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Penaeus vannamei (Boone, 1931) [Penaeidae]
甲壳类动物
FAO Names:
EnWhiteleg shrimp
FrCrevette pattes blanches
EsCamarón patiblanco
FAO. 2009. Penaeus indicus.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Radhakrishnan, E.V.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额角长度适中,有7-10背齿,2-4腹齿。成熟雄虾性交接器对称并半开放。精囊复杂,由包在鞘膜中的精团构成。成熟雌虾有开放式体外纳精器。无节幼体6期,蚤状幼体3期,糠虾幼体3期。颜色一般为白色半透明,但是根据底土、饲料和水的混浊程度会发生变化。体长最大可达23厘米,头胸甲(CL)最长为9厘米。雌性通常比雄性生长更快,个体更大。
图片库
 

雌性亲虾(摄影:Briggs, M.)

拉丁美洲的催熟池(摄影:Briggs, M.)

粗养池塘(摄影:Briggs, M.)

收获(摄影:Briggs, M.)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该品种的首次产卵是1973年在佛罗里达进行的,使用来自巴拿马野生捕获已交配雌虾所产出的无节幼体。1976年在巴拿马的池塘养殖取得了出良好结果并发现单侧切除术(和充分的营养)可促进成熟,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商业化养殖开始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兴起。随后在集约化繁殖和养殖技术方面的发展导致夏威夷、美国本土及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养殖此虾。此后,这一品种的商业化养殖在拉丁美洲显示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在温暖、湿润、厄尔尼诺年份期间每3-4年有一高峰),但在寒冷的拉尼娜年份伴随疾病的爆发会出现短期减产。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是来自美洲的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产量一直在增长 – 从早期的1983年193 000吨的最高产量减产至2000年的143 000吨,而到2004年产量增至270 000余吨。亚洲的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产量显著增加。尽管粮农组织未收到有关产量的报告,但是由于各种有利因素,到2004年产量接近1 116 000吨,已经超过了中国、中国台湾省和泰国的斑节对虾(P. monodon)产量。然而,由于害怕输入外来疾病,许多亚洲国家一直不愿推动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的养殖,因此将其养殖仅限于官方试验并且只有柬埔寨、印度、马来西亚、缅甸和菲律宾在进行这种试验。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均允许对此虾进行商业化养殖,但有一些官方限制,仅SPF/SPR亲虾可以输入。同样,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拥有严格的检疫法或禁令来防止外来病原体伴随新种群输入。
主要生产国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主要生产国显示在地图中,全部名单包括: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厄瓜多尔、墨西哥、委内瑞拉、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伯利兹、越南、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太平洋岛屿、秘鲁、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巴拿马、萨尔瓦多、美国、印度、菲律宾、柬埔寨、苏里南、圣基茨、牙买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巴哈马。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南美白对虾是太平洋东岸当地品种,范围是从北方的墨西哥索诺拉,经中美洲和南美洲,最南到秘鲁通贝斯,即全年水温通常保持在>20 °C的地区。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在热带海洋生境。成虾在大洋生活和产卵,而后期幼体迁徙到在沿海河口、泻湖或红树林地区度过仔虾、幼虾和亚成虾阶段。在6-7月龄时,雄虾从体重20克、雌虾从体重28克后开始成熟。体重30-45克的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可产10–25万粒直径大约0.22毫米的卵。产卵和受精之后大约16小时开始孵化。一期幼体被称为无节幼体,间歇游动并且趋光。无节幼体不进食,但是依靠本身的卵黄储备生存。在下一个幼体期(分别为无节幼体,蚤状幼体和后期幼体)的相当长时间里以浮游生物为食,进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并被潮汐水流带到岸边。在蜕皮变为后期幼体(PL)大约5天之后,后期幼体改变其进食浮游生物的习性,移至近海岸并摄食底层碎屑、小虫、双壳类和甲壳类。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苗种供应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野生捕获的苗种一直被用于拉丁美洲粗放池塘的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后来的驯化和遗传选育计划使孵化场养殖的优质无病和/或抗CL苗种有了更为稳定的供货。其中一部分在1989年被运往夏威夷,形成了SPF(无特定病原体)和SPR(抗特定病原体)品系的生产,使美国和亚洲的这一行业得到发展。

