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坚韧之声


发展可持续韧性农业,赋能尼泊尔农民走向繁荣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X Share on Linkedin

自六个月大起便身患残疾的尼泊尔妇女克希拉玛雅,首次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绿色气候基金(FAO-GCF)合办的农民田间学校。她在此学习了升级版塑料捕蝇器的使用和干草覆盖等改良农业技术。©粮农组织/Adarsha Dhungel

03/06/2025

克希拉玛雅·尼泊利站在一小块田地间,目光凝视着苦瓜藤蔓间悬挂的捕蝇器,这些藤蔓已攀爬至近四英尺高。

"看,这只是雄蝇,"她指着新型防虫装置,语气沉稳而自信。"我们制作的诱捕器,通过特定化学物质专诱雄蝇,这样就能控制蝇群数量。我们在田间学校课程中学会了这项技术。"

显然,她对自己新掌握的技能以及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农民田间学校"的经历充满自豪。在尼泊尔东南部的乌达亚普尔地区,她与其他农户共同在田间学校的土地上耕作。

农民田间学校是"尼泊尔丘里亚地区韧性建设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该项目由绿色气候基金(GCF)资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与尼泊尔政府联合实施,旨在赋能当地农民采取有效解决方案,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对农业带来的挑战。

农民田间学校改善了学员们的生计前景,提升学员们的自信心。克希拉玛雅如今已成为学校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并主动与其他农民分享自己的经验。©粮农组织/Adarsha Dhungel

直面多重挑战

尼泊尔丘里亚地区坐落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脚下,土地退化、气候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正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发展。

该地区大多数农民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依靠小块土地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满足一家全年的口粮需求。

尽管气候变化加剧,许多农民仍固守传统耕作方式,这使他们更有可能因天气无常而面临绝收风险。

该项目正通过农民田间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应对气候脆弱性:开展不同作物品种的对比试验,全程追踪其生长表现,并帮助农户筛选最适应当地新型气候条件和极端天气影响的品种。此外,这些试验田作为新技术实验平台,使农民能够在真实世界条件下观察、调整并最终采纳创新生产方式。

其中一项关键技术是在旱季将稻草用作覆盖物保持土壤水分。过去农民焚烧稻草的做法不仅破坏土壤养分和有益微生物,还会造成有害空气污染。采用这种简易覆盖技术后,土壤墒情显著改善,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克希拉玛雅通过培训掌握了提升小块农田产量的技术。她将这些方法应用在自家后院的菜地上,利用有限的土地反复试验、精进农艺。

她表示:"过去我们一直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但参加田间学校培训后,我学到了很多新技术。技术员教会我如何就地取材制作液体肥料……我还掌握了堆肥技术。"

农民田间学校不仅推广简单易学的现代农业技术,更确保所有农民——无论男女或残障人士——都能获得发展工具并实现自我赋能。©粮农组织/Adarsha Dhunge

构建知识 培育主体

农民田间学校不仅推广简单易学的现代农业技术,更促进包容性参与,确保所有农民,无论男女或残障人士,都能获得发展工具,实现自主赋能。

克希拉玛雅自六个月大起便身患残疾。

她坦言说:"如你所见,我失去了右手,这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书写格外困难。但我学会了用左手写字。虽然速度稍慢,但已经能够书写。"

由于没有自己的耕地,克希拉玛雅的经济状况十分艰难,她还要抚养两个女儿,其中小女儿也同样身患残疾。

克希拉玛雅曾因残疾长期被排除在当地的农业培训项目之外,而里斯古村农民田间学校的协调员们却鼓励她积极参与。该校协调员黛芙·库玛丽·劳特回忆道,克希拉玛雅起初总是踌躇不前,但后来参与度越来越高,展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毅力。

克希拉玛雅来自尼泊尔的达利特社群,该群体长期遭受社会边缘化与种姓歧视。

包容性正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受益群体中包含49.9%的土著人民,14.5%来自达利特族人,而田间学校的女性学员比例更高达71%。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培训2000多名农民,并在1200多公顷农田中推广了气候适应性农业生产方式,助力众多农户实现生产力大幅提升。

基于社区的方法能有效增强气候韧性,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受到忽视的群体而言。克希拉玛雅参与农民田间学校后,不仅生计前景改善,个人自信心也显著增强,她证明了自己同样是社区中不可或缺的积极成员。

通过吸引长期被边缘化的农民参与,该项目不仅增强了社区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更昭示出一条韧性建设之路:唯有确保每个声音都被倾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每位成员都发挥出发展潜力,才能真正开始构筑气候韧性。

相关链接

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