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S:2002/2 ![]() |
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 |
第二十八届会议 |
2002年6月6-8日,罗马 |
评估世界粮食安全形势 |
段 次 |
||
1-7 |
||
8-23 |
||
8-18 |
||
19-23 |
||
24-43 |
||
24-33 |
||
34-43 |
||
44-49 |
||
50-67 |
||
50-56 |
||
57-67 |
||
粮食、营养和健康指标 |
||
若干合计数的谷物进口依赖程度和自给自足程度 |
||
经济获得手段的指标 |
1. 本文扼要讨论了1990-92年以来各分区域营养不足发生率和人数的变化情况,对最近的两个三年时期即1996-1998和1997-1999年估计数的差异作了说明,还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学龄前儿童矮小发生率研究的结果,重点说明区域差异。
2. 文件还突出了2001-2002年主要的饥饿热点。在这一年度中面临粮食紧急状况的29个国家中,有16个在非洲、9个在亚洲和2个在欧洲
3. 本文从实际库存和经济手段方面讨论了获得问题,介绍并讨论了粮食安全的六项粮食供应实物指标。显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缺粮国的粮食进口量都已大幅度增加。国际价格大幅度上涨之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谷物和乳制品进口量下降,但近几年来这两类商品的进口量都已回升。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费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降,但估计过去两年中已经回升,2000年期间增加10%以上,2001年增加近3%。
4. 本文简要介绍了世界银行最近的一项研究所评价的各区域在不同的增长方案中,到2015年实现将1990年贫困程度减少一半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前景。本文还突出了利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的平等增长程度。世界银行的研究明确表明世界居民的收入差异巨大,比传统衡量方法所表明的差异大得多。
5. 然后提供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最新情况。鉴于这项主题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提出了编写一份框架文件,概述粮农组织将处理政策咨询、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等主要成分的确保获得安全而富有营养食物的战略,以及需要在国家一级和国际一级采取的行动的主张,供委员会审议。
6. 在最后一部分中,讨论了粮食促进发展方面的两个特殊问题。2000/01年度中,计划和项目粮食援助以及紧急粮食援助项下的谷物总装运量为850万吨(折合颗粒粮食),比1999/2000年度减少近300万吨,即减少24%,主要是因为向俄罗斯联邦的装运量大大减少。这仍然大大高于《1999粮食援助公约》所设想的500万吨。一半以上用于应付紧急情况。
7. 最后,强调了最近的2个试点项目,这两个项目可能作为双轨战略的一部分,有助于在战胜饥饿的直接行动与促进农业和乡村部门的措施之间形成协同作用。主张在向需要者提供粮食时,通过尽可能利用当地生产的食物提供安全网,从而导致扩大市场机遇、农业产出和就业以产生“最大协同作用”。
8. 据粮农组织最新估计,1997-991年期间世界营养不足者人数为8.15亿。其中发展中国家为7.77亿,转型国家2700万,工业化国家1100万。
9.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最新数字表明1990-92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所使用的基准期)以来减少了3900万。这意味着每年平均减少600万。但为了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到2015年将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减半的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2200万,大大高于首脑会议之后头几年的执行结果。
10. 1990-92年至1997-99年期间,减少发展中世界营养不足者人数方面取得的总的进展,也掩盖了各国形成鲜明对照的趋势。一些国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另外一些国家进展比较缓慢或停滞不前。甚至还有一些国家出现了逆转,大多数情形下逆转幅度不大,但偶尔也出现大幅度逆转。总的来说,本项评估所涉及的99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32个国家的营养不足者人数在1990-92年至1997-99年期间出现下降。2这一小组减少的总人数为1.16亿人,而营养不足者人数实际增加的国家中记录到增加的总人数为7700万。由于第一组国家包括几个大国,如亚洲的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亚,减少的总人数超过了国家数量较多的第二组国家增加的总人数。因此,实际减少3900万。
11. 将营养不足者人数作为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而不是按绝对人数考虑时,情形略有不同。大多数(58个)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实际下降。然而,鉴于其中18个国家下降的同时绝对人数增加,因而解释这项结论时不应过于乐观。这些国家营养不足者人数比例的下降不足以抵销人口增长的影响。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持续迅速增加,意味着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的目标困难增加。
