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打印
Perna canaliculus (Gmelin, 1791) [Mytilidae]
软体动物
FAO Names:
EnNew Zealand mussel
FrMoule de Nouvelle-Zélande
EsMejillón de Nueva Zelandia

FAO. 2009. Perna canaliculus.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Kaspar, H.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壳可达260毫米长,110毫米宽和90毫米高。比贻贝长和弯曲。幼体的壳为明亮的绿色,野生成体经常为深紫色到黑色;养殖成体为绿色到黄褐色,经常从壳嘴开始哟褐色条纹或褐色点。壳内乳白色和稍许彩虹色。所有样本沿壳内侧边缘有绿唇。个体整个生活史为雄体或雌体。不成熟和成熟的雄性性腺乳白色;成熟雌体性腺为鲜明的橙色到粉色。足金褐色,100毫米长新西兰贻贝的足可延长到30毫米。最为近相关的种类是与新西兰贻贝接近相似的南美和非洲本土的南美股贻贝。
图片库
 
新西兰贻贝
新西兰贻贝
 
新西兰贻贝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新西兰贻贝, 也称绿壳贻贝,自人类开始居住在新西兰起就被捕获供人类消费。从软质海底捕捞野生种群是最初的商业活动。多数产品被加工为粉末,作为抗炎药销售。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进行了第一次养殖试验,使用与加利西亚(西班牙)相似的浮桥。1971年进行了第一次商业性捕获(7吨)。70年代中期引进日本的延绳垂下式养殖技术 。此后,改进了该技术,适应机械化养殖场管理和近岸有庇护区域的高成本效力。2003年开始研究和开发项目,目的是使延绳垂下式养殖技术适应外海海域。自2000年起, 卡森研究所实施了选择性繁殖计划。该长期计划的成果将由2005年以后建立的商业孵化场使用。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新西兰贻贝是新西兰的地方种类。分布在新西兰全部海域,但更普遍的是在更温暖的北部。其喜好适度暴露的环境和完全的盐度。贻贝养殖受限于适合其生物学的场所(高潮下带)和海洋条件(浅海庇护区)。主要生长区域为科罗曼德尔、马尔伯勒海峡和斯图尔特岛。在新西兰的适度气候下,新西兰贻贝在18-24个月生长到90-100毫米(正常捕获规格)。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苗种供应

第一阶段是获得在养殖绳上养成的卵。卵有两个来源:
  1. 1. 养殖者在已知有高数量浮游生物幼体的区域放绳悬挂卵。新西兰海水养殖者协会实施了一个卵附着监测计划,个人经验提供准则,但结果不同。附着在绳上的卵昂贵,提供了所需卵的一小部分,但这类卵是高质量的。
  2. 在新西兰北岛西北海岸发生的自然现象提供了卵的重要来源。在一年的无规律的时间有相当大量新附着的卵附着在海藻上,并被冲到凯塔亚区域的海滩。当地人收集海藻,小心并很快运给该国其他地区的养殖者。
目前,该产业完全以利用野生卵为基础。但在新西兰已经确立了小型孵化场苗种生产技术,预计在5年内有商业规模的孵化场苗种生产。
 
育苗

在到达养殖场之前,卵被重新放置在育苗绳上。将海藻靠着育苗绳,用浅色管状棉布放卵。稚贝肌肉在若干小时内附着在绳上。几周内棉布和海藻生物低降分解。最佳撒播密度为1 000到5 000个卵/米。重要的是在捕捞、运输和重新放置过程中尽量减少过大压力,例如卵发热和脱水。敌害是限制因素。小贻贝容易被多种鱼捕食(笛鲷、拟隆头鱼、鲹);在鱼类丰量不高的区域放置育苗绳,养殖者欢迎休闲渔民在养殖场所钓鱼。在育苗和在延绳上撒播以及进行保养和检查时使用快速机动船。用特殊的船进行最初的锚定,架起延绳并检查水下,必要时移位。
 
