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De Man, 1879) [Palaemonidae]
甲壳类动物
FAO Names:
EnGiant river prawn
FrBouquet géant
EsLangostino de río
FAO. 2009.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New, M. B.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雄体可达到320毫米总长;雌体为250毫米。体通常发绿到褐灰色,较大样本有时更蓝、更黑。 触角经常发蓝;螯足蓝或橙色。头胸部有14个体节,被大型背板(甲壳)覆盖;甲壳平滑坚硬。额剑长, 一般超过第二触角鳞片,细并稍呈S形;末尾稍向上弯曲;11-14 个背牙和8-10个腹牙。头包括眼、小触角、触角、下颚、第一小颚和小颚。除第一幼体期外,眼有柄。胸包括3对颚足,作为口器,以及5对胸部附器(正足)。前两对胸部附器有螯;每对螯足规格相等。第二螯足具多刺;有力;细;很长;移动足覆盖密集短软毛。腹有6节,每节具一对腹足(游水足)。第六腹节游水足坚硬,有中节作为尾扇。有11个明显的幼体期。
图片库
 

大型雄虾 (照片: Deborah Ismael)

大型野生捕捞雄虾 (照片: Methil Narayanan Kutty)

抱卵雌体 (照片: Takuji Fujimura)

BC, OC 和 SM虾 (照片: Assaf Barki)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尽管封闭养殖时间久远,但该种类的现代养殖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马来西亚工作的粮农组织专家凌绍文发现淡水罗氏沼虾幼体成活要求盐水条件。这一发现引导了在实验基础上的幼体养殖。到1972年,藤村(Takuji Fujimura)带领的夏威夷小组开发了为虾后期幼体(PL)商业规模孵化生产的集中养殖技术。这一发展在夏威夷和其他地方产生了第一批商业养殖场。泰国和台湾成为现代罗氏沼虾养殖的先驱者。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首先从夏威夷和泰国引进亲体到世界上的非土生地区。1978年在泰国开始了第一个粮农组织扩大该种类养殖的主要项目。此后,罗氏沼虾养殖在每个大陆发展起来,特别是在亚洲和美洲。到2002年,全球产量增加到超过20万吨/年(包括越南的产量)。此外,其他淡水虾,特别是日本沼虾也有相当大的产量,但没有出现在正式的统计中。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注:越南也是罗氏沼虾的主要生产者;由于越南在向粮农组织报告时将其产量列在了“其他处未含的淡水虾、对虾”类别,在地图中没有显示。
生境和生物学
该种类生活于受到临近盐水区域影响的热带淡水环境。常见于极端混浊的环境。产卵雌虾向下洄游进入河口,在盐水中产下自泳幼体。在变形为后期幼体(PL)前,浮游幼体经过几个幼体阶段。变形后,PL 呈现出更多底层生活的方式,开始向淡水溯流洄游。幼体游泳先动尾部,最主要靠腹侧。从PL到虾向前游动,最主要靠背部。从变形到虾的阶段也可行走,不仅是在水下底层,也可在潮湿区,包括河边石头和直立表面(小瀑布、堰等)并穿越陆地。幼体多以浮游动物(主要是微型甲壳类)、很小的蠕虫以及幼体阶段的其他甲壳类为食。后期幼体和成虾为杂食性,吃藻类、水草、软体动物、水昆虫、蠕虫和其他甲壳类。雄虾和雌虾生长率不同,雄虾显示相异的个体增长(HIG);这些是养成管理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存在3种明显的雄体态模类型(以及大量中间类型):小型雄体(SM)、橙爪雄体(OC)以及蓝爪雄体(BC)。一般雄体发育路径是SM → OC → BC。BC雄体具有极长的第二胸部附器;OC雄体的为金黄色;SM具有细小,几乎透明的爪。雄体类型和行为影响其他虾的生长。从快速生长的OC转变到缓慢生长的BC态模类型遵循“跳跃”生长模式。只有在OC大于附近的最大BC后才变形到BC。这一新BC雄体的出现延迟了下一个OC向BC 态模类型的转变,导致在变形后获得更大规格。无论其规格,BC雄体支配着OC雄体,压制着SM的生长。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苗种供应