12. 如果所有其它情况相同,一个国家的营养不足者人数的变化将与其人口的多少成比例-人口越多,可能预期增加或减少的人数越多。但人口也产生了使营养不足状况统计资料复杂化的作用。虽然营养不足者比例的上升意味着其绝对人数的增加,但比例的下降未必意味着人数减少。例如,人口增长率高可能导致绝对人数增加。因此,营养不足者比例的变化提供了独立于人口增长影响的衡量执行情况的一种尺度。
13. 在区域一级,表1表明,营养不足者人数百分比最高的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在1990-92年至1997-99年期间降低营养不足发生率方面几乎没有取得进展。在近东和北非区域,同期的营养不足发生率实际增加了一个百分点。相反,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饥饿发生率下降近一半,而南亚的发生率下降2个百分点。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区域的情形过去7年比较稳定。然而,应当指出,这一区域的情形明显好于其它区域。
14. 逐年而言,我们可能看到南亚的营养不足发生率下降过程逆转,增加了一个百分点,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发生率在1996-98年至1997-99年期间未发生任何变化。东亚和东南亚的发生率从13%大幅度下降到10%,而近东和北非的发生率也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对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营养不足发生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1996-98年的18%下降到1997-99年的17%
表1:发展中区域营养不足者人口的百分比
区 域 |
营养不足者百分比 |
|||
1979-81 |
1990-92 |
1996-98 |
1997-99 |
|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近东和北非 东亚和东南亚 南 亚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 |
37 9 29 38 13 |
35 8 17 26 13 |
34 10 13 23 11 |
34 9 10 24 11 |
所有发展中区域 |
29 |
20 |
18 |
17 |
资料来源:
200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15. 附表1为每个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报告了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为监测与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各项目标有关的粮食和营养结果而挑选的5项核心指标的最新情况(营养不足者人口百分比、人均平均膳食能量供应量、出生时预期寿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者比例)。除膳食能量供应量之外,这些指标也属于为监测实现减轻极端贫困和饥饿的千年发展目标所取得的进展而挑选的指标。然而,为了报告营养状况,本文件使用了另一项儿童营养不良指标,即5岁以下儿童矮小发生率,因为这项指标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
16. 虽然对儿童营养不良进行了许多调查,但这些调查缺乏相互可比性,因而难以监测区域和全球一级的趋势。为了纠正这一状况,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分析了241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调查,得出了相对年龄而言身高不足(矮小)的可比结果,表明了1980年至2005年的区域和全球趋势。3
17. 结果(见表2)表明发展中国家矮小发生率逐步下降,从1980年的47%下降到2000年的33%,总人数下降4000多万,到2000年时估计总人数为1.80亿,尽管同期人口出现增长,数据表明70%矮小儿童生活在亚洲,26%生活在非洲,4%左右生活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表2: 1980-2005年各区域学龄前儿童矮小发生率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矮小总人数(百分比)
区 域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5 |
非 洲 |
40.5 |
39.2 |
37.8 |
36.5 |
35.2 |
33.8 |
东 非 |
46.5 |
46.9 |
47.3 |
47.7 |
48.1 |
48.5 |
北 非 |
32.7 |
29.6 |
26.5 |
23.3 |
20.2 |
17.0 |
西 非 |
36.2 |
35.8 |
35.5 |
35.2 |
34.9 |
29.9 |
亚 洲 |
52.2 |
47.7 |
43.3 |
38.8 |
34.4 |
29.9 |
中南亚 * |
60.8 |
56.5 |
52.2 |
48.0 |
43.7 |
39.4 |
东南亚 |
52.4 |
47.5 |
42.6 |
37.7 |
32.8 |
27.9 |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
25.6 |
22.3 |
19.1 |
15.8 |
12.6 |
9.3 |
加勒比 |
27.1 |
24.4 |
21.7 |
19.0 |
16.3 |
13.7 |
中美洲 |
26.1 |
25.6 |
25.0 |
24.5 |
24.0 |
23.5 |
南美洲 |
25.1 |
21.1 |
17.2 |
13.2 |
9.3 |
5.3 |
所有发展中国家 |
167 |
135 |
91 |
84 |
79 |
14.0 |
