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岛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天气模式的改变意味着木嘎哈·阿克·阿玛克·格奈普(Munggah aq Amaq Genap)在自己农场劳作挣的钱再也不够养家了。他当时认为移民是唯一的选择。© Zaenudin Mansyur/粮农组织驻印度尼西亚办事处
印度尼西亚赛卡罗村58岁的农民阿玛克·格耐普看上去严肃却心满意足。他的体格看着就像做了一辈子农民的人。他每年种植一次玉米。如果雨量充沛,收成就不错。如果缺少雨水,收成就糟糕。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发生,他发现他种的玉米已经很难满足全家的需求了。
过去几年,气候变化对降雨时间和降雨量都构成了影响。温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海平面升高,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印度尼西亚本来就易遭受海啸、地震、洪水和山体滑坡等灾害侵袭。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些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在增加。像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岛国在气候变化中首当其冲。
随着降雨愈加不可预测,一年有超过7个月的干旱时间,农民只能勉力维持生活。阿玛克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他在农场劳作没法挣到足够的钱。
像很多觉得自己别无选择的人一样,阿玛克决定移民,以挣得更多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他做了一个冒险而大胆的决定,去马来西亚建筑行业工作。
“在远离家乡和所爱的人的地方务工真有一种被剥夺感。这样的生活我一点都不喜欢。”他说。
气候智能型农业帮助农民提高对气候变化效应的抵御能力,同时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比如温室气体排放。© Zaenudin Mansyur/粮农组织驻印度尼西亚办事处
世界上超过75%的穷人和粮食不安全人群生活在农村地区,需要靠农业和自然资源维持生计。他们中的很多人移民了。
通过帮助农民找到能够提高他们的气候变化抵御力和增加收入的更佳技术,粮农组织增强了农村社区的能力,并给农民提供了留在家乡的选择。
这些新技术旨在抵消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同时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比如温室气体排放。粮农组织称之为气候智能型农业。
在马来西亚度过一段时间后,阿玛克决定重返他的村庄,重拾对农业的热情。为了让农场经营获得成功,他用土地做抵押,从银行借了款。他刚接触粮农组织的保护性农业技术时,还是用的传统方式耕地。他决定尝试新方法。
保护性农业是气候智能型农业的一种,后者的范围更广。它教农民尽量少破坏土壤,保持土壤覆盖状态,进行作物混种和轮作。这些方法能够提高产量,同时减少生产成本、保持土壤肥沃并节约用水。这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农业并改善生计的方法。自2013年底开始,保护性农业技术就在印度尼西亚各省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它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开始我对保护性农业方法心存疑虑。这种方法怎么能行呢:不耕种土壤,农场里覆盖着脏兮兮的作物残渣?”他感到有些不解。
不过,阿玛克还是选择在2015-2016种植季开始应用保护性农业技术。他没有耕种土地,而是使用作物残渣作为护根物并使用有机肥料来为土壤提供营养物。他还在玉米地里混种辣椒,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沃度。
采用气候智能型农业后,农民收成和收入都大幅增加。这给了农村人群移民之外的其他选择。© Zaenudin Mansyur/粮农组织驻印度尼西亚办事处
当季干旱持续时间长,作物歉收的威胁切实存在。他感到意外的是,尽管周围地区作物歉收,但他农场里的玉米一直在生长。在这一结果的鼓舞下,他在下一季继续使用保护性农业技术。他将土地面积扩大到1公顷,种植了另一种玉米种子。他的农场每公顷平均产量为7.6吨,获得2,076美元收入。
“收成十分喜人,这是我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有了这些收入,我还清了银行贷款(358美元),存了一部分钱作为孩子们的教育经费。我还买了山羊;现在我有12头羊了。”他自豪地说道。
“和之前在马来西亚做建筑工人时的收入相比,采用保护性农业技术后,我现在的收入更高了。”他总结道。
阿玛克是赛卡罗村Moga Sukses农民小组的成员。该小组有35名成员,2014年起在示范田里采用保护性农业技术。他和他的农民伙伴们是西努登加拉省首批在自家农场采用保护性农业技术的人群。
如今,在东努沙登加拉省和西努沙登加拉省,保护性农业做法已被扩展至650多个农民小组,覆盖成员超过12500人。这些农民玉米产量大增,还通过大豆、辣椒和其他作物间种获得了额外收入。
作为气候智能型农业干预项目的一部分,印度尼西亚政府计划扩展这一技术,并在全国推广这一农业做法、使之成为主流,从而为国家粮食安全计划提供支持。
通过对农村居民和他们的生计进行投入,粮农组织致力于给人们更多选择。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