黄蜂被释放后不久,他发现粉蚧数量减少,而且植物长出了新芽。这使他和其他村民恢复了信心,甚至有意在来年扩大木薯生产。

该项目在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共培训了853名农民,其中321人是妇女,教他们使用生物方法防治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这也加强了面向农民的推广人员网络。

连锁效应
该项目的成功还造成了连锁效应,引起了诸如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哥伦比亚)和亚洲技术研究所(泰国)等区域研究和发展组织及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关注。

例如,越南政府目前正在所有受粉蚧侵袭的省份着力加强有效生防工作,而泰国的私营部门则投入大量财力,批量培养生物防治媒介。

中国政府已颁布了多项检疫条例,旨在防止该入侵物种的蔓延。近日,粮农组织和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还向非项目国的印度尼西亚提供支持,帮助其主管部门从泰国进口黄蜂来应对木薯粉蚧向爪哇岛的侵入。

备灾至关重要
木薯是一种多用途作物。除了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它还可以被制成颗粒动物饲料或转化为工业产品,包括粘合剂、纺织品和纸张,以及药品。

小农是木薯的主要种植者,因此,对其需求的不断增长意味着该产业能够在诸多方面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包括促进农村社区的就业和创收。

这便是病虫害监测的重要意义所在。除了鼓励各国采取预防措施,如严格检疫程序,设立监控系统以外,粮农组织还帮助提高 - 特别是在尚无疫情报告的中国 – 人们对粉蚧疫情风险的认识。

粮农组织的技术合作项目(TCP)是具有针对性的短期促进项目,充分利用粮农组织的技术专长来解决粮农组织成员国在农业、渔业、林业和农村生计领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经济有效的方式获取立竿见影的切实成果。

分享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