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C/04/4

第二十七届粮农组织
亚洲及 太平洋区域会议

2004年5月17-21日,中国北京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
后续行动:区域态势

目录

I. 引 言

1. 在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WFS)上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昭示了全球为铲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并为全体人民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所作的承诺。这一全球承诺在2000年千年首脑会议之后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中进一步得到强调。千年发展目标-1号召消除赤贫和饥饿。

2. 对于消除饥饿进展的评估表明,迄今所取得的进展过于缓慢,难以于2015年在亚洲和太平洋乃至整个世界实现将营养不足人口数量减少一半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同时,近期的研究表明,减贫速度自90年代后期以来已经放慢。面临这样的形势,需要紧急采取有效行动在全球,区域和国家级消除贫困和饥饿。在解决这一共同问题时,需要特别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当有些问题能在区域和分区域一级更能有效解决时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

3. 当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WFS:fyl)于2002年6月在罗马召开之际,国际社会重申对减少饥饿的承诺并决心解决造成进展缓慢的问题:即在减少饥饿时缺乏政治意愿和必要的资源。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宣言再次强调粮食首脑会议的全球承诺并决心加快实施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PoA)。

4. 对全球范围的最新评估表明,发展中国家在1999年至2001年期间营养不足人口为7.98亿。这表明自1990-92年粮食首脑会议所确定的衡量基准时间以来,营养不足人口减少了1900万。从而使首脑会议以来每年平均减少人口仅为2.1百万人,这远远低于为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所要求的平均水平(2000万)。营养不足人口下降的速度在亚洲和太平洋区域也是缓慢。仅仅约占所要求的1300万的半数。

5. 然而有几个国家在减少营养不足人数方面获得了进展。光是中国,自1990-92以来营养不足人口就下降了5800万,为全球之最。印尼,越南,泰国,巴西,加纳和秘鲁都起码减少了3百万,从而帮助抵消了47个国家没有获得进展所增加的7600万人。但是如果将中国和其他6个国家放在一边,其他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数量自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衡量基准年以来反而上升了近6000万。

6. 本文首先概要介绍全球粮食安全展望,以及粮农组织和国际上为解决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营养不足人口问题近期所做的工作,确定了造成进展不平衡的原因,并为加强行动计划提出建议以使本区域早日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所作承诺和制定的目标。

II. 全球粮食安全展望

7. 粮食消费,1按大卡/人/天算,是衡量和评价世界粮食形势演变的关键可变因子。整个世界在提高人均粮食消费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国家粮食消费人均平均水平很可能从1997-99的2680大卡上升至2015年的2850大卡,至2030年将接近3000大卡。这意味着营养不足人口的比重在全部发展中国家里将从1997-99的7.76亿人至2015年下降为6.1亿人,至2030年将降为4.4亿。

8. 联合国对世界人口前景的最新评估表明,1997-99年3年平均世界人口59亿很有可能于2015年增至72亿,2030年增至83亿。然而,世界人口,尽管在增长,但其增长率已在下降。年增长率于60年代后半期达顶峰至2.04%,但于90年代后半期年增长率已降至1.35%。2010-15年将进一步降至1.1%,2025-30会降至0.8%。实际上至2015年年均增加人口约7000万,几乎都在发展中国家。

9. 尽管在减少营养不足绝对人数方面进展缓慢,但由预计数字所带来的显著改进也不能忽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人均粮食消费处于中等至高水平国家中。例如至2015年81%的世界人口将生活在超过2700大卡/人/日的国家中。当前为61%,而在70年代中期仅为33%。到2015年消费3000大卡以上的人口将占世界人口48%,2030年占53%,而当前为42%。

10. 营养不足发生率高(占人口25%以上)并且最需国际政策干预的国家数量将大大减少:从1997/99的35个国家降至2015年的22个,2030年将降为5个,而且都不会发生在人口最多的国家中(1997/99一亿人口以上)。人口众多的国家将是营养不足人口下降的主要部分,在2030年的4.4亿中占0.72亿(1997-99:在7.76亿中占2.5亿)。