在孵化场需要时,通常从成鱼池得到雌性亲本,但有时从捕捞渔业中获得。一般“有卵”雌体只使用一次。热带商业养殖场一般不保留在封闭情况下的亲本用于繁殖目的,但在温带室内过冬保留,以便在短期的养成季节尽快向池塘投放PL。在亲体保养系统中典型的雄雌比例为每20个雌体的1-2个 BC雄体或2-3个 OC雄体,总放养密度为每40升1尾虾。在交尾的几小时内,外表出现受精迹象,卵被移到腹下孵化囊中。在持续约3周胚胎发育期间卵粘附在雌体上。孵出时,产生自游幼体。根据抱卵雌体的规格,抱卵量在5 000 和10万个卵之间。在孵出前 2-3 天,卵为橙色,孵出时成为灰黑色。

在罗氏沼虾土著的区域,特别是印度次大陆,一些苗种(PL;幼体)来自捕捞渔业,但目前多数来自孵化场培育。第一期幼体只有不足 2毫米长,通过11个幼体期生长到近8毫米变形为 PL。个体变形可在16天的短时间内完成,但通常更长,取决于环境条件。在商业孵化场,最佳温度(28-31 °C)下多数幼体在32-35天变形。 一般养殖幼体的盐度为12‰ 的盐水,孵化场用流水(部分养殖的水被定期替换)或循环水(包括使用不同系统的物理和生物过滤,以尽量减少使用水)。有内陆和沿海两种孵化类型。通过淡水和从沿海盐场运来海水混合成为盐水或人工海水方式供内陆孵化场使用。一些流水孵化场使用“绿色水系统”,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主要是绿藻),据信可改善水质并提高幼体成活率;其他的作用为“清洁水”的机理。投饲系统非常广泛,但典型的是包括起初每天几次投喂卤虫,到第10幼体期减少为每天一次。在3期引入预配料(通常为蛋羹状含贻贝或鱼肉、鱿鱼或其他成分),到变形前增加投饲频繁。一些孵化场与育苗和养成设施结合。
 
育苗

尽管一些养殖者在养成池中投放初期PL,但许多人购买更大的幼体或在进入养成池前在其自己的育苗池中养殖PL。在养成季节有限的温带区域,使用室内环境控制育苗,在温度足够高时尽快投放到室外之前提高规格。取决于是否使用附着基,室内育苗投放密度为1 000-2 000尾PL/立方米。室外育苗可投放刚变形的PL或室内培育的幼体。典型的投放率为每平方米1 000尾PL,每平方米200尾小型幼体(0.02克),或每平方米75尾0.3-0.4克的幼体,但如果使用附着基则增加投放密度。


养成技术 

在不同围拦的淡水中养殖,包括水箱、灌溉渠、网箱、网拦、水库和自然水体;最普遍的形式是土池。一般养殖方式包括以前使用的“连续”(池塘运行不确定,定期轮捕轮放)和“一批”系统(一次投放,一次捕捞)的不同结合;这些是“组合系统”。多数系统为单养,但淡水虾也与鱼类以及有时其他的甲壳类混养,特别是在中国(与鲤科鱼类)。淡水虾养殖也与农作物生产结合(特别是在越南)。

热带单养的池塘投放密度变化很大。在粗养系统中(典型的年产量小于500公斤/公顷),PL或初期幼体按1-4尾/平方米投放;半精养系统(年单产500-5 000公斤/公顷)按 4-20尾PL或初期幼体/平方米投放。很少(但有)小型精养系统,按大于20尾/平方米投放获得大于5 000公斤/公顷的年产量。在有限养殖时间的温带区域,按约5-10尾PL/平方米或4尾幼体/平方米投放;如使用附着基投放水平可提高。

为罗氏沼虾投喂商业或“养殖场生产”的饲料,后者为单一或混合成分,经常用碎肉机挤压生产并加湿投喂或(通常)晒干后投喂。一般饲料油脂含量5%,蛋白含量30-35% ,干饲料FCR为2:1或3:1。平均增长率取决于许多因素,特别是管理雄体HIG的方式。 SM的生长率受到BC雄体存在的妨碍。不存在BC雄体,SM变形为OC 并最后成为BC雄体。因此养成池的管理方式(例如捕出大部分为雄体的大罗氏沼虾的频度)影响着总生产力。
 
