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波动是对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

但未出现全球粮食危机迹象

2010年9月24日,罗马 - 来自超过75个粮农组织成员国的专家今天一致认为,虽然没有自满的理由,但即将发生世界粮食危机的迹象亦不存在。他们建议探索新的措施,遏制粮价波动并对相关风险实施管理。

在总结此次在罗马举行的为期一天的特别会议时专家们承认,意想不到的价格上涨是“对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同时建议进一步开展工作,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政府间谷物小组和稻米小组提出的这些建议主要根据粮农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自7月以来国际小麦价格飙升60-80%,玉米价格上涨约40%。

全球供求平衡

会议认为:“全球谷物供求状况仍呈现充分平衡”,而且还指出“导致近期世界粮价上扬和当前价格严重波动的主要因素并非全球市场的基本面,而是一些主要出口国作物出现意外歉收,国家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投机行为。”

本次会议确定了造成这种波动的根本原因,其中包括“与外部市场日益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金融化’对期货市场的影响”。其他原因则包括作物供求信息匮乏、市场透明度差、国家粮食安全状况引发的意外变化、抢购和囤积。

替代办法

为此,谷物小组和稻米小组建议探索“缓解粮食价格波动的替代办法”及“提高透明度和与市场波动相关风险管理的新机制”。

其中有些问题将在近期召开的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粮安委)会议上进行审议。

这两个小组提出的其他建议包括加强粮农组织各层面的信息收集和传播工作。会议敦促在多个领域开展能力建设,如种植意向监测、作物开发、国内市场信息以及期货市场行为的各个方面,包括非商业贸易商的参与。

最后,会议忆及,在2009年粮农组织主办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成员国一致同意“避免采取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不利于全球、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措施”。会议对最近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表示同情。

作物前景

粮农组织今天发布的谷物供求前景季度报告《谷物前景及粮食形势》提供了有关近期粮价上涨的数据。

该报告预计2010年全球谷物产量为22.39亿吨,仅比去年历史第三高产量纪录低1%。粮食减产部分主要来自独联体国家。

该报告指出,与小麦和玉米价格急剧上涨(涨幅分别为60-80%和40%)情况不同,7月至9月大米价格涨幅仅为7%。粮农组织注意到,尽管谷物价格上扬,但其水平仍比2008年峰值低三分之一。

谷物进口费用增加

该报告指出,由于国际粮价上涨,世界上最贫穷的77个国家,即“低收入缺粮国”的谷物进口费用预计将在2009-2010年增加8%,达到278亿美元。

该报告称,受国际小麦价格上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将是那些以小麦作为主粮的进口国。它们包括近东和北非的国家 - 尤其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埃及 - 亚洲独联体国家和南美洲。国际小麦价格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将取决于每个国家所采取的政策。

并非所有国家均受小麦价格飙升影响


《作物前景及粮食形势》指出,过去两个月中出现的价格飙升情况并未波及全球,由于各地情况不同,价格在一些国家大幅攀升,但在另一些国家则下降。

在7月和8月,一些低收入缺粮国的小麦和面粉价格已显著上涨,这些国家包括阿富汗(平均涨幅24%)、蒙古(23%)、塔吉克斯坦(22%)、孟加拉国(21%)、吉尔吉斯斯坦(19%)和巴基斯坦(9月第一周平均涨幅8%)。

在拉丁美洲,面粉价格暂时保持基本稳定。在莫桑比克,由于发生严重内乱,政府取消了面包控制价上调30%的决定。

撒哈拉以南非洲

总体而言,小麦出口价偏高将不会直接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因为该地区以玉米和其他粗粮为主粮。在东部和南部非洲, 2010年的丰收导致谷物价格下跌至低于粮价危机前的水平。主要的例外是苏丹,尽管主粮高粱的价格近期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高水平上。

9月初,西非的粮价亦有所回落,但是在尼日尔和乍得部分地区仍维持在高位。在亚洲,大米是主要食物,其价格走势有涨有跌。在孟加拉国和越南,大米价格在8月和9月初上涨,但在菲律宾、泰国和斯里兰卡则下降。在中美洲,主粮玉米的价格在7月份略有增加,但低于两年前的水平。








   

Photo: ©FAO/Gianluigi Guercia
粮价波动是对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