11. 经济增长与饥饿减少之间有着强大的相关性,诚然这种效果不会自动产生。但是可以预见,没有经济增长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的国家是无力减少营养不良人数的,有些甚至遭遇大幅度上升。那些粮食消费水平低下并有严重营养不足现象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就无力在2015年前按要求大大减少贫困。

12. 根据世界银行对2000-15年的最新评估,在预测期间前5年的缓慢增长将于2005-15年的后10年中加快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预期达1.9%。所有区域和国家类别根据预测增长率都会提高(特别是转型经济在下降后的复苏),东亚则除外。

13. 经济增长推测再加上人口增长都是粮食消费预测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营养不足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III. 今后的道路

14. 要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的目标以及千年发展减少饥饿的目标要通过哪些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机构才能实现呢?粮农组织的行动和计划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朝着该目标努力,然而本组织也在过去几年中致力于若干全球性的活动以解决饥饿和粮食不安全的问题。以下简要介绍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以及五年之后后续行动的情况,包括与千年发展目标有关的活动。

15.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的有关进程使人们更清楚的意识到,解决长期饥饿问题必须有全方位的战略,该思维应反映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各级的计划中。因而下述4大论点似乎已被越来越的制定政策者接受:

16. 粮农组织的分析令人信服地表明,减少营养不足人口数量的步伐缓慢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对农业和乡村发展的低投入甚至减少资源息息相关。当务之急是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按问题的严重性加大减轻饥饿工作的力度。总而言之,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在政治上致力于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和千年发展计划目标的国家能在国内和捐赠国筹集必要的资源。国际社会也应诚心诚意支持这些国家。

IV. 区域态势

趋势和前景

17.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在80年代和90年代,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最快(东亚和太平洋为7.5%,南亚为5.5%),由于农业增长超过3%而成为世界最快。该区域的粮食和农业生产以及粮食安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而60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色革命则是这一转变的引擎。尽管本区域的人口增加了14亿,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却从1965-66年的2000大卡/人/日增至1999-2000年的2600大卡/人/日。

18. 在5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只有一个国家还处于非常低下的人均消费水平。粮农组织在本区域的19个发展中国家成员中,只有5个国家目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还在2200大卡以下。随着南亚的自给率和东亚的自给率于1979-99年分别达到102%和95%,本区域已不可能像30年前再发生大面积的饥荒。在90年代,东亚和太平洋经历了最快的经济增长和最大数量的减贫。那里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了75%,而绝对贫困人数比重则从31%降至16%。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也促进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提高。

19. 亚洲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预计将从1997-99年的31.92亿上升至2015年的到38.9亿和2030年的43.8亿。在这段时间内,人口增长率预期将从南亚的2.1%降至1.1,东亚的1.5%至0.5。尽管增长率显著下降,但每年的人口绝对增长数依然庞大。

20. 世界银行估测,亚洲处于每天1美元贫困线之下的人口数量和比重将下降。在南亚,贫穷人口的绝对数量将从1999年的4.88亿降至2015年的2.64亿。贫困人口的比重将从36.6%降至15.7%。同期东亚和太平洋的有关数字将从2.79亿降至0.8亿,比重将从15.6%降至3.9%。

21. 与此同时粮农组织最新预测表明,人均粮食消费(千大卡/人/日)将上升。南亚将从1997-99的2403升至2015年的2700和2030年的2900。东亚从1997-99年的2921升至2015年的3060和2030年的3190。根据预测,南亚的增长幅度(20%)要大于东亚(9%),这是因为南亚的消费水平在基准年仅为东亚的80%,而且粮食消费的提高是伴随着收入的减少。将这些数字和人口的预测通盘考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预期将从1997-99年的2708千大卡/人/日升至2015年的2902和2030年的3056。

22. 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减贫和人均粮食消费方面取得的成就将使营养不足现象减少。南亚营养不足人口的比重将从1997-99年的24%降至2015的12%和2030年的6%。在东亚,该比重将从1997-99年的11%降至2015年的6%和2030年的4%。南亚的营养不足人数预期将从1997-99年的3.03亿降至2015年的1.95亿和 2030年的1.19亿。东亚的相关数字预期将从1997-99年的1.93亿降至2015年的1.35亿和2030年的0.82亿。