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亲虾有三个来源:
  • 在它们自然出现的地方,亲虾是从海里捕获(通常为一年龄的虾,重量>40克)并已产过卵。
  • 从池塘收获的养殖虾(4-5个月之后,重量在15-25克)再养2-3个月,然后在>7个月,重量在30-35克时转移到催熟设施。
  • 从美国购买池中培育的SPF/SPR亲虾(在7-8个月,重量30-40克)。
亲虾被放养在暗室中有洁净和过滤的海水供应的催熟池中。饲料由新鲜的混合饲料和配方亲虾饲料组成。每一雌虾切除一眼柄,以便反复成熟和产卵。8-10个月的雌虾繁殖效率高,而雄虾在>10个月时达到成熟高峰。根据亲虾的来源,可以实现5-15%/每夜的产卵率。雌虾可在共同的或单独(以避免疾病传播)的池中产卵。在次日下午,可用光线吸引健康的无节幼体,进行收集,用海水冲洗。然后利用碘和/或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再次冲洗,计算数量并转移到暂养池或直接转移到幼体培育池。
 
孵化场 

孵化系统范围很广,从小型专用、简单并常常在内陆、后院建造的孵化设施到配有催熟装置的大型、复杂和环境可控的设施。无节幼体被放养入混凝土、玻璃纤维或其他用塑料贴面的材料所制、容积为4-100立方米的平底或最好是v形或U形罐。幼体在一个单独的培育罐中养至PL10–12,或在PL4–5时收获并转移到平底水槽/池子,培育至PL10–30。到PL10–12的成活率平均应当达到>60%。定期交换水(每天10-100%)以维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投饵通常有活食(微藻类和卤虫),辅以微胶囊、液体或干配合饲料。从孵化开始,需要大约21天可达到PL12的收获水平。采用定期干燥和消毒组合方法、进水沉降、过滤和/或氯化处理、无节幼体消毒、水交换和使用抗生素或(最好)益生素时需要谨慎,以减少幼体培育设施的细菌/病原体污染。
 
育苗 

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 )的养殖大多不使用育苗设施,但是利用塑料袋或充氧的运输罐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将PL10-12转移到池塘并直接投放。在某些情况下也使用育苗系统,这种系统包括分开的混凝土育苗池或土池,或者甚至是生产池塘中的网栏或网箱。这种育苗系统可以使用1-5周。在生长季节有限的寒冷地区需要育苗设施,在放养之前,PL在那里的加温池子/池塘中被养至较大的个体(0.2–0.5克)。在美国,超集约化、温度可控、温室式的混凝土或衬砌水槽的使用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养成技术 

养成技术可以进一步分为四个主要类别:粗放、半集约化、集约化和超集约化,它们分别代表低、中、高和特高放养密度。

粗放

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的粗放养殖在拉丁美洲国家很普遍,这种技术用于很少有或没有泵水或曝气装置的潮间带。池塘形状不规则,通常是5-10公顷,水深0.7–1.2m。最初,野生苗种通过闸门在涨潮时进入池塘,或从采集者那里购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按照4-10/ m²放养育苗场培育的PL。虾的喂养主要使用通过施肥得到增强的天然食物。每天喂一次低蛋白配合饲料。尽管放养密度低, 4-5个月可以收获11-12克的小虾。这些粗放系统的收获量是每年150–500公斤/公顷/造。

半集约化

半集约化池塘(1-5公顷)按照10–30 PL/m²放养孵化场生产的虾苗,这种养殖系统在拉丁美洲很普遍。通过泵水进行定期水交换,池塘深度为1.0–1.2 m,很少采用曝气。通过向池塘施肥,虾的喂养主要使用通过向池塘施肥得到增强的天然食物,辅以每日投放2-3次配合饲料。半集约化池塘的产量范围是500–2000公斤/公顷/造,每年2造。

集约化

I集约化养殖场一般位于非潮间带地区,那里的池塘可以将水彻底排掉、晾干并在每次放养之前进行准备,这种养殖场越来越多地被安置在离海较远的廉价、低盐碱地区。这种养殖系统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哪些试图提高产量的养殖场中很普遍。池塘通常为土质,但也使用衬砌来减少侵蚀和提高水质。池塘一般很小(0.1–1.0 公顷),为方形或圆形。水深通常>1.5m。放养密度为60–300 PL/m²。对于收获的虾(1 HP/400–600 公斤)需要采用强曝气来进行水循环和增氧。采用人工饲料,每日投饲4-5次。饲料转化率(FCR)为1.4–1.8:1。

