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类包含哪些成分?

“2016国际豆类年”传递的关键信息之一是豆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这些小种子富含养分,是蛋白质的绝佳来源。很多科学论文以及国家级食物成分表和数据库中均包含了豆类的一些成分数据。然而,目前仍无关于豆类食物成分的全球性综合资源,缺乏依据共同标准编制、经过评估的统一数据。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缺口,粮农组织正着手开发“粮农组织/国际粮食数据系统网豆类全球食物成分数据库”,这将成为“国际豆类年”的主要成果之一。我们已向营养官Ruth Charrondiere了解了关于该数据库及其使用方式的更多信息。

什么是食物成分数据库?

食物成分数据库是记载食物(如本文所述豆类)中微量营养素、宏量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的工具。“粮农组织/国际粮食数据系统网豆类全球食物成分数据库”将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将收藏已有的分析性数据,数据来源于2万2千多篇科学论文以及未发表的实验室报告等其它渠道;第二部分将提供一个人性化的界面,显示不同种类豆类的完整营养素信息,包括28种营养素和氨基酸。数据库第一部分将发布在“粮农组织/国际粮食数据系统网生物多样性食物成分数据库”和“粮农组织/国际粮食数据系统网分析性食物成分数据库”上。

数据库如何建立

首先,对已有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步骤已经完成,并整理出2万2千多篇关于豆类食物成分的科学论文。此外,有望从非公开发布的渠道获取关于豆类的未公开发布数据。其次,对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检测,以识别并解决数据空白、前后矛盾问题,进而最终去除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数据。之后,将数据输入两个数据库:“粮农组织/国际粮食数据系统网生物多样性食物成分数据库”和“粮农组织/国际粮食数据系统网分析性食物成分数据库”(两个数据库均可由此进入)。接下来的步骤是挑选出一些豆类,将其完整营养素信息作为独立数据库加以发布,这可与“西非食物成分表(粮农组织,2012年)”相媲美,同时也将在粮农组织/国际食物成分数据组织网站上发布。对于那些豆类而言,已有的分析性数据将被重新评估、整合,其缺失数值将从其它来源获取。此外,将计算出烹调后豆类和精选食谱的营养素成分。

为何需要建立豆类食物成分数据库?

要想更好地推动豆类的生产和消费,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该类作物的营养组成,以便认识其营养效益。只要拥有不同品种豆类的综合数据,就能为解决微量营养素不足问题以及将豆类纳入营养和农业政策和方针创造很多机会。

数据库及其包含的信息将来有哪些潜在用途?

豆类数据库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在于影响营养规划和政策。比如,制定学校膳食计划时可将豆类与其它本地作物相结合,以提供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特定营养素。同样,若某一地区或人群内部确定出现微量营养素不足问题,政府和营养学家可查明此类微量营养素含量最高的豆类品种,并鼓励本地农场和家庭菜园进行种植。政府还可运用该数据来丰富基于食物的膳食指南和国家级食物成分表。进而,研究人员和私营部门可运用食物成分数据,通过杂交和选配方式培育营养丰富的豆类新品种,并将这些改良品种纳入批量生产规划。

数据库何时建成?

由于待搜集的数据量巨大,食物成分数据库预计将于2016年夏天建成,用户界面将会稍晚面世。欲知最新进展,请关注“国际豆类年”官方网站。

18/1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