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小妙招帮你减少粮食浪费、成为粮食英雄


节约粮食,人人有责

世界范围内每天损失或浪费的可食用粮食数不胜数。全球来看,仅是收获到零售环节的粮食损失比例就就达约14%。零售和消费环节的浪费问题也很严重。©埃尔罗伊/shutterstock.com

29/09/2020

许多人对浪费粮食已经习以为常:在市场过量采购食物,任由家中的果蔬变质,或是超量取餐。

这些习惯加剧了自然资源压力,破坏了环境。当我们浪费粮食时,也浪费了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努力、投资和宝贵资源(如水、种子、饲料等),更不用说还有运输和加工方面的投入。简言之,浪费粮食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气候变化。

这是个大问题。事实上,世界范围内每天损失或浪费的可食用粮食数不胜数。全球来看,仅是收获到零售环节的粮食损失比例就达约14%。零售和消费环节的浪费问题也很严重。

收获至零售环节(不包括零售环节)损失的部分称为粮食损失。零售或消费层面浪费的部分称为粮食浪费。我们做此区分是为了直击问题根源,包括农民、生产者、消费者和店主在内的每个人都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世界上每天仍有千百万人遭受饥饿,因而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至关重要。我们减少浪费,因为深知粮食对这千百万饥饿人口并非唾手可得。

让我们改变习惯、在生活中对浪费粮食说不!

以下这些简单的行动将帮助你重新理解粮食,明白粮食的意义:

1.     养成更健康且可持续的饮食习惯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准备营养的餐食并非易事。然而,健康餐未必费时费力。网上就有许多健康的快手菜谱,你可以和家人朋友一同分享。

2.     按需采购

制定烹饪计划。列出采购清单然后严格执行,避免冲动购物。这样不仅能减少粮食浪费,还能省钱! 

3.     挑选长相不佳的果蔬

别用外观评判食物!外形奇怪或表面擦伤的果蔬往往因人为审美标准而被丢弃。别担心!他们的味道还是一样。熟透的水果可用于制作奶昔、果汁和甜点。 

4.     合理储存食物

在橱子或冰箱里,将更早购入的产品靠外摆放,新购入的往里摆放。用密闭的器皿储存切开的食物,并放入冰箱保鲜。确保包装的密闭性,以防昆虫进入。 

5.     读懂食物标签

“最佳赏味期”和“保质期”有很大区别。超出“最佳赏味期”的食物有时仍可食用,而超出“保质期”则不再适宜食用。查看食物标签上是否写有反式脂肪和防腐剂等不健康成分,避开添加糖或盐的食物。 

6.     从少量开始

在家取用更小份的饭菜,或是在餐厅分享大盘菜肴。

7.     珍惜剩余食物

如果烹制的食物没有吃完,冷冻起来稍后再吃或是用作另一顿饭菜的配料。

购买长相不佳的果蔬,或者将剩余食物用于下一次烹饪。这两个好习惯能避免粮食损失和浪费。左/上:©斯密亚兰/shutterstock.com右/下:新非洲/shutterstock.com

8.     食物残渣再利用

食物残渣不必丢弃,可以用于堆肥。这会让养分重回土壤并减少碳足迹。 

9.     尊重粮食

粮食将所有人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其生产过程,我们将重新理解粮食。阅读有关粮食生产的内容并好好了解农民吧。 

10.     支持本地粮食生产者

购买本地产品,就是对本社区家庭农民和小企业的支持。同时,因为运输距离缩短,你也促进减少了污染。 

11.     保障鱼群生存

选用现存数量更多的品种,如鲭鱼或鲱鱼;而不是被过度捕捞的品种,如鳕鱼和金枪鱼。购买以可持续方式捕捞或养殖的鱼,如带有生态标签或证书的鱼。

12.     减少用水

没有水就无法生产粮食!我们强调农民种粮时要减少用水,但减少粮食浪费也相当于节省了生产时消耗的水资源。还有其他节水方法:修好漏水,刷牙时关上水龙头! 

13.     保持土壤和水的洁净

有些生活垃圾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不应丢入常规垃圾箱。例如电池、颜料、手机、药品、化学制品、轮胎、墨盒等物会渗入土壤和水源,污染种粮所需的自然资源。 

14.     食用更多豆类和蔬菜

尝试每周吃一顿以豆类或“古老”谷物(如藜麦)为主的饭菜。

15.     分享即是关怀

将食物捐出去,从而避免浪费。比如,利用手机应用软件加强邻里之间以及和当地企业的联系,将多余的食物用于分享,而不是白白丢弃。

9月29日是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小小的习惯改变能带来大影响。©珀基·艾多/shutterstock.com

2020年9月29日,我们将迎来首个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2019冠状病毒病(仍在全球肆虐,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改变并重新平衡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减少浪费、改善饮食、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构建零饥饿世界的关键。

每日习惯的微小改变能带来巨大的全球性影响。为了人类也为了地球,行动起来,对粮食损失和浪费说不。


了解更多

2. Zero hunger, 12.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13. Climate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