自病毒综合病症爆发以来,使用驯养的无病(SPF)和抗病(SPR)种群并采用生物安全措施和减少水交换系统的做法已经变得很常见了。但是,饲料、水交换/水质、曝气和水华需要得到认真地监测和管理。这种系统的产量为7 000–20 000公斤/公顷/造,可以实现每年2-3造,产量达到               30000-35000        公斤/公顷/造

在“细菌絮凝”系统中,池塘(0.07–1.6公顷)被作为高曝气、再循环、异养菌系统进行管理。每天投喂2-5次低蛋白饲料,以便将C:N比例增加到>10:1并通过细菌而不是藻类途径来转移增加的养分。放养密度为80–160 PL/ m²,池塘变为异养,细菌絮凝体形成并被虾吃掉,从而减少对高蛋白饲料的依赖,提高成本效益。这种系统的产量在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已经达到8000-50000公斤/公顷/造。

超集约化

近年来,放养无特定病原PL、利用温室内不用进行水交换(仅对蒸发进行补充)或排水的超集约化水槽系统养殖南美白对虾已经成为美国开展研究的焦点。这种方式具有生物安全、环境友好,生态足迹小的特点,可以生产成本效益高和优质的虾。在282 m²水槽内按300–450 /m² 放养0.5–2克幼体并养成3-5个月已使产量达到28 000–68 000公斤/公顷/造,生长率为1.5克/周,成活率55–91%,平均重量16-26克,饲料转换率1.5–2.6:1。


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在利用池塘天然生产力方面非常有效,甚至是在集约化养殖的条件下。此外,由于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对蛋白要求较低,特别是在使用细菌絮凝系统时,因此其饲料费用通常比肉食性的斑节对虾(P. monodon)要低(分别为18–35%和36–42%)。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的饲料价格范围从拉丁美洲和泰国的0.6美元/公斤到亚洲其他地方的0.7–1.1美元/公斤不等,一般可以实现1.2–1.8:1的饲料转换率。

捕捞技术 

粗放和半集约化池塘的收获采用在低潮期排放池水,在出水口安放网袋的办法。如果潮水太高无法收获,可以用水泵排水。在一些较大的养殖场,收获设备将虾和水抽上池塘堤岸,然后去掉水分。集约化池塘也可采取同样的收获办法以及使用小型2-6人的围网将虾赶到池塘的一边,再用撒网或抄网或带孔的桶将虾捞起。

在养殖的前三个月后进行部分捕捞在亚洲集约化养殖中很普遍。在泰国,闭式系统池塘采取在池塘一角安装临时人工排水闸门的办法进行收获。在池塘排水时,虾进入临时排水闸门上安装的网中。

在超集约化系统中,需要进行加工时仅需用捞网将虾捞起。
 
处理和加工 

如果将虾直接卖给加工厂,通常利用专业捕捞队进行收获和装运以便保持虾的质量。在分选之后,对虾进行冲洗、称重并立即用0–4 °C的冰水冷冻。经常在冷水中添加焦亚硫酸钠,以防止出现变黑病和红头。然后将虾保存在密封容器的冰中,用卡车运往加工厂或国内的鱼虾市场。在加工厂,将虾放入加冰容器中,按照标准出口规格进行清洗和分类。然后进行加工,速冻至-10 °C并储存在-20 °C的条件下供海运或空运出口。由于需求日益增加,不征税而且利润较高,许多加工厂都安装了增值产品的生产线。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由于多种因素而不尽相同。苗种生产的经营成本平均为0.5–1.0美元/1 000 PL,而售价从中国的0.4美元/1 000 PL8–10和厄瓜多尔的1.0–1.2美元/1 000 PL12到亚洲其他地方的1.5-3.0美元/1 000 PL12不等。较低的饲料成本和较高的放养密度使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养成的平均生产成本达到大约2.5–3.0美元/公斤,相比之下斑节对虾(P. monodon)更为粗放养殖的成本为3.0–4.0美元/公斤。
 
