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吐丝结茧,茧可抽丝。©粮农组织/ Stuart Tibaweswa
在维多利亚湖北岸葱翠的山丘间,一项新兴产业正破茧而出。年轻经理人瓦伊斯瓦·阿格雷·穆比鲁瓦正静待其发展成熟,以期将产品远销海外市场。
瓦伊斯瓦受聘于赛雷斯纺织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其位于穆科诺区的养蚕场,该地区位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以东,驱车约一小时车程。该公司于2019年修建了大型库房,里面的蚕与蚕茧数量与日俱增。瓦伊斯瓦正等待一台缫丝机的到来,届时乌干达的丝绸出口业务将正式启航。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与乌干达政府和中国农业农村部共同实施南南合作项目,桑蚕养殖仅是其中众多举措之一。
乌干达得天独厚的温度湿度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桑树,而桑叶是蚕唯一的食物来源。想要养蚕,农民除了需要几英亩土地种植桑树外,还需配备木质蚕床,以及能够将室内温度维持在27摄氏度左右的茧房。
待到桑树成林、蚕种入室,便可开启这项利润丰厚的产业:在中国市场,每公斤蚕丝售价可达50美元。事实上,当地农民从事养蚕业的收入,可比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高出十倍之多。
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向35名农户分发了约20万株桑苗,并为44名农户提供了养蚕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指导农户了解幼蚕生长的各个阶段、提供科学饲喂建议,以及强调保持清洁通风的环境。
乌干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桑树,而桑叶是蚕唯一的食物来源。©粮农组织/ Stuart Tibaweswa
24岁的万贝德·西蒙·瓦卢巴是乌干达首批抓住这一新机遇的开拓者之一,西蒙毕业于坎帕拉麦克雷雷大学,他的家族拥有14英亩优质桑园。
这片土地多年来一直荒废闲置,但听闻种桑养蚕的商机后,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
作为家中八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子,西蒙在学校攻读社会科学专业,梦想成为一名经理人或为非政府组织工作。然而当家庭陷入困境时,他毅然决定竭尽所能帮助家庭渡过难关。
他坦言道,"听说干这行利润丰厚。当时我必须想办法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这就是我投身养蚕业的原因。"
西蒙随后接受了赛雷斯纺织公司年轻经理人瓦伊斯瓦·阿格雷的培训,而瓦伊斯瓦本人则是由中国派遣至乌干达的养蚕专家亲自指导,这些培训正是南南合作项目的重要内容。
通过该项目,西蒙不仅获得了桑籽和两箱蚕卵,还系统学习了桑树栽培和科学饲蚕技术。自2020年起,西蒙持续为赛雷斯公司供应蚕茧。
西蒙并非个例,如今在乌干达,数十家养蚕场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粮农组织-中国-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的支持下,这些养蚕场不仅获得了蚕种,还掌握了促进桑蚕作茧等必要的技术知识。
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养蚕业为当地农民带来的收入可达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的十倍之多。©粮农组织/ Stuart Tibaweswa
南南合作
粮农组织—中国—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涵盖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和养蚕业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向乌干达农民提供培训、技术和技术援助,提高农场生产力。
乌干达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国家项目助理协调员彼得·穆因博指出,乌干达逾70%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以农业为生,推动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转向融入商品经济,将成为脱贫致富的关键路径。
南南合作项目还显著提升了乌干达家禽业、畜牧业、稻米、黍类和渔业等领域的生产力,成效斐然。项目原计划惠及9600人,而实际全国已有7万名农民直接或间接从该项目中受益。
作为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框架下实施周期最长的项目,自2012年以来,中国已累计向乌干达派出56名农业专家。
穆因博指出,通过粮农组织、中国与乌干达的三方协作,南南合作项目"有力促进了粮食与营养安全,创造了体面就业机会,显著改善了边缘群体、妇女和青年等弱势人群的生活水平"。
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