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干事 屈冬玉

2024年度综述:龙马精神,复兴粮农!— 抓科技促创新,托举人类福祉命运,引领全球农业未来发展

坦桑尼亚腾格鲁 - 一名无人机操作员在阿鲁沙市附近腾格鲁的一个农场驾驶无人机。In-vitro multiplication of plants lab work.
© 粮农组织/Eduardo Soteras

 

站在2024年岁末回首,世界形势依然波谲云诡、错综复杂。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持续加剧,未见缓解迹象;地区冲突不断,和平之路步履维艰;气候危机愈演愈烈,极端天气频发,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国经济复苏依旧乏力,全球人口持续增长,资源分配与供给矛盾更加尖锐。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全球农业粮食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在这关乎全人类福祉的关键时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坚持以科学精神为指引,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积极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为构建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指明科学方向、提供强大动力。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博士本人长期致力于园艺学、植物遗传育种、农业与环境科学研究,在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粮食体系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自屈冬玉博士掌舵粮农组织以来,科学创新在组织内的地位不断跃升,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屈总干事以卓越的战略眼光擘画蓝图,为粮农组织追求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能。为将粮农组织打造成全球农业科技知识高地,屈总干事在联合国系统首开先河,设立首席科学家职位,为粮农组织在全球粮农治理中贡献“科学之声”。自2019年成立创新办公室以来,粮农组织各相关部门在创新理念、机制、实践等方面全面协同发力,搭建起跨部门协作与全球伙伴关系的新平台。这一切努力是对“科学决策、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这一发展与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 

同时,粮农组织与时俱进制定《科学与创新战略》,为全组织科学创新工作提供纲领性指导。该《战略》立足七大原则,强调性别平等、实事求是、伦理道德、需求导向,构建起科技创新的基本遵循。《战略》明确提出“三大支柱、双轮驱动”的总体布局:以加强科学决策为根本,以区域创新为抓手,以提升服务成员国能力为目标,同时以变革伙伴关系和创新融资机制为两翼,推动粮农组织在科学创新领域展翅高飞。

在屈总干事倡导下,粮农组织已连续四年在罗马粮农组织总部举办世界粮食论坛科学与创新论坛。屈总干事在今年的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造福人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尤其能改善最弱势群体的福祉。”

论坛呼应世界粮食日主题“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以“推动农业粮食体系包容创新”为主题,聚焦如何让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惠及广大农民群体,尤其是耕耘于田间地头的小农户。

论坛期间,两份重磅报告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份深入剖析如何善用数字技术、助力青年参与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另一份前瞻报告探讨可持续农业新兴技术发展路径。与此同时,面向非洲创业女性的中小企业加速发展辅导计划应运而生,为非洲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在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高峰论坛上,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真知灼见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雷默以独特视角深入阐述实验方法在创新发展、效益评估和规模化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平奖得主卡洛斯·诺布雷则将目光投向社会公平,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惠及边缘群体,尤其要重视帮扶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弱势群体。

 

提升应急援助效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粮农组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在危机地区和饥饿热点精准施策,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在饱受冲突蹂躏的加沙地带,粮农组织与联合国卫星中心通力协作,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田与农业基础设施遭受的破坏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这些来自太空的“千里眼”,为在当地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和应对粮食危机提供坚实科学依据。在乌克兰,粮农组织持续开展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评估,为当地农民提供及时支持。在局势动荡之际,粮农组织始终不忘守护乌克兰的种质资源库,动用科技手段保管农业生物多样性,传承这一农业文明的宝贵遗产。

科学创新不仅在危机地区发挥重要作用,更在世界各地的农村地区结出丰硕成果,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撑。

东帝汶,粮农组织向农民传授生态农业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更为当地创造了绿色就业机会,开创了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在布隆迪,粮农组织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和融资机制,助力农民建立合作社,打通市场渠道,提升农产品经营效益,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在黎巴嫩,粮农组织创办农场经营学校,为农民传授现代农场管理技能,提升市场应变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 FAO / Eduardo Soteras
© FAO / Eduardo Soteras

左/右:核技术在食品和农业中的应用(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植物体外增殖实验室。In-vitro multiplication of plants lab work.
© 粮农组织/Eduardo Soteras

 

凝聚全球创新合力,部署前沿科技方案

粮农组织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理念,与全球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在消除饥饿、改善营养方面取得切实成效,推动成员国实现“四个更好”宏伟愿景: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粮农组织最近推出“四个更好”系列课程,进一步拓展与学术界的合作广度和深度,为推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培养专业人才。

粮农组织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启动了“核技术促粮食安全”倡议,包括将拟南芥和高粱种子送入太空,以培育抗逆作物品种,提升农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今年,粮农组织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步入第60个年头。六十载风雨同行,如今双方积极启动全新合作项目,创造了联合国系统内科技赋能农业治理的成功典范。

粮农组织率先在联合国系统实现全面数字化运营,走在科技创新的最前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已深度嵌入粮农组织的众多产品,粮农组织更有能力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粮农组织始终认为,科技创新的目标是让所有人都能共享科技进步成果。这是确保粮食供给充足、获取便利、价格可负担的关键所在。正如粮农组织代理首席科学家贝丝·克劳福德在2024年科学与创新论坛上所言:“科学创新是推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变革的基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动力。只有确保所有人、特别是最弱势群体都能公平获得机会和资源,我们才能取得有真正意义的进步。”

 

Video
Safeguarding the lives of fishers through innovative and climate-resilient boats

FAO applied new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o build climate-resilient boats that are safer, more fuel efficient, and more stable in rough seas, safeguarding the lives of Sri Lankan f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