病害和控制措施
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感染的主要疾病列于下表。SPF和SPR亲虾的供应为避免这些疾病提供了手段,但下列生物安全程序亦很重要,包括:
  • 在每个生产周期之间彻底晾干/刮净池底。
  • 减少水交换并用细网过滤所有进水。
  • 使用防鸟网或驱赶器。
  • 在池塘周围设置屏障。
  • 卫生程序
一旦病毒进入池塘,化学品或药品便无法对感染进行处理,但是对池塘、水、饲料和种群健康状况的良好管理可以降低其毒性。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白斑病(WSD);也被称为WSBV或WSSV 部分白斑病综合症杆状病毒复杂(最近在一个新的科里被改名为尼玛病毒) 病毒 严重感染的虾显示出进食减少;无生气;出现临床症状之后的3-10天之内100%的高死亡率;松散表皮上有直径0.5–2.0毫米白斑,大部分出现在甲壳内;由于表皮色素体和即便有也是很少的白斑扩大,将死的虾常常呈粉色到红棕色。 使用SPF亲虾;用碘酒、福尔马林对虾卵/无节幼体进行清洗和消毒;筛选亲虾、无节幼体、PL和池中处于各发育阶段的虾;避免水质的迅速改变;将水温保持在>30 °C;避免应激;避免使用诸如杂鱼等鲜饲料;尽量减少水交换,以防止病毒载体的进入;利用30 ppm的氯对受感染的池塘和孵化池作消毒处理,以便除掉感染的虾和病毒载体;对相关设备进行消毒。
桃拉综合症(TS);也被称为桃拉综合症病毒或红尾病 单链RNA病毒(Picornaviridae) 病毒 在放养5-20天后开始出现在幼虾蜕皮期间,或成为延续数月的缓慢过程;体弱,壳软,肠空,附肢弥漫红色素体;死亡率5-95%不等;存活的虾可能带有黑色病斑并终生携带病毒。 使用SPF和SPR亲虾;对虾卵和无节幼体进行清洗和消毒;对被污染车辆和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驱赶鸟类(病毒载体);销毁全部种群并彻底消毒被感染设施。
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IHHNV)造成侏儒畸形综合症(RDS) 系统细小病毒 病毒 有抗性的南美白对虾死亡率很低,但进食减少、生长和饲料效率下降;被感染种群<30%出现表皮畸形(额角弯曲 - RDS),收获时体重差异较大并导致销售价值降低。 使用SPF亲虾;对感染的虾卵和无节幼体进行清洗和消毒;如果被感染,养殖设施必须得到彻底和认真的消毒以避免病毒再次传入。
杆状病毒中肠腺坏死症(BMN);也被称为中肠腺混浊病,白浊肝病和白浊病 无饱含体肠杆状病毒 病毒 在幼体和PL初期感染,造成很高死亡率;小管上皮细胞坏死造成肝胰脏白浊;幼体在水面静止漂浮;后期显示出抗性;阳性亲虾是感染源。 将虾卵与排泄物分开,用流动洁净海水冲洗虾卵和无节幼体并用碘酒和/或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对被感染设施进行消毒以避免病毒再次传入。
弧菌症 弧菌,特别是哈维氏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 Bacteria
细菌
可造成各种严重综合症,如“发光”症和所谓的蚤状幼体2期综合症和bolitas综合症。

在孵化池,水中和/或虾体发光;破坏肠道;虾体污损;进食减少和死亡率高。
在池塘中,弧菌含量高与虾变红(特别是尾部)和体内体外坏死;进食量低和慢性死亡;常常是环境管理不善造成继发性感染;使虾衰弱,易受病毒感染。
认真的系统管理。

在孵化池,对设施、设备、水和工作人员进行消毒;使用无菌活饲料;用塑料板遮盖养殖池以防细菌传播。

池塘的预防工作包括适当备池;控制藻类水华;良好的水和饲料管理;在整个周期内对放养密度和曝气进行控制,以保持最佳环境条件。


供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单位

以下是几个可以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单位:
  • Prof. Lightner, D.
    Aquaculture Pathology Section -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Science - University of Arizona
    Building 90, Room 202 - Tucson, AZ85721,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
    Telephone: (+1) 520 6218414 - Fax: (+1) 520 6214899
    [email protected]
  • Prof. Chen, S.N.
    Department of ZoologyDirector, Institute of Fishery Biology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 1 Roosevelt Road, Section 4. - Taipei, Taiwan 10764,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中国台湾省)
    Telephone: (+886) 23687101 - Fax: (+886) 23687122
    [email protected]
  • Prof. Flegel, T.
    Centex Shrimp, Chalern Prakiat Building - Faculty of Science - Mahidol University
    Rama 6 Road - Bangkok, 10400, Thailand(泰国)
    Telephone: Personal (+66) 2 2015876 Mobile Phone (+66) 1 4035833 - Office (+66) 2 20158-70 or -71 or -72 - Fax: (+66) 2 2015873
    [email protected]
  • Dr. Walker, P.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Principal Research Scientist - CSIRO Livestock Industries
    PMB 3 Indooroopilly - Queensland - 4068, Australia(澳大利亚)
    Telephone: (+61) 7 32143758 - Fax: (+61) 7 32142718
    [email protected]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产品

