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粮食和城市:培育城市的未来


农业粮食体系转型专题报道:第2部分—粮食生产与获取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X Share on Linkedin

今天,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全球几乎四分之三的食物需求和70%以上的总能源消耗来自城市。可持续性和粮食创新解决方案必须来自这些城市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Marco Longari

02/09/2021

在米兰中心城区新门(Porta Nuova),“垂直森林”吸引了行人的眼球,在这两栋住宅塔楼的阳台上种有近1000株大树。住宅楼正门前方的一片麦田将“垂直森林”与意大利银行和企业巨头所在的摩天大楼群连接起来。

新门区的规划理念被广为效仿。这一规划理念广受欢迎说明人们逐渐意识到,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粮食生产这一维系人类生存的主要要素也必须转型。

当前全球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近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所以,“乡村”也在迁徙。利马临近贫瘠的沙漠地带,当地居民用水培法栽种蔬菜。大伦敦随处可见城市“菜园”。从纽约到马尼拉,空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区菜园。大都会纷纷自豪地重拾农耕文化,开展农业生产。

粮农组织“绿色城市”倡议

这一人口结构、经济和社会心理层面上的变化正开始带动粮食和农业部门推出全新机制举措。粮农组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办公室主任Eduardo Mansur认为本组织近来发起的“绿色城市”倡议是促进粮食安全、生计和健康成果的一套综合性“城市、城郊和农村举措”。该倡议的理念是重新对接和整合政策和空间动态,激发创新,促进社会包容,消除城市和偏远地区之间的隔阂,为所有人保障绿色空间和营养食物。

佛得角的普拉亚(左)是最早一批加入粮农组织“绿色城市”倡议的城市之一。该倡议旨在消除城乡隔阂,为所有人保障绿色空间和营养食物。左上:©联合国粮农组织/Simone Borelli右下:©联合国粮农组织

虽有米兰新门区这样的典范,但居住在世界上其他城市的人们仍然面临着健康和营养困境。“绿色城市”倡议正是基于这一不争事实应运而生。超过十亿人的居住环境拥挤不堪,缺乏安全保障和配套设施。饥饿、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些非正式城区。

人们常常负担不起包含果蔬、营养素均衡而不仅由淀粉构成的健康膳食。新冠疫情的发生又使食物供应和物流遭到严重破坏。毫无疑问,缓解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改善人类和环境健康状况的途径之一是大幅缩小食物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距离。

“绿色城市”倡议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引入100座城市,并在2030年前引入1000座城市。该倡议最初将目光投向了非洲,从佛得角的普拉亚到肯尼亚的内罗毕。

除几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外,非洲大部分城市人口不足30万,很多地方其实严格来说并不能归类为城市。这种城乡结合的特点给发展城市农场提供了机会,可以利用居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为构建更具韧性的本地农业粮食体系奠定基础。除了加强粮食安全,这些举措还有助于稳定劳动力,创造新“价值链”就业机会。

目标:通过加强城乡连接挖掘城市农业发展潜力。该举措以粮食体系为切入点,可促进全价值链本地就业,减少极端贫困。©联合国粮农组织/Petterik Wiggers

粮食和城市议程

政治层面也开始更多关注粮食体系及其促进实现更广泛社会目标的潜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粮食视为城市的一项职能。

粮农组织所在城市罗马的市政委员会于2021年4月一致表决通过本地《粮食政策》。罗马市议员发现,本地127个食品市场中只有不足100个“直接种植户”入驻。议员在决议文件中呼吁改善本地农户的市场渠道。但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议员还敦促遏制将珍贵景观用地用于生产作物的“土地消费”行为。

粮农组织经济分析师Karel Callens表示:“继续扩张农业用地确实是不可能了。同时,新出现的几种无土栽培方法也存在问题,这种方式生产的食物缺乏天然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所带来的益处。所以城市绿色空间对健康至关重要。接触到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能够减少炎症性疾病。”

随着粮食生产在健康关切和对可持续性的追求中逐步走向城市,农业是否将在其数千年历史中首次与城市而非农村建立联系?有这个可能。但前提是城市必须发自内心地向往绿色。

相关链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