23. 南亚和东亚的营养不足人数在1990-92年分别为2.89亿和2.75亿。按照目前的速度计算,对2015年的预测表明,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将营养不足人数减少一半的目标在南亚无法实现,在东亚将正好实现。为在2015年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和千年发展计划的目标,就需要各国政府负起主要责任,尽管国际社会的支持仍不可或缺,作出更大的努力通过各种发展战略加快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减轻贫困。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之后的进展

24. 上述预测迄今为止与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之后所取得进展是一致的。根据粮农组织最新分析,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口的数量从1990-92年的5.668亿在1999-2001年降为5.052亿。在90年代,本区域的营养不足人口比重从20%降至16%。尽管有了这些成就,当前的饥饿现象表明,本区域每6个人中就有1人仍营养不足。更有甚者,在所有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口中,本区域约占三分之二。

25. 在1990-92年至1999-2001年的九年中,营养不足绝对人数的减少平均为每年680万,只是原有目标的一半。这意味着首脑会议所制定2015年将营养不足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无法实现,除非年减少率加快至1500万左右,这要在当前的水平上增加1倍才行。

26. 上述目标似乎极难实现,因为这些数字和趋势被几个大国的进步或挫折所左右。仅中国一国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基准年之后就将饥饿人口减少了5800万。而在这9年中,亚太其他国家在减少饥饿人口方面所作的净贡献仅为3900万。

27. 1990-92年和1999-2001年期间,东亚和南亚的营养不足人口数量,下降分别为27%和13%。然而在南亚营养不足人口绝对数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营养不足人口比重从26%降至22%,但仍为世界最高之一,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营养不足绝对人数和比重有了下降。

28. 对近期的趋势分析显示,要在2015年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所制定的目标前景更为暗淡。虽然1990-92年至1995-97年期间,营养不足人口数量下降了7400万,而1995-97年至1999-2001年则实际上升了880万。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中国,泰国和越南的发展势头变缓,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则发生了逆转。即便是在韩国和马来西亚,营养不足人口没有减少或是增加。

减轻饥饿的经验

29. 在分区域和各国减少饥饿工作因各种因素的互为作用和不同结果而产生差异。在国家级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包括其经济和农业增长及分配的表现情况,减贫的成效,人口增长,促进获得食物的具体措施,改进健康和卫生状况,坚持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机构环境,以及社会的祥和与秩序。外部经济和政策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会对其中若干项产生极大的影响。

30. 90年代营养不足人口数量下降的5个国家中有3个都获得占多数年份的超过7%的持续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以及稳定的兑换率。这些亚洲国家(中国,泰国和越南)还专门为扶贫制定了规划。其中一个国家的扶贫计划,在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本国经济下滑时一度受到挫折。这些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对其减饥计划的影响经总结陈述如下。

31.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达10%左右的年增长。农业平均增长率在1992-2002年期间为3.7%,1982-92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5%。在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准备的进程中,中国进行了意义深远的农业和贸易政策改革以使农业部门更具竞争性和商业化。中国于1999年对农业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以提高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并根据各地理环境的潜力推动区域专业化生产。中国政府继续实施八七扶贫计划和一系列旨在为低收入群体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据报导,贫困发生率已从1978年的30%降至2000年的2.5%。中国同时加强了备灾和救济系统。

32. 在过去20多中,越南在减轻饥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越南的经济在1991至2001年期间获得了7%的高速年增长率,该国的营养不足人数比重从27%降至19%。与同期进行的农业政策和机构改革使农民对土地有控制权,允许他们在市场出售更多产品并降低了农业税收。这些政策改革再加上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的投资使农业年增长率达6%。农业出口的增长则更快,因该国的谷物自给率从1979-81年的88%上升至1989-91年的108%,和1997-99年的120。越南在80年代后期获得农业出口和进口基本平衡后,于90年代又获得了大量的农业贸易顺差。该国在世界市场上崛起,成为稻米和咖啡最大出口国之一。农业贸易在减轻贫困和促进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持性作用。

