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茶叶生产者受益于统一的安全标准

茶树必须抵御众多天敌,包括真菌、细菌和蝴蝶、蛾、蚧壳虫、线虫等昆虫。

重要事实

茶在大约5 000年前开始逐步成为除水之外世界上消费最为广泛的一种饮料。根据民间传说,几片茶叶偶然落入一位中国皇帝正在加热的一壶水中,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诱使这位皇帝将其饮下。茶文化由此诞生,起源于亚洲,在17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欧洲国家在其热带殖民地建立了大量的茶叶种植园。如今,全世界每年的茶叶消费需求量已超过四百万吨,且每年均在增长。大部分大型茶叶种植园都被小规模生产者取代,他们经常在满足大量有关农药使用的安全标准方面遇到困难。2012年,作为商品问题委员会商品委的附属机构,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在十年的共同努力之下率先制定了一项统一农药标准的协定,使得茶叶生产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加安全,并且保障了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小规模生产者的生计。

茶叶最初的存在状态并不是在经过装饰的罐子或整洁的茶袋中。它来自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目前有50多个国家都种植茶树,但主要种植国有四个,即中国、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在这些国家的茶园中,茶树必须抵御众多天敌,包括真菌、细菌和昆虫,如蝴蝶、蛾、蚧壳虫和线虫。为实现产量最大化,茶叶种植者使用了多种化学品和农药,以便防治有害生物,但如果对茶叶进行加工时仍有大量残留,则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危害。 

历史上,茶叶价值链由政府支持的大型茶叶种植园主导,但目前情况有所改变,因为小农已成为日益全球化的茶叶贸易中的主要生产者。目前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的全国茶叶产量中有70%多都来自于小农,他们的茶园面积不足三公顷。

这种趋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茶叶生产对于小农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尽管茶树需要两至三年才能成熟,但在随后的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能产出茶叶。而且茶叶生产全年都能提供工作和收入,需要的投资也较少。 

严格的法规给小农带来压力
全球的茶叶消费需求增长迅速,年增长率高达5%,其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的增长。这使得茶叶产量、出口量和消费量都有大幅度增长,并且市场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然而,问题也同时产生。 

茶叶生产国认为遵循有关收获后茶叶中化学品残留限量的严格法规非常具有挑战性。虽然进口国家将“最高残留限量”定为食品安全标准,但在制定时往往并不完全了解这些标准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实际危险,而达到这些标准对小农而言尤其困难。 

小农趋向于使用较为便宜的化学品,通常意味着较老品牌的化学品,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其生产者没有更新产品指南,说明如何满足最新的安全标准。因此,进口国家独自估算残留限量,结果往往远远低于保障安全性实际需要的程度,而这样的限量使得小规模种植者很难满足。而且,由于进口国制定了自己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出口生产者必须提供书面材料,证明其符合各个出口目的国的要求。甚至没有有害生物问题,因而没有使用化学品的种植者仍然需要花费时间和开支提供证明其符合要求的书面材料。 

统一标准支持小农
由于引入安全标准的同时小规模茶叶生产者的数量不断增长,这些问题对茶业而言更加难以解决。2001年,作为商品问题委员会的附属机构,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决定寻求解决方案,提出一项计划,将茶叶生产国、进口国、交易商、委员会、协会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定为优先重点。通过最高残留限量工作组,政府间茶叶工作组与食品法典委员会及其他标准制定机构相互协调,致力于统一茶叶进口国之间的标准。在之后的十年间,政府间茶叶工作组使得生产国和进口国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的问题,统一主要进口国的多种农药残留限量,加强联系监管部门与茶叶贸易的网络。 

除最高残留限量工作组之外,政府间茶叶工作组还有其他工作组,负责处理对小规模种植者和产业化种植者都非常重要的问题,包括有机茶生产要求,促使茶业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种植条件的改变。

总体而言,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在统一最高残留限量方面的工作解决了消费者担忧的安全问题,但同时也降低了满足安全标准需要的成本。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这对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主要茶叶出口国意义尤其重大。这两个国家每年的粮食进口额达到10亿美元,但其茶叶出口收入可将这些成本全部抵消。

分享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