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约有2.5亿公顷牧场,包括俄罗斯、蒙古和中国的部分地区,以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半数以上地区,牧业是该地区许多民众的生计支柱。虽然该区域人口较少,但牧民的专业化程度高,且开展移牧活动。在寒冷的沙漠地区,牦牛饲养数量占全球的90%,其他牧业动物还包括骆驼、马、山羊和藏绵羊。该区域与附近的农业社区长期开展各类贸易活动。这些动物非常适应该区域的海拔和低温气候,双峰驼是这里特有的动物。
该区域也受到苏联集体化政策的影响,苏联解体导致国家对牧业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然而,由于该区域对羊毛和牦牛纤维以及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牧业振兴已经开始。许多区域的草场由地方委员会和牧民通过牧场使用者团体等机构共同管理。
中亚牧民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使用权属缺乏保障,移牧路线中断,采矿、水电或大型开发项目的大规模征地行为等,以及由土地利用不当引发的土地退化。此外,对羊绒等牲畜纤维的需求增长导致牧群规模大幅增加。该区域还发生过极端天气事件,例如被称为“白灾”(dzuds)的严酷深冬,往往伴随着重大牲畜损失事件。
该区域牧民需求预期和优先重点包括保障土地权利和确保进入传统牧场,因为许多牧民面临土地用途变更、私有化和边境限制等挑战。气候变化适应十分紧迫,需支持牧民应对愈发不可预测的天气模式和极端事件,如“白灾”。改善基础设施以促进移牧,包括道路和牲畜饮水点,对于维护传统移牧路线至关重要。同时,改善牧产品市场准入和价值链开发的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对羊绒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能力建设和青年牧民教育是确保传承牧业知识、适应现代挑战的优先重点。此外,包容性的政策制定进程,须将牧民社区纳入其生计和土地相关决策进程。应对上述优先重点是维系中亚牧业发展活力、保护中亚牧业文化生态的关键。
蒙古认识到全球草原和牧业的重要意义,牵头向联合国建议设立“国际牧场和牧民年”。该倡议旨在大力宣传牧场和牧民在全球生态系统、粮食安全和文化遗产中的关键作用。蒙古国政府在其牧民社区和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于2019年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提交提案。在获得众多国家和组织的支持后,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2026年为“国际牧场和牧民年”。该国际年的设立将促进可持续牧场管理,支持牧民生计,促进各方深入理解全球牧民文化和生产做法。
中心提供以下支持:
- 通过支持社区对话和2015年在蒙古乌兰巴托举行的区域会议,巩固了牧民团体在区域牧民网络中的地位。
- 蒙古牧民将通过蒙古国家牧场使用者团体实施由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资助的“牧民驱动数据管理系统项目”。
- 区域牧业网络积极参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全球议程》等进程。
- 通过支持粮农组织土地权属团队落实《权属治理自愿准则》和审查蒙古牧场法草案,实施粮农组织在该区域的其他举措。蒙古全国牧场使用者联合会团体正在倡导改善牧场管理法律环境和政策。
中心还参加了于2019年9月在塔什干举行的次区域工作组会议,交流从上一个三年度到2019年的学习情况、最佳做法和工作成果,并提出下一个三年度(2020-2022年)的活动。由国际土地联盟成员和该区域伙伴参与的侧重牧场权属制度的“中亚牧场倡议”。目前,该倡议正在与中心开展合作,升级为中亚牧民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