冷冻的带头虾、无头虾和虾仁以前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向全球主要市场出口的主要产品。现在的趋势有利于增值产品的加工。这是由于未对向美国市场出口的加工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外出就餐的人越来越少以及对用于家庭的方便食品的需求。

产品和市场统计

虾的主要市场是美国,预计该国在2005年进口了大约477000吨,价值31亿美元,比2000年的进口量多264000吨。从传统上讲,美国市场冷冻或加工无头小虾来自拉丁美洲。近来美国转向亚洲,为其日益增加的需求(2004年人均1.9公斤)寻找货源。2005年美国的主要供应国是泰国、厄瓜多尔、印度、中国和越南。然而,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生产的迅速增加导致了国际市场价格的暴跌。同样,15-20克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场价格已经从2000年的5美元/公斤逐步降到2005年的大约3.0-3.5美元/公斤。

另一个最重要的市场是欧盟(2005年上半年进口了183000吨),那里喜欢冷冻的小个(每磅31/40只)整虾。日本市场主要需求是大个无头虾(每磅16/20只),通常由亚洲大型集约化斑节对虾(P. monodon)养殖场供货。

市场条例

在所有主要进口国,卫生标准、药品和化学品的使用以及海产食品(特别是虾)的普通食品安全条例要求已经很高。然而,欧盟市场对化学品和抗生素残留以及普惠制(GSP)进口税有更为严格的条例(零容忍)。美国市场执行更为严格的卫生标准,如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或感官评估,但是对禁用的抗生素在虾中的使用也鼓励采取严格的控制。从2005年6月起,最终裁定对来自六个生产国进口到美国的养殖虾征收反倾销税,并确定了征收标准(按普通税)中国大约为113%,越南26%,印度10%,巴西7%,泰国6%,厄瓜多尔4%,但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则被免除了这些税。
状况和趋势
研究

以下列出了有关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养殖研究的部分最优先领域:
  • 继续开发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SPR品系,包括抗TSV(桃拉病毒)、WSSV(白斑综合症病毒)、IHHN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BMNV(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IMNV(感染性肌肉坏死病毒)。
  • 开发SPF/SPR种群快速生长品系。
  • 继续开发生物安全、高密度和低盐养殖系统。
  • 虾病毒的接种疫苗及其他有效治疗办法。
  • 替换虾饲料中非环境友好型的和高成本的海洋鱼粉
  • 封闭养殖系统中的有效的水处理和管理系统。
  • 关于减少虾类养殖系统中细菌接种量的技术。
  • 孵化场虾卵、无节幼体和PL的有效消毒程序。
  • 抗生素的有效替代物(如益生素和免疫刺激剂)。
发展

尽管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养殖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亚洲,但是这一发展导致了收获虾的价值下降。预计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效率低的生产者可能无法与那些有能力生产环境友好或廉价产品的生产者竞争。近年来世界范围的趋势是向行业一体化发展,以应对养殖系统内对可追踪性和管理等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

市场

随着捕捞渔业的停滞和人们对健康食品有更多的选择和认识,全球市场对虾类的需求一直在缓慢增长。尽管需求增长,但是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的价格却一直在稳步下跌。预计未来的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主要是由于出口市场的饱和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下降,以及虾类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出现。此外,该行业将需要适应进口国在下列方面的要求:
  • 化学残留物。
  • 食品安全。
  • 认证。
  • 可追踪性。
  • 生态标签。
  • 环境可持续性。
建议

