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在中国

为自然留出空间:缓解供应链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03/2019

即将于2020年6月在中国云南省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 15)对于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会议将围绕2030年及以后保护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制定新的目标。

为了在第15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前在广泛的利益相关方之间培养关于自然的意识,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欧洲环保协会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IECO)于3月19日组织了一次研讨交流活动,来自政府、学术、外交、商业、非政府组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代表聚集一堂,共同讨论如何优化管理中国的供应链,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马文森(Vincent Martin)博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Cristiana Pasca Palmer、挪威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Mattis Raustoel、欧洲环保协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龙迪,以及世界经济论坛热带森林联盟主任 Justin Adams共同参加了讨论。

马文森博士在他的主旨演讲中简要介绍了《世界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状况》的调查结果,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对建立可持续粮食系统的重要性,这是粮农组织首次发表关于这一主题的报告。他同时还强调,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单一栽培,屈指可数的种植品类几乎养育了全世界,这种单一化的趋势非常令人担忧。马文森博士还说道,在6 000多种种植的粮食植物中,其中不到200种作物贡献了全球的粮食产量,有9种作物占到了粮食总产量的66%;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使我们的粮食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在全球层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TPGRFA)是一份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有助于实现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实现目标15(阻止作物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尤为重要。它提供了一个全球范围的平台,使各国能够获得发展新品种所需的植物多样性。

在国家层面,粮农组织在中国最大的项目组合围绕着支持农田、水、湖泊、森林、山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该项目得到了全球环境基金(GEF)的资助。

随着从2018年开始的GEF第七期开始,一项针对粮食系统、土地利用和恢复的影响力项目也在制定当中,其目标是保护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该项目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 开发综合景观管理系统(保持生产系统多样性的政策和激励措施);

    - 实施和扩大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实践以及负责任的价值链(践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强化作物生产系统,保持产量的土壤及水资源保护——气候智能农业和畜牧系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加强生产景观中自然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

粮农组织致力于这一议程,并将继续与中国政府密切合作,建立可持续的粮食系统,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