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和历史
藜麦是一种安第斯地区植物,起源于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的喀喀湖周边地区。它曾在前哥伦布文明时期得到栽培和使用,那时是当地的一种主粮,但在西班牙人到来后则被谷物所取代。
现有历史证据表明,可能在公元前3000至5000年间美洲人就已驯化了藜麦。在智利的塔拉帕卡、卡拉马、阿里卡墓穴和秘鲁不同地区的考古中曾发现过藜麦。
当西班牙人到来时,藜麦在技术上已经较发达,并在印加帝国领土内外广泛分布。第一个记录藜麦栽培的西班牙人是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当注意到康塞普西翁种植的作物时,他记录下土著印第安人在播种其它作物外,还种下了作为食物的藜麦。
加西拉索∙德拉维加在他给王室的报告中将藜麦形容为地球上种植的第二类谷物之一,有点类似小米或短粒米。他还提到第一批运到欧洲的种子,或许是因为在海上航行时湿度过高,这些种子在抵达时不幸失去活力,无法发芽。
后来,西萨∙德利昂(1560年)报告说,藜麦种植在帕斯托和基多的高原上,而且提到,在这些寒冷土地上很少看到玉米,但藜麦种植非常普遍。此外,在关于拉巴斯的编年史中,帕蒂诺(1964年)提到有关土著人口将藜麦作为食物来源的讨论(希门尼斯∙德拉埃斯帕达,1885年,II,68)。最后,亨博尔特在走访哥伦比亚时指出,在昆迪纳马卡省居民的生活中总是离不开藜麦。
驯化
在被驯化之前,人们最初将野生藜麦的叶子和籽粒作为一种食物。有关藜麦形态的最早证据出现在蒂亚瓦纳科文化的陶器上,描绘了带有麦穗的藜麦,说明这是一种更为原始的株系。
藜麦的遗传变异表明它是一个无中心物种,起源中心分布广泛且多样化。安第斯地区,尤其是的的喀喀湖沿岸,拥有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性变异。
藜麦在其驯化过程中和由于人类活动的缘故,经历了广泛的形态变化。其中包括植物顶端的花序更加紧凑,茎杆和种子体积增大,种皮变小,解除了发芽的休眠期,失去种子扩散机制和色素水平较高。
在驯化过程中,安第斯山区的农民无疑是根据用途以及对不利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耐性来选择基因型,从而使现在的植物和生态型有了不同的特性,如用于做汤的“Chullpi”、烘烤用的“Pasankalla”、制作面粉的“Coytos”、制作“pissara”或颗粒的“Reales”、耐盐碱的“Utusaya”、耐寒的“Witullas”和“Achachinos”、耐旱的“Kcancollas、高产的“Quellus”或黄色种子、耐高湿的“Chewecas”、营养价值丰富的“Ayaras”(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比例适当)和用于早期栽培的“Ratuqu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Mujica, A.; Jacobsen, S.E.; Izquierdo, J.; y Marathee, J. P. (Editores). Quinu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Ancestral cultivo andino, alimento del presente y futuro. FAO. Santiago de Chile.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