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种子:“宇宙育种作物”促进适应气候变化,增进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表讲话,迎接种子从太空重返地球

©NASA

2022年11月7日,来自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实验室的拟南芥和高粱种子被运达太空。

©NASA

27/03/2023

罗马/维也纳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原子能机构)今天在维也纳举行活动,迎接四个月前送入太空的种子重返地球。

这是一项突破性的实验,旨在培育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促进全球粮食安全。据测算,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近100亿,显而易见,人类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生产更多粮食,也需要提高作物的韧性和种植方法的可持续性。

2022年11月7日,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沃洛普斯发射基地,一架无人货运飞船将来自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实验室的拟南芥和高粱种子运送到太空。抵达国际空间站后,这些种子暴露在太空的各种复杂条件中,包括宇宙辐射、微重力和极端温度环境。

这些种子预计将于4月初返回地球,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届时将进行种植,并筛选有益性状,以进一步了解太空环境如何诱导变异,从而培育新品种。 

本次活动旨在向学生、合作伙伴和公众介绍空间科学及核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的应用情况,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和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斯分别在今天的活动中讲话,美国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凯拉·巴伦也作了发言,讲述她在国际空间站工作和开展实验的经历。

屈总干事本身是一名育种专家,他说:“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我们深感自豪。多年以来,我们的伙伴关系在地球上硕果累累,而现在又结出了育自太空的种子。大自然的韧性让我感到敬畏,太空探索能够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成果,这让我兴奋不已。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成果提高全球农业粮食体系的效率、包容性、韧性和可持续性。”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斯表示:“这门科学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更具韧性的作物,养活更多的人口,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实际影响。60年来,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的科研人员一直从事种子变异的研究,并培育了数以千计的优质作物品种供世界各地的农民种植,但这次是我们的实验工作首次涉足太空生物学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

宇宙实验

此类实验始于1946年,虽然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从事植物诱导变异实验已有约60年,这是首次尝试将种子送入太空进行基因组学和生物学分析。

两种作物的种子通过此次实验进入了太空,分别是拟南芥和高粱。拟南芥是一种水芹,受到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广泛关注。高粱和小米同属禾本科植物,也是一种耐旱耐热的谷物,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进行种植。

研究人员将种植这些种子,并开展一系列分析,从而判断宇宙辐射和恶劣的太空空间条件是否让这些种子变得更具韧性,可以适应地球上越来越严峻的生长环境。

联系方式

Nicholas Rigillo 粮农组织新闻编辑室 [email protected]

粮农组织新闻编辑室 (+39) 06 570 53625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