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得到控制,并影响数百万人的生计和粮食安全。©粮农组织/Yasuyoshi Chiba
蝗虫个头虽小,但破坏力强大。蝗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迁徙性有害生物之一,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蝗灾未及早发现,可能会发展成为大规模疫情,往往需要花上数年时间并耗费数亿美元才能完成治理。沙漠蝗虫是最危险的蝗虫之一,可轻易入侵地球上20%的土地,影响世界上十分之一人口的生计。
数千万只蝗虫一天可以随风飞行达150公里,跨越广阔区域。一只成年沙漠蝗虫每天可以吃下与自身体重相当的新鲜食物,约为2克。也就是说,一个非常小的蝗群一天内吃下的食物大概相当于3.5万人的日进食总量。这对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影响——有时甚至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了解eLocust3
40多年来,粮农组织一直在帮助面临风险的国家战胜蝗灾。数据是关键。粮农组织开发了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工具,帮助世界各地的实地小组绘制出蝗虫在各国的移动路线图,并在蝗群开始严重破坏之前,开展防治行动。
粮农组织的eLocust3应用程序使实地小组将信息从偏远的沙漠地区传送到国家蝗虫中心和罗马粮农组织总部。左:©粮农组织/Keith Cressman。右:©粮农组织
粮农组织的eLocust3是一款手持平板设备,内含自定义应用程序,可使用英语、法语或阿拉伯语操作,通过卫星实时记录数据,并将其传送到国家蝗虫中心和罗马粮农组织总部的沙漠蝗虫信息处 。2015年以来,已向北非、近东和亚洲西南部24个国家的实地小组发放了450台这种手持设备,使他们能够将在沙漠中从吉普车里获得的实时数据直接传送到国家蝗虫办公室和粮农组织总部的运营中心。在罗马接受了11个月的严格培训的国家蝗虫信息官员则领导实地小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与邻国分享。
粮农组织通过对数据和卫星图像进行全天候监测,可以提前六周发出疫情警报。沙漠蝗虫信息处利用eLocust3的数据全面掌握蝗虫在世界各地的确切位置,并基于此预测其飞行路线,向有风险的国家发出预警,便于其采取防控行动。
下一个飞跃——无人机技术
实地小组的数据收集工作十分出色,但在像毛里塔尼亚或苏丹这些沙漠面积甚至大于意大利国土面积的国家,到达每个角落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卫星对降雨量和绿色植被的估测有助于实地小组缩小关注范围,但图像也可能会出现误差,而且往往获取不及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粮农组织正在利用无人机技术和当前的eLocust3工具,让实地小组更有效地进行调查,并覆盖更广泛的地区。
固定翼无人机能够飞行约100公里,同时收集绿色植被的位置数据,并将这些图像处理成地图。而该地图又可以引导地面调查小组进入方圆达5公里的区域,利用多旋翼无人机进行深入监测。如果发现重大虫害出现,遥控无人机甚至可以安全有效地喷洒杀虫剂,预防蝗虫形成蝗群,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这些无人机的原型机将于2020年向各国提供。
eLocust3设备的屏幕截图。红色区域代表新鲜的绿色植被,深受沙漠蝗虫喜爱。黑色区域代表老一点的植被,蝗虫对此没有兴趣。这可以帮助当地团队了解在哪里找到蝗群。©粮农组织
蝗虫和其他跨界有害生物是世界性问题。必须要进行跨境协调,采取及时行动,才能有效遏制和预防虫灾。粮农组织作为中立机构,完全有能力提供专门知识,即便在敏感地区也是如此。2019年,粮农组织首次参加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联合边境会议,就目前两国沙漠蝗虫的防控行动交换信息。粮农组织能够参会是对其在这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工作的重要性的认可。
eLocust3和无人机计划是我们通过创新解决由来已久问题的具体典范。新技术以及采取创新方法应用该技术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关键。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各国和各组织之间建立有力的全球伙伴关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创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就可以携手到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