养成技术

贻贝养殖场由几个因素确定。清洁无污染的水是最重要的考虑,其后是需要在相对平静和不受海洋巨浪影响的区域确定养殖场地点。要注意不能将养殖场设在干扰或妨碍所有类型船舶的通道上。水深也是重要的,多数养殖场的深度为5-30米。在吊绳上养殖新西兰贻贝。吊绳一般为110米长,包括2个结实的平行绳,由约1.2米长的塑料浮子分开。吊绳两端由混凝土或螺形地锚锚定在海底。养殖绳以环连接在吊绳上,从吊绳向水下5-10米深。 养殖绳一般长度为 3 500米长,在捕捞时带有40吨的贻贝。在贻贝生长期间,由于重量增加,在吊绳的“主干”之间系上更多浮子。平均面积在3和5公顷之间,尽管养殖场可能在1到20公顷或更大面积之间变化。养殖场形状按地形和水深确定。目前规划了更大的养殖场。在需要的地方,在养殖场之间留出航行通道,便于从岸边进出。在育苗绳上养殖3-6个月后,幼体(10-30毫米)被从绳上拿下,按150-200个/米撒播在更粗的绳上,用更大块的棉布再次确保幼体附着在绳上。然后,用环将绳连接在水面上的吊绳直到捕捞为止。如前所述,在贻贝附着在生长绳后,棉布被生物降解。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取决于每米绳上贻贝数量、饵料集中程度(浮游生物、碎屑)、温度和水流动。在最后播苗到达到90-120毫米的贻贝需要12-18个月。养殖贻贝达到上市规格的时间比临近海域生长的野生贻贝大约快2倍,壳为绿色。在养成期间要求低强度的监测和加固。目前养殖新西兰贻贝使用的船远比上世纪60和70年代使用的要先进。最初的船是小汽艇或渔船,在每个工作阶段中使用,从卵的采集到捕捞和送货。使用这些小船意味着需要很多劳力,有人数的要求并消费时间。过去30年产量的快速增长,加上明显地需要革新,产生了贻贝产业中的新型船队。目前船舶是高度专业化的。

捕捞技术

最初用手工,以后主要用船拖的捕捞方式目前被专门设计的大型捕捞船替代。这些船装有复杂的节省劳力的设备。排成一列的小型起重机逐渐抬起承载贻贝的吊绳,液压卸除器从养殖绳上剥下贻贝。养殖绳自动进入集装袋(可再次使用)在岸上清洗。从绳上剥下的贻贝进入旋转鼓室。旋转鼓室用高压水喷射,旋转运动,清洁贻贝并使成堆的贻贝分开。然后贻贝被堆放在移动带上分类。有坏壳的贻贝和地中海贻贝被遗弃。干净的活贻贝被放进特殊设计的一吨的运输袋或25公斤的供应当地市场的批发袋中。用船上起重机在甲板堆叠逐渐装满的袋子。取决于船的大小,这些使用起重机的捕捞单元需要3-6人。更大的船在一天的工作中可收获100多吨的冲洗过、分开的和可以加工的贻贝。由于是自行推进,从养殖场所到最近的卸货点不会用很长时间。这些专业船均为浅牵引船,潮汐不会导致延迟进入加工厂或减缓交货的过程。岸上设施和船上起重机的结合可保证快速卸货。主要按贻贝规格确定捕捞时间。不同市场要求不同的规格或产品类型,规格常常是确定捕捞时间的重要考虑。捕捞以半壳销售的贻贝一般早于要求贻贝肉完全单体快冻(IQF)的。由于没有固定的贻贝产卵季节,要在高峰条件下进行捕捞。由于是收获线绳,可检查样本来保证贻贝丰满多汁,不捕捞在前几天因产卵细瘦的贻贝。定有合同的捕捞者有经验做出判断并通知养殖者。该产业审慎地保证只有最好条件的贻贝才能进入加工链并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捕捞要小心地与加工厂生产进度同步,以保证最高质量和遵守卫生标准。即便贻贝在离开水后可以活几天,从捕捞到加工的时间保持在很少的几个小时。要小心组织从养殖场捕捞到加工厂的运输链,以便每天加工能力与捕捞率相匹配。捕捞的贻贝在捕捞船上被装入1吨的合成袋中。这些特别设计的袋子可在运输期间使贻贝呼吸,并便于有效操作。在进入加工阶段前所有贻贝必须是活的。
 
处理和加工

新西兰贻贝在最新型高技术的加工厂加工,加工厂按新西兰政府的规章和国际食品加工标准确定的非常严格的卫生和质量控制机制下运行。政府检查员定期检查,每个加工厂运行其质量计划。

贻贝被加工为多种产品类型(见市场和贸易部分),但无论最终形式,通过加工链的流程很快。大量产品从开始加工到最终包装只需30多分钟。所有厂使用极冻的螺旋冷冻机,多数使用自动称量和包装设施。
 
生产成本

由于劳力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该产业是高度机械化的。其他主要成本是物资和船。遵守(食品安全、资源、承诺)要求增加预算。卵不是主要成本。
病害和控制措施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未命名 不知道 病毒 消化管上皮弃于内脏 无说明
未命名 疱疹类病毒 病毒 偶尔引起死亡 无说明
弧菌病 不知道 细菌 在新西兰贻贝没有发现,但发生在其他贻贝种类的幼体和卵上,可能有细菌沿外围壳片边缘附着在外壳表面,有上皮坏疽;如是系统性的可导致死亡 无说明
鳃纤毛感染 未确定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少见;没有病理变化的报告;普遍存在;即使大量存在没有引起寄主的明显反应,附着于鳃上皮表层 无说明
寄生虫感染 舐皮蚤; Pseudomyicola spinosus 桡足类 没有对上皮细胞危害的报告 无说明
血孢子虫病 不知道 不知道 无特别反应;可能通过吸收未产出的配子产生 无说明


