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和70 年代的绿色革命,通过在全世界的农业系统中采用高产作物品种、农用化学品和新的灌溉技术,提高了作物产量,帮助亿万人民摆脱了饥饿和贫困。
但是,现今许多小农仍未摆脱自给农业,根据粮农组织的最新估计,每天仍有超过8.42亿的人食物不足。几十亿人患有微量营养素匮乏症,这是膳食不足造成的一种危险的营养不良。而且今后30年里,需要食物的人数要增加20亿 — 然而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基础正在变得日益脆弱。
“基因革命” — 在农业中利用生物技术 — 可以帮助应对供养日益增多的世界人口的挑战吗?
全球辩论
科学能够成为魔鬼或成为天使,这要取决于人们如何对待科学。例如,绿色革命不乏批评者,他们称绿色革命造成过分使用水、农药和化肥,造成贫穷农民依赖这些投入物,在一些情况下在此过程中严重毁坏了环境。
今天,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日益显露头角,这已触发了类似的全球辩论。
有些类别的生物技术已存在成千上万年,很可能开始于我们祖先使用微生物来制作面包、葡萄酒和干酪之时。当今现代生物技术时代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使用了分子技术在细胞间相互“切贴”基因。
正是这门基因工程的新兴科学成为现今生物技术争论的焦点。
支持者齐声称赞,基因工程为处理发展中国家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所必需。反对者则反驳称,基因工程会引发环境灾难,加剧贫困和饥饿,导致公司接管传统农业和全球粮食供应。
粮农组织新近发表的报告 —《2004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状况》— 审议了这些对生物技术所持的截然相反的观点。
赞成与反对
该报告指出,一方面有无可辩驳的理由支持可改变粮食作物的基因构成。
这样做,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减少粮食供应的季节波动,增加粮食的可供量和种类。可以培育抗虫害、耐压力的作物,以减少因干旱和病害造成作物歉收的风险。可以将更多的营养素和维生素育入作物,防治正在影响世界如此众多穷人的营养素缺乏症。可以使作物在边际土地的贫瘠土壤中生长,增加粮食总产量。
生物技术还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减少有毒农药的用量,还可以提高肥料和其他土壤改良剂的效率。
另一方面,粮农组织提醒,关于作物基因工程对环境和健康影响的科学评估现仍处于早期阶段,并应当逐项进行。
此外,粮农组织强调,必须确保生物技术用于农业产生的可能收益应当由所有人民共享,而不应为少数人独占。实际上,《2004年粮农状况》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农民和消费者可以从生物技术中获取巨大利益,同时又指出迄今仅有很少人获益,随着生物部门的发展,“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穷人面临的问题正被忽视。”
公平问题
绿色革命开始于一项公共部门农业研究国际计划,该计划专门致力于创造技术并将其作为免费公益向发展中世界转让,“基因革命”则不同,其主要驱动力是私营部门,后者专注为大型市场开发商业产品。
粮农组织在《2004年粮农状况》中指出,“这就对正在进行的研究类别和穷人将获益的可能性提出了严峻的问题”。
该报告指出,虽说全球公私部门正对40多种作物进行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但极少有重大的公私部门生物技术计划来处理贫穷国家小农面临的问题。
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在报告引言中解释说,“私营和公共部门均未对所谓的‘孤儿作物’的新基因技术进行大量投资,如豇豆、谷子、高粱和肽夫,而它们对世界赤贫人民的粮食供应和生计却至关重要”。
据《2004年粮农状况》称,即使穷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稻米、白玉米、马铃薯和木薯 — 亦受到忽视。同时,与穷人相关的特性-耐旱耐盐碱、抗病害或营养增强-的生物技术作物亦很少得到关注。
仍然存在重要的问题
显然,农业生物技术确实具有潜力,可作为向饥饿开战的新工具。
然而,正如《2004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状况》指出的那样,许多紧迫问题仍有待回答。
更多国家的更多农民如何才能利用基因革命产生的技术?哪些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可以最直接地惠益穷人,谁会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开拓创新?就市场潜力而言,这些国家太小,无法吸引大量私营部门投资,且其科学能力过于薄弱,难于开展自己的创新。我们如何才能促进开发并在国际间运送安全的转基因生物,为公益而促进共享知识产权?
另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确保各国 — 特别是发展中世界财政拮据的国家 — 具备适当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分析评估机制,使其在新的生物技术被引进之前和开始在田间得到利用之后,可以对之进行评估。
粮农组织在《2004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状况》中论述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提出了各国和国际社会可以采取的一些行动方针,以使生物技术成为向饥饿开战的更有力工具。
阅读右边所列的有关情况和链接,以更多地了解粮农组织对农业生物技术的看法。
2004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