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零饥饿计划”和#零饥饿
“零饥饿计划”发起于2003年。正如其名字所示,该计划旨在通过解决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根本原因实现在巴西完全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目标。这些原因最主要的是贫困,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
该计划创建了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现金转移系统,用来帮助约四分之一的巴西人口脱离饥饿和极端贫困。“零饥饿计划”包含短期、中期和长期倡议,其拥有31个相互协调和相互增强的计划来促进实现目标。
粮农组织从一开始就意识到“零饥饿计划”的潜力,持续为其提供支持。“零饥饿计划”于2003年1月30日启动两个星期后,粮农组织宣布将为其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此前,粮农组织的团队与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以及巴西的专家共同审查了“零饥饿计划”的设计和组成部分,并给出了积极的报告。
起初,粮农组织对“零饥饿计划”的支持聚焦在三个技术合作项目上,其目的分别为:调整依靠国际融资的项目,以支持“零饥饿计划”;设计和运行能力建设课程以减轻干旱的影响,并增强巴西东北部地区农村人口的收益情况和生产力;以及为城市和城郊农业、农村家庭农业、住区及土地改革提供技术咨询。
“零饥饿计划”惠及了数以百万计的巴西人,仅通过现金转移,他们的平均收入就增长了约20%,而家庭农民的收入增长了33%。如今,“零饥饿计划”继续在全世界引起共鸣,约100个国家的政府表示有兴趣在本国运用类似方法消除饥饿和贫困。
巴西所积累的经验及其在消除贫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已成为其他国家的参考标准,双边或多边合作的需求因此变得高涨。粮农组织为因参与了该计划而感到自豪,目前正在持续开展各个项目,以便在巴西以外的地方复制这一成就。
事实上,“零饥饿计划”的根本是粮农组织多年来推广的“双轨办法”,即提议采取短期和长期混合措施实现粮食安全。粮食权成为一项普遍人权这一愿景也很关键——联合国于1948年在《世界人权宣言》中首次承认了粮食权,这项权利被载入粮农组织于1996年组织的世界粮食峰会上颁布的《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粮农组织自己制定、并由187个国家于2004年通过的《食物权准则》。
在成功的伙伴关系中,利益相关者们相互学习,并在实现共同目标时进行互补。“零饥饿计划”成为“零饥饿”目标的过程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
2005年10月,巴西和危地马拉提出,“零饥饿计划”可作为一项开创性倡议的模板,帮助整个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脱离饥饿和营养不良。随后,提议得到该地区29个国家的支持,并制定了于2025年在该地区完全消除饥饿的目标。
完全消除饥饿这个目标远比联合国当时正式寻求实现的目标更具雄心。联合国2000年9月通过了八项千年发展目标,其中第一项是在2015年前使全世界饥饿人口减半。
拉丁美洲的这一倡议启发了时任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迪乌夫热情地采纳了这一主张,因为“使饥饿人口减半并不够——还有另外一半人处于饥饿中”。2009年,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呼吁国际社会承诺于2025年前在全世界彻底消除饥饿。
这次会议的总结声明中仅提及将“尽早”消除饥饿。但是,三年后的2012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决定迎接这一挑战,在“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发表讲话,并发布了五项紧要的“零饥饿挑战”内容,呼吁消除各种形式的饥饿和营养不良。他特别提到,巴西是其它国家学习的榜样。
又过了三年,“零饥饿”于2015年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二项,这些目标于同年九月获得一致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2旨在“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1旨在“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简而言之,“零饥饿计划”诞生于巴西并得到粮农组织的强有力支持,这就是它如何在联合国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得到反映、并因此激励全球致力于在接下来15年内消除饥饿和贫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