降雨量监测

由于生长区域水的高质量,不要求在捕获和加工之间净化新西兰贻贝。但需要审慎管理偶尔包含细菌的危险。降雨量将陆地细菌(主要是动物粪便)带到养殖水域在细菌方面影响贝类质量。贻贝可能摄取这些细菌并在消化系统集中。贝类健康计划防止捕捞的贻贝对消费者可能造成的健康危险。在降雨期间和之后对捕捞贻贝实施严格的规定。在所有贻贝养殖区域的集水区进行了广泛试验,降雨量对特定场所的影响被科学测定。对所有养殖场所已经确定了禁止捕捞的降雨量水平以及雨后和重新捕捞之前的时间长度。按美国食品和药品局确定的规范和标准由独立机构进行定期监测。在不同集水区战略性地放置雨量测量器,在捕捞可能或不可能进行时向捕捞者提供电子信息。

生体毒素监测

对所有生产贝类的新西兰水域进行定期的出现藻花的监测。这些自然发生的海洋现象已在世界范围进行观测。海藻为贻贝和其他滤食贝类提供食物。一些藻花产生生体毒素,有时可富集在贝类中。一般这些毒素对贝类没有危害,其出现是短暂的。但某些生体毒素对人类有害,为保护贝类消费者要遵守严格的规定。当发现毒素藻花或贝类时,在继续实验证明没有危险之前,暂停所有养殖和野生贝类的捕捞。与降雨量监测机制一样,根据国际标准和被所有新西兰出口目的地充分接受和批准的办法进行这些实验。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国内市场占产品的小部分。目前新西兰贻贝出口到约60个国家,主要的进口者是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1988年总共出口了2 400万新西兰元(FOB)的产品。到2000年出口值上升到1.7亿新西兰元(FOB)。这表示在12年期间增长超过708% 。2000年加工出口的量为28 068 994公斤,表示每公顷贻贝生产面积出口利润为59 649新西兰元。2002年,出口总收入1.235亿美元。

取决于特定目的地市场,新西兰贻贝产品销售类型为带一半的壳、完整无壳、活体、壳中冷冻或快速单冻(IQF)。半壳冷冻占总出口销售的70%多,使新西兰成为世界半壳贻贝的主要出口国。许多加工厂还拥有不同的其他生产线,例如熏制贻贝肉、贻贝杂烩、碎肉、涂调料贻贝和充塞调料贻贝。在调料中浸泡、制成粉末和真空包装。由于厨师和国内使用者可按自己的作法和上菜方式进行准备,完整的活贻贝很受欢迎。新西兰贻贝是真正的通用品,一种产品的类型适合几乎每种口味和上菜方式。加工的贻贝比其它许多海鲜产品带壳的时间要长,除非包装者建议留着壳,其可以是全年的美味食品。
状况和趋势
研究

由于生产者和加工者致力于提高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境管理,在贻贝产业中进行了相当大量的研究并还在继续。最初研究的方向是最能适合新西兰条件的开发系统。在建立了延绳垂下式养殖系统后,在实验室和实地进行了更复杂和特定目标的研究。选择性繁殖计划正在进行,已经确立了小规模苗种生产的孵化场技术。预计在5年内出现商业规模的苗种生产孵化场和外海养殖场。 许多政府机构、大学和私人研究组织进行了研究。在世界同类研究中,这类研究被认为是最前线和最先进的,受到全球高度重视。例如,新西兰生体毒素监测计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类型。

产业发展前景

由于在水产养殖规章制度正被修订的同时暂停发放新的资源许可,增加产量的速度放缓。但预计该产业到2020年的收益将增加3倍。增长将来自于养殖面积的增加、提高生产率、提高效率和更高价值的产品。