所有经合发组织国家 |
26 |
14 |
9 |
6 |
6 |
3.0 |
资料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公报,2000,78(10)。*: (除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之外还包括伊朗)
18. 取得的进展不平衡。东非为矮小平均发生率上升的唯一区域(每年
0.08个百分点)。所有其它分区域都出现下降,每年下降0.06个百分点至0.98个百分点。东南亚、中南亚和南美洲执行情况特别好。另一方面,北非和加勒比地区取得少量进展,而西部和中部美洲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 虽然2002年总的粮食供应前景比过去2年好,但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人口仍然需要紧急粮食援助。在东部非洲,总的粮食供应形势比去年大大好转。然而,该分区域近1100万受旱灾和/或冲突影响的人口仍然依靠粮食援助。在南部非洲,2002年的谷物收成前景因部分地区出现干旱而不能肯定。马拉维、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已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迫切需要粮食援助。在西部非洲,粮食前景普遍令人满意,但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例外,其内部流离失所者和难民仍然需要粮食援助。
20. 在亚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尽管2001年谷物产量明显回升,但为了满足其最低粮食需要,2002年将仍然需要粮食援助。在蒙古,今年寒冷的冬季对成千上万牧民家庭已经脆弱的粮食形势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这些家庭在前两个冬季中丧失了家畜。阿富汗尽管形势相对平稳和粮援交付状况得到改善,但粮食形势仍然严峻。世界粮食计划署目前正在向多达660万人提供援助。西岸和加沙地带严峻的粮食形势也令人特别关注。
21. 在中美洲,尽管第二季作物取得好收成,但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仍然困难。该分区域受到2001年旱灾的严重影响,对第一季作物造成破坏。国际社会仍在提供粮食援助。在南美洲,阿根廷雨水过多和发生人们记忆中最严重的水灾,对小麦和玉米作物造成严重破坏。
22. 欧共体2002年冬季谷物的初步迹象表明,小麦种植面积继去年下降之后将大幅度增加,在中部和东部欧洲国家中,冬季天气普遍良好。在俄罗斯联邦,2001年的粮食总产量比前一年增加2000万吨。然而,车臣内乱和军事行动继续干扰了农业活动。国际社会仍在向内部流离失所者和其它易受害者提供粮食援助。
23. 在库克群岛,粮食供应形势受到“Trina”热带风暴的不利影响。一些岛屿受到破坏性果蝇侵袭的威胁。汤加岛遇到“Waka”热带风暴,房屋、基础设施和作物遭受巨大破坏。政府已经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援助。
表3:2001/2002年度初面临粮食紧急情况的国家及主要原因
非洲 (16国家) | ||
安哥拉 |
内乱和人口流离失所 |
|
布隆迪 |
内乱和不安全 |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内乱、内部流离失所者和难民 |
|
厄立特利亚 |
内部流离失所者、返回家园者和干旱 |
|
埃塞俄比亚 |
干旱、内部流离失所者 |
|
几内亚 |
内部流离失所者和难民 |
|
肯尼亚 |
干旱 |
|
利比里亚 |
以往发生内乱、人口流离失所 |
|
马拉维 |
水灾、雨水过多 |
|
塞拉利昂 |
内乱、人口流离失所 |
|
索马里 |
干旱、内乱 |
|
苏 丹 |
南部内乱、部分地区干旱 |
|
坦桑尼亚 |
部分地区缺粮、难民 |
|
乌干达 |
部分地区内乱、干旱 |
|
赞比亚 |
雨水过多、水灾 |
|
津巴布韦 |
干旱、部分地区雨水过多 |
|
亚洲( 9个国家) |
||
阿富汗 |
干旱、内乱、战争 |
|
亚美尼亚 |
干旱、经济制约因素 |
|
格鲁吉亚 |
干旱、经济制约因素 |
|
伊拉克 |
制裁、干旱 |
|
约 旦 |
连续干旱 |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恶劣天气、经济问题 |
|
蒙 古 |
经济问题、严冬 |
|
塔吉克斯坦 |
干旱 |
|
乌兹别克斯坦 |
干旱 |
|
拉丁美洲(2个国家) |
||
萨尔瓦多 |
干旱、地震 |
|
危地马拉 |
干旱、经济问题 |
|
欧洲(2个国家) |
||
俄罗斯联邦 |
车臣内乱和易受害群体 |
|
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 |
易受害群体和难民 |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全球信息及预警系统-粮食展望第一期2002年2月第3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项分析不包括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利亚,20世纪90年代初它们尚未成为单独的国家。分析也不包括1990-92年营养不足者人口比例不足2.5%的9个发展中国家。
3 M.de Onis、C.Monteiro,J.Akré, 和G. Clugston(1993) 。全世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儿童发育数据库概况(日内瓦)。使用标准方法分析了241项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调查提供的跨部门数据,得出了相对年龄而言身高不足(矮小)的可比结果,应用了多层模拟估计1980年至2005年的区域和全球趋势。这些发生率的现有数据以调查为基础,涉及拉丁美洲5岁以下儿童总人口的94%、亚洲90%、非洲77%和大洋洲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