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总干事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介绍如何打破冲突与饥饿的恶性循环

屈冬玉表示,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来应对导致粮食危机持续存在的根源问题

2020421日,罗马/纽约 -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冲突、极端天气、沙漠蝗虫、经济冲击以及当前的新冠疫情可能会使更多人陷入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因此,开展人道主义、发展及和平行动的各方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解决导致粮食危机长期存在的根源问题。

屈冬玉是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组织的关于"保护平民免受冲突所致饥饿影响"的网络简报会上发表上述讲话的。

在谈及全球粮食危机时,粮农组织总干事强调,我们无法忽视新冠疫情对全世界最弱势人群粮食安全所造成的冲击,并向与会者保证,粮农组织将与成员国在各个层面开展合作,降低疫情破坏粮食体系并引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

简报会期间,屈冬玉还介绍了欧洲联盟、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及12个其他合作伙伴今天联合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主要结论,这些结论明确揭示了冲突与重度粮食不安全水平上升,以及生计干预措施与和平进程之间的联系。对此,屈冬玉总干事指出,预警和快速行动十分重要,有助于预防冲突引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根据预测,2020年的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他在引述报告的主要结论时表示。

根据该报告,早在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对全球粮食体系和千百万人生计造成影响之前,已有55个国家的1.35亿人陷入粮食危机境地,遭受严重饥饿。

这是近四年来的最高数字。在2019年身陷粮食危机人口中,有近60%系因冲突或局势不稳而遭受重度饥饿。

在此背景下,粮农组织总干事对南苏丹和也门的情况表示关切。在南苏丹,预计逾半数人口将面临"危机"或更严重程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在也门,民众仍陷于全球最严重的粮食和营养不良危机之中,预计到2020年,其重度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将超过1700万。

粮农组织的经验表明,支持生计和粮食安全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推动当地和更大范围内的和平。屈冬玉强调不仅要应对冲突的表明影响,更要解决导致冲突的根源问题。

他提到了萨赫勒地区的冲突问题,去年该地区有1200万人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在即将到来的青黄不接时期,这一数字可能上升至1700万。

在很多地区,农牧民之间因争夺同一稀缺资源而导致关系对立,屈冬玉说。

通过密切监测此类冲击的演变,可以迅速采取干预措施减轻其影响。粮农组织及其合作伙伴正在努力加强这些社区的抵御能力,并将跨境地区作为重点,屈冬玉接着说道。

"我们将全力以赴迎接这一挑战,我们正在以联合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方式动员各方展开行动。"他强调说。

屈冬玉最后表示,粮农组织将继续支持安全理事会,提供关于冲突环境中粮食安全状况最新信息和分析专业咨询,帮助安理会及时采取行动预防粮食危机。

简报会期间,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戴维•比斯利和挪威难民理事会秘书长扬•埃格兰(Jan Egeland)也作了发言。本次会议是在安理会本月主席国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提议下召开的。

图片: © 粮农组织/Stefanie Glinski
在南苏丹的种植季,全国举办各类种子展销会,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抗击饥饿(南苏丹,伦拜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