33. 除了增长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将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除贫计划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减饥工作。于1992年在省级启动的免除饥饿计划于1996年扩大到全国,从而使越南在实现确保家庭粮食安全这一目标方面取得飞速进展。社区营养项目和家庭菜园,对家中有营养不良儿童的居民进行营养教育都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4. 泰国能在短短的10年中(1982-91年)成功地消灭轻微和严重的营养不良要归功于飞快的经济和农业增长以及政府行之有效的扶贫和改善营养的计划。泰国从70年代末期直到1997年的经济危机发生曾获得世界上最高之一的经济增长率。非农部门发展更快,为乡村贫困人口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摆脱了对农业的依赖性。农业部门经过调整,很好的适应了节省劳力的技术应用,高价值产品的商品化和多样化等挑战。泰国在谷类自给率方面为亚洲第一,达142%(1997-99年)。这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

35. 经济增长对减轻饥饿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政府将营养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中又加强了这一作用。政府决定通过由社区为主导的乡村发展计划来解决营养不良问题。政府实施了由各部门参加的综合行动计划以改善社区营养状况,并将此与创收活动结合在一起。最初这些活动仅在国家最穷的地区开展,但很快就推广到全国。

36. 与上述表现出色的国家相比,整个南亚分区域在减少营养不足人数方面成效不大。实际上,营养不足人数从1990-92年的2.91亿还上升到1999-2001年的2.93亿,尽管人均每日能量供给在分区域上升了5%。显而易见,所增加的占有量并不是公正分配的。这个结果可与以下情况相关连:国内生产总值低增长,农业部门表现不稳定,贫困严重,由于土地占有不足而造成难以获得食物,缺乏水,信贷,肥料和以及其他小农所需要的资源,高度倾斜的资产和收入分配形式以及农村有限的非农就业机会。更有甚者,公共部门粮食分配系统以可接受价格提供基本食物商品的作用覆盖率也在近年来萎缩。

37. 由于亚太发展中国家还有56%的农业人口,亚洲和太平洋区域的粮食安全形势还极大地受到大自然影响。本区域极易遭受自然灾害。灾害的发生和影响在近年来更为严重,极大地影响着受灾人口的粮食安全以及为减少营养不足而作的努力。在90年代,每年报导发生的灾害多达150至263起。频繁发生的旱灾,风暴,洪水,塌方,海啸,地震,森林火,火山喷发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在过去10年中在本区域所带来的灾难是史无前例的。本区域不光经历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受到在沿海发生的厄尔尼诺的影响。

38. 若干亚洲国家也同样面临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在蒙古,过去连续几年的旱灾和恶劣的冬天也使该国的畜牧生产受到严重打击。于2003年发生的罕见大雪使250万家畜死亡,该国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生计受到影响。据估计,80%的蒙古人,许多是游牧民,都从事畜牧业,此项几乎占农业总产出的90%。蒙古发生的粮食危机表明了传统草原放牧制的脆弱性,特别是半干旱草原上主要提供食物和收入的游牧方式不适合种庄稼。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在过去几年中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使其国内食物短缺。

39. 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之后发生的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粮食不安全由于人为的灾难而雪上加霜。内乱在亚洲的某些地方还在继续。而新的动荡和边境磨擦也在其他地区爆发,使原本短缺的开发资源被分流去满足安全之需。安全秩序问题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战争和国家内部的冲突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影响粮食供应和获取。农业部门要从战争创伤中恢复将是令人痛苦的缓慢和昂贵。

40. 农产品真实价格的长期下降,世界价格持续动荡以及出口市场存在的贸易壁垒使亚太农民在贸易自由化中获益甚微。更有甚者,出口体制以及准入关税份额的复杂性,还有卫生和植检标准(SPS)执行时的费用都给扩大市场设置障碍。未来能否获利将取决于多哈多边贸易谈判的结果。

41.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多哈宣言中承诺要进行全面谈判,其目的是:“实质性改善市场准入;在考虑逐步取消的情况下减少所有形式的出口补贴;还要实质性降低使贸易发生扭曲的国内支持。”然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家无法就将来的承诺方式达成协议,而这又是他们在2003年9月坎昆第五届部长级大会上提交全面草案的基础。尽管这点在坎昆没有如期实现,各部长呼吁“要以新的紧迫感和对目标的新认识来继续就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使人们希望,在坎昆导致协议失败的障碍尽管重要,但不至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加快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的重要措施