养成技术

捕捞有全部捕捞(“一批养殖”方式)或部分捕捞(“继续”或“组合”方式)。通过排水沟排水或水泵抽水来实现全部捕捞,同时使用大拉网定期捕大留下。使用拉伸网结的1.8厘米网目规格的网捕捞小型虾,3.8-5.0厘米网目的捕捞大型虾。捕捞时间和频度完全取决于市场需要的量和特性(虾的规格)。

处理和加工 

小心处理是从捕捞起保证产品良好质量的关键。如果没有正确的处理和加工,淡水虾趋向于变成“糊状”。首先,关键是在捕捞中防止虾被压碎。其次,如不是活体销售,应在混有冰的0 °C水中立即杀死(在池埂上),并用洁净的自来水冲洗。活体销售的虾可在加氧的20-22 °C的水中运输。冰鲜销售的虾不能在冰上放置超过3天。冷冻销售的虾必须在-10 °C快速冷冻(不是简单地放在“家”用冰箱里),并在-20 °C或更低温度储存。
 
生产成本 

难以提供生产成本数据,不仅是因为信息通常是产权,还因为其随地点而变化。例如,一个对孵化场运行成本的回顾(所有数据按1997的美元价),得出平均10.6美元/1 000尾PL,但幅度为1.1到17.0美元/1 000尾 PL。孵化场投资成本的幅度为12.4-19.0美元/1 000尾 PL的生产能力。例如在拉丁美洲生产400万2克幼体的育苗投资成本,报价为50 000美元。在泰国,育苗经营成本为6美元/1 000尾的2克幼体和50美元/1 000尾的10克幼体。一般饲料成本至少 占40%的育苗总成本。养成设使的投资成本为印度的400美元/公顷(年单产600公斤/公顷)和美国的近64 000美元/公顷(年单产2270 公斤/公顷)。同样,养成经营成本从每年低于2美元/公斤到超过15美元/公斤。平均成本分为饲料30%、苗种 20%、劳力15%和其他开支35%。
病害和控制措施
由于引水处理不好、不佳的养殖、过密、卫生不良、不存在或不充分的检疫程序,一般发生影响罗氏沼虾的病害。下表记录了较重要的病害,控制这些问题的措施为改进管理(IH)。在一些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进行治疗,表中包括的内容不意味着推荐。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MMV (沼虾肌肉病毒) 细小病毒 病毒 感染的组织发暗成为坏疽;影响幼体 IH
WSBV (白点病症杆状病毒) 杆状病毒 病毒 白点;影响幼体 IH
未命名的病毒病 罗达病毒 病毒 白尾;影响幼体 IH
黑点病;褐点;外壳病 弧菌; 假单胞菌; 气单胞菌 细菌 成黑色;影响所有生活阶段,但多见于幼体和成体 IH; 恶喹酸; 呋喃那斯
细菌性坏疽 假单胞菌; 亮发菌 细菌 与黑点病相似,但只影响幼体,特别是IV和V期 IH; 呋喃那斯; 红霉素; 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
发光幼体病 哈维氏弧菌 细菌 垂死和死亡的幼体发光 IH;氯霉素;呋喃唑酮
白色后期幼体病 立克次氏体 白色幼体,特别是IV和 V期 IH;土霉素;呋喃唑酮;放养前用石灰
未命名的真菌感染 根生链壶菌 真菌 通过幼体外壳可见神经网 IH;氟乐灵;硫柳汞
未命名的真菌感染(常与IMN相联-见下文) 镰刀霉 真菌 二次感染;影响成虾 IH
未命名的酵母感染 德巴利酵母; 梅奇酵母 真菌 幼体肌肉组织发黄、灰或蓝 IH
原生动物感染 聚缩虫;累枝虫; 钟形虫; 盖虫; 鞘居虫; 壳吸管虫; 足吸管虫等 原生动物 外寄生虫抑制游动、摄食和蜕皮;影响所有生活阶段 IH;福尔马林;硫柳汞;铜基除藻药
IMN (先天肌肉坏疽) 环境病 不知道 尾部条纹组织和附肢发白;进一步发展,坏疽范围可变红;影响所有阶段 IH
MCD (中间转圈病) 未确定病原 不知道 无生气;转圈游动;降低摄食和生长;体蓝灰色;影响幼体,特别是 VI和VII期 IH;孵化场消毒
EED (蜕皮病), 有时为MDS (蜕皮死亡综合症) 未确定病原 不知道但可能多种原因,包括营养缺乏 局部畸形;不能完成蜕皮;影响后期幼体阶段;也见于后期幼体、幼体和成体 IH;丰富饲料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并正在扩大。有长时间多数为野生捕捞罗氏沼虾(去皮)的全球出口,但现在养殖淡水虾(带皮,一般去头)在欧洲市场是常见的。在较小范围,该产品也出现在美国(主要由亚洲人或亚洲餐馆消费)和日本。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和泰国出口相当比例野生和养殖的沼虾。存在增加潜力,但小型养殖者可能需要合作联合销售来开发市场机会。淡水虾与海水虾有明显不同,有其自身的有利烹调特点。
状况和趋势
亚洲养殖产量快速增加。最大的生产者中国增长率已经放缓,部分原因是养殖本土种类(日本沼虾 )以及部分是由于海虾目前在淡水中养殖(有时被错误地认为是淡水虾)。2002年中国的产量实际下降,但由于全球市场的扩大,预计以后会再次增加。在1999和2002年期间,印度和泰国的产量年增长超过50%;预计这一趋势将继续。捕捞渔业传统出口者的孟加拉国也有增加潜力。印度尼西亚2002年首次报告了产量。越南是养殖沼虾的重要生产者和出口者,尽管其产量在统计类别中列在了“其他处未含的虾、对虾”。从统计上看,巴西也成为了一个主要生产者(从2000年大于4000吨/年),但据信是错的。