市场前景

该产业正在开发新产品,将在国际市场区别新西兰贻贝和其他贻贝。选择性繁殖将是获得和维持独特性和进入新市场的主要动力。最大的加工者和经销商已经为其产品获得了有机证书,其他公司可能将仿照。
主要问题
目前在新西兰主要的问题是产业运行的规则框架。需要澄清适于水产养殖的土地财产权,以便贻贝养殖者可拥有长期和有保证的对土地的使用权,来保证投资。授予海水养殖许可的程序需要合理化。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到目前为止进行的所有环境研究给予了新西兰贻贝养殖一份无传染病的健康证明书。自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养殖贻贝起,没有观察到在海水养殖场所或临近海域的生态失衡。事实上多数养殖场所处的自然位置对这一结果有一些影响。吸收非常小部分的,只有1%的通过养殖场的饵料生物量,对食物链没有消极影响,因此没有对邻近的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事实上,由于提供了一个休息的环境,承载的吊绳实际上对许多其他海洋动物有利。许多养殖场所为休闲钓鱼者提供了便利。在环境方面,这类养殖的最积极方面或许是事实上没有使用有害添加剂。唯一人工制造的成分是支撑贻贝生长的不活动的浮子、绳和锚。绝没有使用化肥、除草剂或杀虫剂;在这方面贻贝养殖甚至比有机花园还要干净,还要绿色。

在环境的分享利用方面,规章包含确定海水养殖场地点、在养殖场吊绳的排列,以保证其不要影响景观。在所有领域制定了大量的规定,便于其他海洋利用者进入。法定发光体的放置和导航设备使航行更容易,特别是在晚上。

对环境唯一的严重影响是支撑吊绳的浮子的排列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为尽量减少这一外观影响,该产业的行为守则呼吁养殖者避免不整洁的排列,倒放浮子并整理沿岸的杂物。由于该行业提供的总体利益,吊绳浮子的景观影响为最低的,是可接受的。
贻贝产业严重依赖高质量的海洋环境,所有操作极端小心来维持标准,在可能时寻求改善。新西兰与开展海水养殖的许多其他国家不同,很少有重工业,少有污染来源。远离邻国意味着不为其他国家产生的污染所困扰,例如酸雨和公共水路带来的废物。
尽管新西兰人口少,但贻贝养殖场还是确定在远离城市和人口中心的地方。为了确保保持沿海水质,贝类产业与土地使用者密切工作。避免土地的使用对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船舶操作者受到适用于新西兰所有海洋使用者的反污染规章的约束。
在所有陆基新西兰贻贝产业活动中,意识到有义务尽量减少或消除污染。目前,该产业进行投资和促进研究来提供环境可持续的废物管理办法,其环境政策强调废物管理的5R原则–减少、再利用、再循环、恢复和残留物管理。
参考文献
书目
Dawber, C. 2004. Lines in the water: a history of Greenshell mussel farming in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Marine Farming Association, Blenheim, New Zealand. 320pp.
Diggles, B.K., Hine, P.M., Handley, S., & Boustead, N.C. 2002. A handbook of diseases of importance to aquaculture in New Zealand. NIW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ies No. 49. NIWA, Wellington New Zealand. 200 pp.
Gmelin, J.F. 1791.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Editio decima tertia, aucta, reformata. Leipzig, 1(6):3363.
Jeffs, A.G., Holland, R.C., Hooker, S.H. & Hayden, B.J. 1999. Overview and bibliography of research on the Greenshell mussel, Perna canaliculus, from New Zealand waters.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 18(2):347-360.
Jenkins, R.J. 1979. Mussel Cultivation in the Marlborough Sounds. New Zealand Fishing Industry Board, Wellington, New Zealand, 77 pp.
Johnson, D. & Howarth, J. 2004. Hooked: A History of the New Zealand Fishing Industry. Hazard Press,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580 pp.
Jones, J.B., Scotti, P.D., Dearing, S.C. & Wesney, B. 1996. Virus-like p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marine mussel mortalities in New Zealand.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25:143-149.
Kaspar, H.F., Gillespie, P.A., Boyer, I.C. & Mackenzie L.M. 1985. Effects of mussel aquaculture on the nitrogen cycle and benthic communities in Kenepuru Sound, Marlborough Sounds, New Zealand. Marine Biology 85:127-136.
Morris, L. 2003. Mussel bound. New research is changing the face of the mussel industry. Seafood New Zealand 11(7):14-17.
Morton, J. & Miller, M. 1968. The New Zealand Sea Shore. Collins, London & Auckland. 653 pp.
New Zealand Aquaculture Council, 2001. Vision 2020. New Zealand Aquaculture Council, Blenheim, New Zealand, 14 pp.
New Zealand Mussel Industry Council, 2001. Greenshell.com. New Zealand Mussel Industry Council Ltd., Blenheim,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Mussel Industry Council, 2004. New Zealand Mussel Industry Environmental Code of Practice. Blenheim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Mussel Industry Council Ltd., 92 pp.
Powell, A.W.B. 1979. New Zealand Mollusca. Collins, Auckland, Sydney & London. 500 pp.
Strutt, I. 2004. Mussels on line New Zealand-style. Seafood International 19(3):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