42. 人的饥饿并非出于选择。他们之所以挨饿是因为他们面临多重困境-有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从而使他们遭受饥饿。有些人之所以挨饿是因为丧失能力或是遭遇不幸。对饥饿采取的政策应该通盘考虑,而且目的必须是帮助饥饿和贫困的人摆脱饥饿的枷锁。所作的反应必须是为挨饿的人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利用这些机会。如果他们由于不幸无法养活自己,就应该保护他们。

43. 粮食安全,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足够的,有充份营养和安全的食物并免于失去这种机会的无端风险。粮食安全是在制定任何粮食安全方略时都要考虑以下4个方面:

44. 粮食安全的四个方面都须顾及才能保证个人的粮食安全。将粮食安全锁定在个人一级具有其重要性,尽管它的实现是需要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甚至国际方面的综合努力。

45. 本文的讨论提出需要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以获得可持续减轻饥饿,要用综合的将创造机遇与赋予权利和保护的综合方法全面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一做法还将促进乡村和农业增长,吸收特别是贫困和脆弱农户参加,结合有针对性的计划以确保没有能力生产自身所需食物或没有手段购买的饥饿人们能获得充分供应。对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投入必须在减轻饥饿和贫困的战略中发挥中心作用,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饥民有75%生活在农村并且直接的或间接的以农业维持生计。

46. 一方面要为饥民创造机会通过政策改革和对农业和乡村发展进行投资改善生活。另一方面是赋予贫困和饥饿的群体能力去利用这些机会,以便能立即获得食物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潜力。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因为帮助获得粮食也为扩大生产提供新机遇。

47. 就投资计划而言,关键要创造一个支持性,扶助贫困的政策环境。要以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去赢得减轻饥饿的胜利。旨在提高生产率的计划(如科研和推广,扶持高产品种,水和灌溉)还应于降低市场准入费用并改进生产者销售和管理技能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改善农村家庭的粮食和营养并在当地市场加强粮食供应。也要通过对通讯基础设施,生产后服务,食物处理和安全程序进行投资以加强城市粮食供应。

48. 尽管公共部门在经过10年的结构改革之后在经济活动方面的作用已经不如以前显著,但其支出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仍是必不可少。事实上,农场的投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公共资源的投入来决定,如乡村基础设施,科研与推广,市场信息及其他辅助服务。尽管贫困国家要依靠农业获得收入和粮食安全,但公共部门对农业的支出不管在和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还是在总支出方面其份额都在下降。亚太区域13个国家现有资料表明,东亚的2个国家对农业的公共支出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已从1990年的1%下降至2000年 0.8%。在总支出的比例则从8.4%降至3.8%。这些份额在东南亚的4个国家下降更为剧烈,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从大约1.6%降至0.8%,在总支出中则8.4%降至3.8%。在3个南亚国家中,对农业的公共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从1.9%降至1.2%,在总支出中的份额从9.2%降至5.2%。在4个太平洋发展中国家中,公共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下降不多而且得以维持在2%左右,在总支出中所占份额从1990年的4.6%下降至2000年的3.6%。

49. 考虑到农业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所作的贡献在东亚和太平洋约占15%,南亚25%,人口的56%以农业为生并依靠该部门获得粮食安全和收入,公共部门在农业方面的支出下降就不符合本区域国家的发展需要。更有甚者,分区域的平均数字中包藏了一些严重营养不足的最不发达国家农业在公共部门总支出中所占最低份额。显而易见,要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所制定的目标和承诺就需要这些国家尽快审查并适时调整他们公共部门支出的重点。

制定并实施反饥饿战略

50. 制定一个国家的反饥饿战略,首要任务是根据该国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现实的战略目标。制定这些目标就有必要考虑国际上商定的目标(如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以及现存的任何国家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有时间限制并且量化,以便为所获成绩进行监测,并为实行问责制和施加政治压力而奠定基础。在国家级制定目标应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手段以加强政治意愿,围绕国家反饥饿联盟达成共识,并筹措资源以使穷人通过就业和增收项目与计划,改善他们获得诸如土地和技术这样的资源实现自力更生。同时也要提高生产率。通过这样努力就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减少贫困和粮食不安全。