1993年-2002年的10年罗氏沼虾养殖总产量从17000吨增加到195000吨,年APR为31%。自1996年起,中国的产量占大的比例(2002年为58%);但即使不包括中国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也明显地从1993年的17000吨增加到2002年的近82000吨,年APR为19%。此外,从1999到2002年,中国以外的增长(41%/年)远快于中国的增长(13%)。
由于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量,难以预计全球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但即使是出现非常适度的10%的年增长,罗氏沼虾全球养殖产量将在2010年引人注目地超过40万吨。预计其他种类沼虾的养殖也将扩大,主要是日本沼虾(已在中国有实质产量)、马氏沼虾(M. malcolmsonii )和美洲沼虾(M. amazonicum)。
主要问题
与海虾相比,淡水虾孵化期更长以及养成生产力更低,这在过去抑制了淡水虾养殖的发展。其持续性(见下文的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以及目前开发淡水虾明确而扩大的市场小环境平衡了这些限制。 此外,目前没有糟糕质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压碎”的技术被很好地了解了。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由于淡水虾不能够在与普遍采用的海虾养殖密度一样高的情况下养殖,养殖沼虾不大可能具有有害影响。一般生产力较低,管理的劳力密集性程度低,滥用或浪费资源的可能性最小以及(不同于海虾内陆养殖)沼虾的养成不使农田盐碱化。养殖罗氏沼虾对环境的特别消极影响还没有出现。遵守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将保证维持可持续和负责任的养殖。养殖沼虾特别适合家庭长期的小型生意,可以由不熟练的渔民和农民操作,产生的产品可被所有社会阶层消费,适合与农作物生产结合。
参考文献
书目
FAO, 1995. 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FAO, Rome, Italy. 41p. 
FAO, 1997.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FAO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No. 5. FAO, Rome, Italy. 40p. 
Griessinger, J-M., Lacroix, D. & Gondouin, P. 1991. L'élevage de la crevette tropicale d'eau douce. IFREMER, Plouzané, France. 372 pp.
Jayachandran, K.V.2001. Palaemonid prawns: biodiversity, taxonomy, bi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Publishers, Enfield (NH), USA. 624 pp.
New, M.B., 2002. Farming freshwater prawns: a manual for the culture of the giant riv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No. 428. FAO, Rome, Italy. 212p. 
New, M.B. & Valenti, W.C. (editors), 2000. Freshwater Prawn Culture: the farming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England. 443p.
New, M.B. & Valenti, W.C. (editors), 2009. Freshwater Prawn Culture: the farming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England. 512p.
Valenti, W.C. 1998. Carcincultura de água doce: tecnologia para a produção de camarões. FAPESP, São Paulo and IBAMA, Brasília, Brasil. 383 pp.
Wickins, J.F. & Lee, D.O'C. 2002. Crustacean farming: ranching and culture, 2nd Ed. 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England. 446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