所有的虾类养殖者都能够很清醒地意识到以负责任、可追踪的和环境影响较低的方式开展虾类养殖的必要性,在进行高成本效益生产的同时,这种方式可促进生物安全并有助于保护环境。最新开发的集约化细菌絮凝和超集约化系统有可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应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为了虾类养殖的长期稳定发展,应当促进国内的消费(如在中国),以补充不稳定的出口市场。
主要问题
近年来虾类养殖的迅速发展引起公众对有关养殖生产对环境和可持续性影响方面的许多讨论,所涉问题包括:
  • 将保护性红树林生态环境用于池塘建设。
  • 在转移到新址之前对池塘的“野蛮”使用。
  • 地下水和农田的盐碱化
  • 池塘排污对沿海水域造成的污染
  • 过度使用海洋鱼粉导致重要蛋白来源使用效率降低和非本地种及其附带病原体的引入。
  • 野生苗种和亲体采集、非本地种及其附带病原体引入所造成的生物安全问题。
  • 与其他资源用户的社会冲突。
  • 养殖场排放,造成虾类养殖地区的自身污染。
政府和虾类行业正在努力减少上述问题的影响。新的集约化养殖系统不需要使用潮间带的红树林地带,并能够使红树林得到再植。通过使用最少的水和使用封闭、衬砌的系统来防止盐碱化,内陆地区的养殖技术已得到改进。封闭系统不使用新的水,无排放,它与更佳的管理规范一起正在得到应用,以防止沿海水域的污染。通过使用驯化的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资源,过度捕捞野生苗种和亲体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通过转向养殖南美白对虾(P. vannamei),鱼粉的使用已经减少,因为与比斑节对虾(P. monodon)相比,它能更好地利用低蛋白饲料。社会冲突依然存在,但是虾类养殖行业雇用了大量的农村劳力,如果没有虾类养殖他们会更贫穷。采用更为生态友好的虾类养殖规范应会进一步减少这类冲突。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由于对虾类养殖对环境及其自身生产不利影响的认识迅速普及和加深,许多虾类生产国都正在做出真诚努力以遵守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CCRF)第9条所详细论述的负责任水产养殖概念。各国正在致力于制定和实施最佳管理规范(BMPs)(或良好水产养殖规范 - GAP),以增强生物安全,提高成本效益,降低化学品残留并提高可追踪性。虾类养殖的有机认证正在得到认真的考虑。已经用于加工和饲料工厂的HACCP和ISO标准正在被养殖场和孵化场所采用。粮农组织和其他组织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最佳管理规范来帮助虾类生产国遵守《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粮农组织等,2006年).的各项规定。
参考文献
书目
Boyd, C.E. & Clay, J.W. 2002. Evaluation of Belize Aquaculture Ltd: A superintensive shrimp aquaculture system. Report prepared under the World Bank, NACA, WWF and FAO Consortium Program on Shrimp Farming and the Environment. Published by the Consortium and obtainable through NACA, Bangkok, Thailand. 17 pp.
Briggs, M., Funge-Smith, S., Subasinghe, R. & Phillips, M. 2004. Introductions and movement of Penaeus vannamei and Penaeus stylirostri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FAO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RAP Publication 2004/10:1–12.
Browdy, C.L., Moss, S.M., Lotz, J.M., Weirich, C.R., Otoshi, C.A., Ogle, J.T., Macabee, B.J., Montgomeries, A.D. & Matsuda, E.M. 2003. Recent USMSFP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osecure environmentally sound superintensive shrimp production systems. p. 35 In: Abstracts of Aquaculture America 2003.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Baton Rouge, Louisiana, USA.
FAO. 1995. 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FAO, Rome, Italy. 41 pp.
Macabee, B.J., Bruce, J.W., Weirich, C.R., Stokes, A.D. & Browdy, C.L. 2003. Use of super-intensive greenhouse-enclosed raceway systems for the production of juvenile Litopenaeus vannamei. p. 169 In: Abstracts of Aquaculture America 2003.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Baton Rouge, Louisiana, USA.
Parker, J.C., Conte, F.S., MacGrath, W.S. & Miller, B.W. 1974. An intensive culture system for penaeid shrimp.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Mariculture Society, 5:65–79.
Pérez Farfante, I. 1969. Western Atlantic shrimps of the genus Penaeus. Fishery Bulletin, 67(3): 461–591.
Pérez Farfante, I. & Kensley, B. 1997. Penaeoid and sergestoid shrimps and prawns of the world. Keys and diagnoses for the families and genera. Memoires du Museum National d'Historie Naturelle, Paris, France. 233 pp
Samocha, T.M., Lawrence, A.L., Collins, C.A., Castille, F.L., Bray, W.A., Davies, C.J., Lee, P.G. & Wood, G.F. 2004. Production of the Pacific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in high-density greenhouse enclosed raceways using low-salinity groundwater.
Taw, N. 2005. Indonesia Shrimp Production. Presented in the Indonesian shrimp farmers session of World Aquaculture 2005, May 9–13, 2005, Nusa Dua, Bali, Indonesia. Charoen Pokphand, Jakarta Indonesia. 18 pp.
Wyban, J.A. & Sweeney, J.N. 1991. Intensive shrimp production technology. High Health Aquaculture, Hawaii, USA. 158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