51. 该战略不应和其他国家和国际的扶贫反饥饿工作竞争。应该与每个参与国家正在进行或在准备中的铲除贫困和饥饿的计划和政策有机结合,从而将粮食安全在区域,国家和地方政策设计和实施时成为内容广泛的总目标。特别要确保与减贫战略文献(PRSP)工作的协调。通过在PRSP范围内强调粮食安全重点使该战略的影响最大化,而非与该进程齐头并进。由于国家扶贫资源越来越多地根据PRSP的内容进行分配,这样做就能确保实施该战略时解决人力和物力的不足。

52. 在粮食安全战略中,应该包括详细的资源安排计划并明确各单位的工作。这是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的。为了解决跨部门的问题并使粮食安全能贯穿整个政治层面(包括宏观经济,教育,卫生政策和其他),有必要在相关政府各部和机构中进行广泛的协调。这就需要通过总理办公室,国家发展规划部门或其他能够确保全面协调、通盘考虑和采取行动的实体进行各部之间的协调。

53. 认识到全面的国家战略在处理饥饿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粮农组织于2003年3月发出了审议并更新国家农业,乡村发展和粮食安全战略及政策的倡议(倡议)。该倡议支持成员国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宣言及千年发展目标框架内重新评估并修改本国的农业和乡村部门战略及政策。具体而言,该倡议的目标是支持各国以中长期框架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以便使各项目标,政策,资源和成果更有连贯性。这一机制也能将粮食安全目标纳入PRSPs文件以及区域一体化协议所谈的国家和区域工作中,从而最终使资源分配向减轻饥饿倾斜。还要特别考虑贫困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需要和期望(有关该倡议的详情在文件APRC/04/INF/10里)。

V. 结 论

54. 在实施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方面落后的亚洲太平洋国家应与国家和国际早些时候所作的承诺对本国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并查出政策,资源分配和实施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如果他们还没有这样做,就应考虑制定带有时间安排行动计划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解决现存的限制因素,评估所需资源和切实可行的监测机制。从而促进以量化指标为基础的独立进展评估。在制定和实施这些战略时应确保利益相关各方的合作,进行有创新的机构改革并清楚划分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关于这一点,粮农组织愿意根据成员国要求为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直接的政策援助或技术支持。

55. 为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进行扶贫和加强粮食安全,本区域的国家就需要加强各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在贸易自由化方面打交道的能力。特别需要加强对农业协定各项条款以及其他世界贸易组织与农业相关的协定所带来影响的分析能力。为执行这些协定所要制定政策和加强立法的能力也应加强。为达到国际上制定的标准,还应提高技术能力,加强实验室和有关机构以改善国内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并确保农业进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56. 粮农组织通过针对有关国家的援助和分区域研讨会帮助本区域国家进行能力建设。这种技术支持的主要目标是使各国更为熟悉了解乌拉圭回合与有关农业的协定,在农业谈判时的有关问题和主题以及特定的区域和分区域关心的问题。各成员国可要求粮农组织继续提供支持以加强国家能力,分析实施时产生的问题,制定和更新国家立法,并加强区域和分区域在人力资源开发的信息和技术能力方面的合作。

57. 要在全球化时代获得生存不仅要有公平的贸易条件,也要在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方面加强竞争性。归根结底,只有当各国在没有扭曲的市场上以竞争性价格提供他们的产品时才能真正获得好处。因而应加大公共部门和民间的投资力度以提高生产和销售的效率。虽然农业投资的一大部分是由农民自己实现的,但公共部门在为这种投资创造有利环境和确保充分的公共产品方面能发挥不可获缺的作用。各国政府应确保继续对农业部门提供重要支持。为此,对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公共支出政策和资源分配应给予优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应向农业倾斜。向粮食和农业部门流动的资源在下降的趋势应该给予逆转。要通过为重点计划筹措国际资金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1 该可变因子更为准确的用词应该是“国家平均有形粮食消费”,因为数据是来自国家粮食结存清单而非来自消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