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干事 屈冬玉

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水产养殖分委会第十三届会议 开幕讲话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博士

20/05/2025

各位阁下,

女士们,先生们,

水产养殖如今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动物蛋白生产部门。

在为世界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营养食物、收入和生计方面,水产养殖作用巨大,潜力无穷,对持续饱受饥饿和贫困之苦的地区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推动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确保尊重环境、支持当地社区,同时增强对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全球挑战的抵御能力。

2024年,渔业委员会通过了《可持续水产养殖业准则》。这是首份通过包容性合作进程达成的水产养殖业全球协议,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指导水产养殖发展。

该准则为各国和合作伙伴提供了基于科学与知识的指导,旨在通过技术与创新推动公平、负责任且环境友好的产量增长,

同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投资和伙伴关系构建框架。

今年,粮农组织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启动了“粮食体系综合计划”,涵盖包含水产养殖在内的10个国家项目,以支持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向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粮农组织的“手拉手”行动计划、“一国一品”倡议,以及“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计划和“同一个健康”等旗舰行动计划为立足科学推动可持续水产养殖提供了重要平台。

女士们,先生们,

粮农组织“蓝色转型”倡议基于推进可持续发展、韧性建设和社会公平的指导原则,提出了一项愿景:扩大水产食品体系,增强其对消除饥饿和贫困的贡献,确保实现“四个更好”: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

二十国集团、七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论坛高度评价粮农组织“蓝色转型”倡议和《可持续水产养殖准则》,赞赏其为可持续水产养殖集约化和大规模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恰逢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华诞,我们将发起特别活动,表彰有助于渔业和水产养殖业负责任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践和创新。

在“蓝色经济”框架下发展可持续水产养殖,需平衡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包含数项战略重点。

一、采用环境友好型实践,例如:

  • 发展综合多营养层次养殖,将一种生物排放的废物转化为另一种生物的营养来源,实现鱼类、贝类和海藻综合养殖;
  • 引入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闭环系统循环用水,减少污染,防止疫病传播;
  • 开发可持续饲料替代品,用植物蛋白、藻类或昆虫饲料替代鱼粉,减轻对野生鱼类资源的压力。

二、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例如:

  • 通过科学选址避开敏感栖息地(红树林、珊瑚礁),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规划工具确定低影响区域;
  • 实施病虫害管理,落实生物安全措施(疫苗接种、选择性育种),尽量减少化学品的使用(抗生素、杀虫剂);
  • 将水产养殖与生境恢复相结合(利用牡蛎礁进行水体过滤和重新种植红树林等),实现生态修复。

三、促进社会经济效益,例如:

  • 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水产养殖,推动当地渔民和小规模农户积极参与共同管理,确保收入的公平分配;
  • 启用生态标签认证流程,推动采用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或海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标准,改善市场准入;
  • 促进妇女和青年融入行业,为代表性不足的群体提供培训和资金,以促进公平增长。

 四、利用技术与创新,例如:

  • 发展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监测系统,使用传感器和无人机跟踪水质、鱼类健康和喂养效率;
  • 利用太阳能、风能或潮汐能等替代能源建设发电场,以减少碳足迹;
  • 推广遗传改良技术,选育抗病且生长迅速的品种。

五、加强治理与政策,执行法规,落实基于科学的养殖密度、废水控制和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政策。

六、制定气候韧性战略,例如:

  • 适应气温上升,转向耐高温物种(罗非鱼和海藻等);
  • 减少碳排放,优化饲料效率,使用电动船,并采用低影响的养殖技术。

七、开展案例研究,推广成功模式,例如:

  • 挪威通过将循环水养殖系统与严格的监管措施相结合,实现鲑鱼的可持续养殖;
  • 孟加拉国将虾类养殖与红树林保护相结合,开发虾林综合水产养殖模式;
  • 中国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成功实现鱼类种群恢复和水产养殖同步推进。

各位同事,

以“蓝色经济”为范式推进可持续水产养殖需要多管齐下,科学技术、政策执行、社区参与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缺一不可。

可持续水产养殖可以在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危害的同时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又不以损害海洋或湖泊的健康为代价。

让我们继续高举科学旗帜,推进可持续水产养殖,倡导水产食品消费,造福人类和地球。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