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干事 屈冬玉

屈冬玉总干事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的讲话 营造和平发展环境,维护共同经济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博士

28/03/2025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三月的博鳌,海阔风清,椰林葱郁。很高兴应邀代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在美丽的海南,共迎变局、共商机遇,共谋发展、共赢未来。今年论坛主题“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紧贴时情、紧扣时机,契合当前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粮食体系发展具有广泛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根基,更是全世界最贫困、最年轻群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和资源支撑。全球范围内,农业粮食体系就业规模约12.3亿人,占全球劳动力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为38.3亿人口提供宝贵的直接生计支撑。

在非洲大陆,近半数劳动力依靠农业粮食体系为生。在萨赫勒等地区,25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65%,如不能保障适当的经济机遇,失业无助、动荡冲突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剧扩散。

2023年,全球仍有约7.33亿人食不果腹。全球每11个人中就有1人忍饥挨饿,非洲形势尤为严峻,这一比例更是高达五分之一。亚洲区域饥饿人口总数逼近3.85亿,南亚地区问题最为突出。这些数字令人倍感痛心!此时此刻,仍有亿万民众深陷饥饿与粮食不安全困境之中。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冲击影响突如其来,农业粮食体系生产和供应链频频亮起红灯,不堪重负。长期不利因素包括人口增长、不平等、极端气候和环境退化及其引发的严重冲击,包括干旱、洪涝灾害,以及粮食价格飙升、疫病大流行和武装冲突。战乱冲突频发,依然是引发全球饥饿问题的最大推手。

《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有59个国家和地区陷于粮食危机,超过2.81亿人口面临严峻的突发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而冲突和气候变化则是造成危机的主要驱动因素,形势连续第五年呈现加剧恶化态势。

和平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其中的道理不辩自明。

粮农组织积极响应联合国秘书长号召,一贯主张通过对话磋商和外交途径妥善解决武装冲突。粮农组织谨再次重申,和平安宁,粮安天下,食物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今年恰逢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华诞。我们应铭记创始成员国写入粮农组织《章程》的历史初心:“粮食及农业组织诞生于对和平的渴望,也诞生于对免于匮乏的渴求。两者相互依存。摆脱匮乏、取得进步,是实现持久和平的关键。”

中国古语有云:仓廪实,天下安。当今世界,危机层出不穷,大力发展农业,能够为持久和平与安全夯实根基。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供应,满足每一个人的粮食需求。

粮农组织坚持与所有成员国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在粮农组织《2022-2031年战略框架》指引下,推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朝着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

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既需要统筹规划、综合施策、整体推进,又需要加强点面结合、条块联动,主要行动包括:

1加大农业应急援助力度;           

2出台扶持政策; 

3推动对农业粮食体系和农村社区投资;       

4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5提升市场透明度,健全公平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

6节粮减损;   

7赋能妇女、青年、土著人民和小农群体;

8提供基本社会保护措施。

前路昭然,行则将至。我们必须向“少投入、多产出、降影响”要出路、要效益。想方设法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粮食供应链增值增效,保障粮食供应稳定,获取渠道畅通、粮价运行平稳,人人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除上述三个粮食安全维度,我们还要将目光投向食物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食物,主食;第二层是营养食物;第三层是健康食物;第四层是功能性食物。

这四个层次与三个维度相结合,构成12项组合标准,形成一套综合衡量体系,真实反映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最贫困、最弱势群体的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满足当下紧迫需求与长期农业发展需求。

女士们、先生们,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大计。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仍在加剧,亟需加强区域及全球伙伴关系,深化各层级、各领域合作。

单枪匹马没有出路,团结协作方能共赢。立即行动、携手合作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让我们秉持和衷共济的精神,以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加大合作力度,加快行动步伐,为今世后代建设和平安宁、没有饥饿与营养不良的美好世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