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恒河平原
保护性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资源节约型技术可增加小麦单产并为农民节约20%的成本。选择保护性农业可使稻米和小麦生产协同增效。
农民在南亚粮仓地带实行免耕可降低成本并增加小麦产量。稻田干湿交替可节水50%。激光辅助整地可提高稻米和小麦单产。农民通过氮素“按需”管理节约肥料并利用豆科植物抑制杂草滋生。
在水稻方面,国家农业研究系统生态区域倡议稻米小麦联合会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推动利用短季品种替代长季品种并实行直接稻米旱播。稻米旱播可免去插秧作业并减少用水量、能源成本和劳动力需求。稻米旱播系统在6月整地,灌溉后播种短季稻,并7月季风时节开始前定植稻米。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该系统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农民利用相同水量增加稻米产量,或在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用水量。一种方法是干湿交替,即淹灌稻田,水干透后再次淹灌。另一种方法是种植旱耕稻,即先将种子直接播入干燥土壤,再灌溉。两种方法均能节水30%至50%。田垄种植也能显著提高稻米单产。
印度河恒河平原采取的另一种资源节约型技术是激光辅助整地。许多农田表面不平整,导致水资源浪费、次优发芽和单产降低。农民传统上使用刮板和木板平整土地。目前,私营合同商运营的激光引导拖拉机,可更精准且以小农可负担的价格平整土地。近期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研究发现,该技术与传统整地相比,可大幅提高效率,节水40%,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使稻米和小麦单产提高5%-10%。农场无论大小均可获益。
农民还采取了新的作物轮作,扰乱害虫和杂草生命周期,提高土壤健康状况。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小农将稻米与埃及三叶草轮作。埃及三叶草可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并防止杂草影响后茬谷物作物。在东部平原,小麦收获后农田一般要休耕80天;免耕种植夏季绿豆作物,可实现每公顷1.45吨产量,创造745美元经济效益。绿豆还通过生物固氮为土壤增加氮素。
为减少肥料浪费,稻米小麦联合会推动氮素按需管理,采用叶色卡确定最佳施肥时间。叶色卡最初为稻米设计,农民自发将其适用于小麦。农民使用比色卡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将肥料施用量减少了25%。
2009年在整个平原地区开展的村庄调查发现,三分之一农户至少采用了一种资源节约型技术;西北部地区技术采纳率最高,约为50%。农民从多种渠道(包括其他农民和设备制造商)获悉相关技术,且多数农民已将相关技术纳入传统作物管理做法。在印度西北部地区,免耕播种机是仅次于拖拉机的最常用农机具。较高的采纳率得益于农民能够方便获取播种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私营部门开发的免耕播种机随时可用,实现了保护性农业的高采用率。
近期印度小麦产量增加体现了节约与增长做法和技术的影响。例如:2003-2007年印度旁遮普邦小麦单产下降,此后小麦生产率稳步提高,2012年每公顷平均产量超过了5吨。2014年,印度小麦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96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