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莫桑比克农民的收获后处理技术以提高其收入

粮农组织帮助莫桑比克农民改进收获后处理技术和基础设施.

重要事实

在莫桑比克,农业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该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百分之九十五是小农,约有380万。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多为维持生计,缺乏优质种子、化肥等必要的物资,生产、收获后处理、储存等技术亦不合适,造成产量低的后果。 由于储存设备不足,该国粮食收获后损失极其严重,约占总产量的30%左右。因此,小农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不得不尽快以最低价出售刚刚收获的粮食。 粮农组织正与欧盟在千年发展目标1.C计划项下开展合作,支持小农改进收获后处理和贮藏技术。自计划实施以来,共260多名工匠在莫桑比克的15个行政区划内就建造、推广改良型家庭筒仓接受培训,当地人称之为“戈龙戈萨筒仓”。

莫桑比克百分之八十的小农种植玉米和木薯,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虽然潜力巨大,但小农的收入依然普遍较低,且较难获得足够的食品和营养。其中一个原因是,农村家庭易出现季节性食品、营养短缺的问题。从十月到次年二月是青黄不接的季节,食品价格飙升,但最贫困的家庭往往已消耗完储粮。传统筒仓很难抵御害虫和化学元素的侵害,造成粮食收获后损失严重。

金属筒仓等替代品业已存在,但与之相较,“戈龙戈萨筒仓”具有成本低、技术本地化等优势。这些新型筒仓使用本地泥浆、黏土等材料制造,并沿用传统的水泥、铁棍等建材,可防火、防害虫、防病菌,若维护妥当的话能使用长达20年的时间。粮农组织收获后技术专家Jorge Machanguana说,把粮食储存在这些筒仓即可将损失降至最低。对此,他的解释是:“这些筒仓可将粮食保质长达十个月,同时减少了对其进行化学处理的需求。”粮食能够储藏的时间越长,农民在卖粮时机的选择上就相应地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能保证农民卖个好价钱。”

Cristina Viagem今年39岁,是楠普拉省Noré地区的农民。她说:“这些筒仓切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现在,我可以把粮食卖到不同的市场,并且可以等到价格合适的时候再卖。”

Armando Daniel Sabonete也是一名生活在Noré的农民,他有着同样的切身体会。Sabonete一直梦想着“能够建造一座水泥、砖块砌成的房子,拥有更多田地。”通过使用改进的收获后处理技术和贮藏设备,他种植的农作物长势更好,成功提高了收入。他用这些钱支付了孩子们的学费,同时也在等待实现长期的梦想。

接受过粮农组织培训的工匠们在莫桑比克中、北部的马尼卡省、索法拉省、太特省、赞比西亚省、楠普拉省等地建造并推广改进版家庭筒仓。该项目于2013年开始实施,为期五年,计划建造一万多座戈龙戈萨筒仓,并在千年发展目标1.C莫桑比克亚计划覆盖的地区培训至少两万名农民,提高他们的收获后处理管理水平。

分享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