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东北部的创新鱼类管理技术使得濒临灭绝的拿破仑鱼种群存量有望恢复。©️Subphoto/shutterstock.com
胖嘟嘟的身子,厚厚的嘴,双眼像被睫毛膏弄脏了一样。它的头像一个精致的花纹理石板,身体则呈微闪的蓝色。
这个生物的名字叫“波纹唇鱼”,又称“拿破仑鱼”,它的外观华丽又滑稽。但无论是它迷人的外表,还是它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它捕食有毒的海洋动物并能维持珊瑚礁区域的生态健康)都没能使拿破仑鱼种群免于威胁。
此类鱼的成长期长,繁殖量少。成鱼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达到市场需求体积的大小。 可市场是无情的。 尤其在东亚,拿破仑鱼被视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们对它的旺盛需求严重影响了其种群存量。
到2004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已将这种鱼类纳入需要贸易管制的类别中。作为其主要栖息地之一的印度尼西亚也已立法禁止走私贩卖。但由于执法力度不够,再加上一公斤拿破仑鱼的身价高达850美元,这个如绿松石般美丽的生物可能很快就会变得“一物难求”。
以捕捞为基础的水产养殖,简称CBA。传统的CBA很简单:将在野外出生的幼鱼捕获,然后转移到农场并在被控制的条件下饲养成长。一旦达到市场规模,鱼就被卖给人类食用。
这种技术通常运用在蓝鳍金枪鱼养殖上,通过商业捕捞和人工饲育,再被餐饮业消费。它还被应用于一些价值低的在地消费物种,以改善贫困社区的饮食。
在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个创新版本的CBA。它由各岛屿社区收集未成熟的,几乎是处于幼鱼阶段的拿破仑鱼。因为幼鱼阶段的拿破仑鱼自然死亡率很高,而且就算在未捕捞的地区,成年种群密度也可能低至每10000平方米的珊瑚礁只有2条拿破仑鱼。
专门负责研究如何重建枯竭的鱼类资源的粮农组织海洋科学家金·弗里德曼(Kim Friedman)说:“人们一般说,我们不应捕获还未产过卵的鱼。但印度尼西亚的新型捕鱼方式完全颠覆了这一逻辑——收集那些很可能在自然环境中被淘汰的个体,再将它们人工培育出来。”
左:捕获拿破仑幼鱼提高了它的生存机会。这种鱼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在10岁左右就能改变性别。©粮农组织; 右图:阿纳巴斯岛,是印度尼西亚两个岛屿群之一,这里正在形成一种以捕捞为基础的水产养殖新方法。©Heru Suryoko / shutterstock.com
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存活率,还纠正了自发淘汰的形式。它还将保护这一概念嵌入了CBA的商业及发展双重基础中。在此项目里,拿破仑鱼既受到了保护,又能被出售以获取利润,还可以被用来维持人们的生计——这是一个完美的组合。
在经济需要的驱使下,这种捕鱼技术逐渐在印尼西北部纳土纳海的两个岛群中形成。弗里德曼 说,多年的观察让当地渔民对拿破仑鱼的生命周期和生活习惯有了细致入微的了解。
“当地渔民非常熟悉拿破仑鱼的习性。 我们粮农组织可以做的是向人们提供具可持续性的举措建议。 我们可以审视价值链,并确保种群存量处于合理水平,将浪费最小化,推广卫生操作以及幼鱼的早期饲育和养成指导。”
这个项目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弗里德曼强调说:“这是一个可被继续扩展的蓝图,而不是一次性的实验性方案。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以捕捞为基础的农业模式不能在全世界范围的热带珊瑚礁地区统一化。”
这对改善鱼的种群情况、生产者及环境都有很大帮助。那么对最终消费者呢:在当前流行的野生与养殖二种获取方式中,如果既不属于这两种情况,又兼有这两种情况,那么购买者对这种鱼的市场反应又是如何呢?
粮农组织鱼类贸易及市场专家约翰·莱德(John Ryder)说:“一般来说,工业化国家的消费者并不太在意这些鱼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养殖的。”虽然富裕的亚洲消费者仍更愿意为野生鱼类支付高价,但弗里德曼认为,规模更大的养殖场,再加上更健康的培育机制,可以使养殖的拿破仑鱼与从野外捕获的成年鱼相媲美。
更重要的是,据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的研究显示,公众对鱼类是否来自可持续来源的期望越来越高。这种新出现的共识反映出环保和消费这两个相互拉锯的议程之间出现了政治性趋同的早期迹象。
拿破仑鱼被认为对东南亚珊瑚大三角区的生态健康至关重要。©Richard Whitcombe/shutterstock.com
莱德说:“随着联合国海洋大会的召开,你可以看到全球的讨论方向开始从堡垒式的保护主张转向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我认为这是正确的道路。我会把在印尼正在形成的东西放在人们与自然可持续关系的整体框架内,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和社会包容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脸上带着一种顿悟的表情微笑地说:“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意义所在,不是吗?”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看似与拿破仑鱼无关。 但是,当这美丽的鱼轻快地窜梭在珊瑚礁,供养着水下和海岸上的生命的时候,不就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们所追求的意义所在吗。
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