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利用经济刺激减少长期饥饿影响
粮农组织推出政策简报分析疫情引发的衰退对全球饥饿水平的威胁
2020年4月30日,罗马 - 粮农组织最近完成的政策简报指出,除面临2019冠状病毒病紧急卫生事件的考验外,经济衰退也正在逐步逼近,各国应立即采取措施,以减轻对饥饿和粮食不安全的长期影响。
对全球经济的各种预测虽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指向历史性的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目前预测,今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萎缩3.0%,而一月份的预测曾是增长3.3%。预计此次大幅下滑还将引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5年来的首次全面衰退,在当地,约四分之一的人口面临食物不足问题。
在2019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中,粮农组织分析人员指出,在2011年至2017年间经历食物不足水平上升的77个国家中,有65个国家的情况主要因经济放缓与下滑所致。这凸显了未来饥饿趋势出现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新的简报分析了1995年以来的粮食供应数据,并将此数据与粮农组织食物不足发生率指标的历史统计数据和粮食净进口国的当地历史经济趋势建立了关联。
简报指出,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政策,新冠疫情引发的衰退可能导致数千万人陷入饥饿。这一数字会随经济萎缩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从1440万到3820万不等。如果101个粮食净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滑10个百分点,经济遭到实质性破坏,这一数字甚至会高达8030万。简报警告,如果当前的粮食获取不平等状况恶化,实际结果可能会更糟。政策简报中还包含了情景和方法论介绍,另有一份技术说明进一步提供了详细解释。
粮农组织农业发展经济司副司长Marco V. Sánchez说:"这份政策简报中的证据表明,在采取经济刺激举措应对新冠疫情时,应把减少饥饿作为优先重点。"
保障贸易和粮食供应链通畅,提升社会保障措施,确保食物获取
由于全球并未面临粮食短缺,粮农组织敦促各国尽最大努力在这场国际卫生危机期间维持贸易畅通和粮食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并增加农业产量。针对预计中的经济增长冲击,各国政府相继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应对措施,这也为众多中低收入国家解决长期存在的健康食物获取不平等问题提供了机会。
现金和实物补助、粮食体系关键行动方新增信贷额度、安全网、收入支持、食物银行等分配计划以及持续发放校餐等举措应面向最弱势、最贫困的人群。简报坦言,此类针对性措施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支出资源的效用,帮助维持动态化的需求,并防止民众形成长期依赖。长期依赖一旦出现,可能数年难以扭转。
中低收入国家也采取了鼓舞人心的刺激举措来确保粮食获取。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时审查,至少有106个国家在新冠疫情下引入或调整了社会保障措施,尽管非洲国家发放现金补助的能力迄今较为薄弱。
需要国际合作与援助来帮助最贫穷和最脆弱的国家,在开展此类行动的同时,受援国可分配更多本国自身资源用于实现预期目标,防止粮食获取不平等加剧造成严重不利后果。
针对性的公共刺激措施加强疫情期间的粮食获取,还创造了在粮食体系中建立更持久抵御能力的机会,以保护脆弱国家免受未来经济放缓和衰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