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以来,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对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的重要贡献日益得到认可。为扩大其贡献,需要在政策、管理、创新和投资方面加快转型变革,实现可持续、包容、公平的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业。《2022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1提供了该部门已经验证的最新统计数据2,分析了该部门的国际政策背景以及为加快国际努力、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举措和行动。本报告探讨了新冠疫情给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3、利用量和贸易量带来的影响与后果。

1. 世界回顾

202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2.14亿吨,其中水生动物1.78亿吨,藻类3600万吨,3比此前2018年创纪录的2.13亿吨略有增加(3%)。2020年中上层种类特别是秘鲁鳀的渔获量减少、中国的渔获量减少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捕捞渔业产量下降了4.4%,这也是总产量增长有限的主要原因。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增长弥补了捕捞渔业产量的下降,但过去两年水产养殖的年增长率也有所放缓。

对于水生动物生产,以上总趋势掩盖了各大洲、区域和国家之间的显著差异。2020年,亚洲国家是主要生产国,占总产量的70%,接下来依次是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中国仍然是最大的生产国,占总产量的35%。近几十年来水产养殖的扩大推动了内陆水域水生动物产量的整体增长,其在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12%上升到2020年的37%。

2020年,全球捕捞渔业产量(不包括藻类)为9030万吨,估计价值1410亿美元,其中7880万吨来自海水,1150万吨来自内陆水域,与前三年平均值相比下降了4.0%。有鳍鱼类约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85%,其中秘鲁鳀再次成为捕捞量最大的物种。2020年,四个最高价值类别(金枪鱼、头足类、虾和龙虾)的渔获量要么保持在最高水平,要么略低于此前的最高渔获量纪录。

全球内陆水域的渔获量估计为1150万吨,尽管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5.1%,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原因之一是生产国的报告有所改善。亚洲占内陆渔业总量的近三分之二,其次是非洲,内陆渔获对这两个区域的粮食安全都很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首次不再是最大的内陆渔业生产国,印度以180万吨的产量取而代之。

2020年全球水产养殖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226亿吨(图13),其中水生动物8750万吨,价值2648亿美元;藻类3510万吨,价值165亿美元。约5440万吨在内陆水域养殖,6810万吨来自海洋和沿海养殖。

智利、中国和挪威分别是各自所在区域最大的水产养殖国,2020年,受这几个国家生产扩大的推动,非洲以外所有区域的水产养殖都保持了增长趋势。非洲两个主要生产国埃及和尼日利亚的产量出现下滑,其他非洲国家则较2019年增长14.5%。亚洲继续在全球水产养殖中占主导地位,占总产量的90%以上。

2020年,水产养殖对全球水生动物产量的贡献率达49.2%,创历史新高。投饵型水生动物养殖增速继续高于非投饵型水生动物。尽管养殖的水生动物种类非常多样,但水产养殖产量由少数几个“主要”品种主导,特别是内陆养殖的草鱼以及海洋养殖的大西洋鲑鱼。

粮农组织继续报告渔业资源状况。本组织对海洋渔业资源的长期监测评估证实,海洋渔业资源继续减少。2019年,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范围内的渔业种群比例从1974年的90%下降到64.6%,其中57.3%达到可持续捕捞的上限,仅7.2%未充分捕捞(图23)。

然而,尽管数量上有恶化的趋势,但2019年生物可持续种群占水产品上岸量的比重为82.5%,4比2017年提高了3.8%。例如,2019年上岸量最大的十个种类(秘鲁鳀、阿拉斯加狭鳕、鲣、大西洋鲱、黄鳍金枪鱼、蓝鳕、欧洲沙丁鱼、太平洋白腹鲭、大西洋鳕和白带鱼)中,有66.7%在2019年的捕捞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范围内,这一比例略高于2017年。这表明,大型种群得到了较为有效的管理。

恢复过度捕捞的种群可使海洋捕捞渔业产量增加1650万吨,有助于沿海社区的粮食安全、营养、经济和福祉。接受科学评估和严格管理的种群平均丰度有所提高,达到了建议的目标水平;相比之下,渔业管理欠发达区域的捕捞率则高得多,丰度也低得多。这突出表明,迫切需要在未实行可持续管理的渔业中因势制宜地推广成功的政策和法规,并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促进世界各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许多重要的内陆渔业位于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监测和管理内陆渔业的人力和财力较为有限。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内陆渔业获得的关注度不高,因此,相对于其他与之竞争的需求,种群评估和监测的优先级较低。2016年,粮农组织开始编制内陆渔业全球威胁地图,为跟踪主要流域的变化提供基线指标,以期改善内陆渔业。初步结果表明,在所有主要流域中,55%的内陆渔业承受中度压力,17%承受高度压力。

捕捞船队方面,2020年渔船总数估计为410万艘,较2015年减少了10%,反映了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欧洲国家为缩小全球船队规模所做的努力。亚洲仍然是船队规模最大的区域,约占全球渔船总数的三分之二。全球机动渔船总数稳定在250万艘,其中亚洲占近75%;亚洲和非洲占全球非机动渔船总数的97%左右。

关于渔业和水产养殖的就业情况,据估计,202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的初级生产部门雇佣的全职和兼职工人共5850万名。从事水产养殖的人数占35%左右,近年来较为平稳,而全球渔民数量则出现萎缩。2020年,亚洲占渔民和水产养殖者总数的84%。总体而言,女性占初级部门就业人数的21%(在水产养殖中占28%,渔业中占18%),但她们在水产养殖和渔业中的就业通常较不稳定,2020年仅占全职工人数量的15%。然而,若只看加工部门的数据,女性则占全职就业人数的50%出头,占兼职就业人数的71%。

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的利用和加工,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2020年,全球89%(1.57亿吨)的产量(不包括藻类)直接供人食用,而20世纪60年代这一比例为67%。其余产品(超过2000万吨)用于非食用目的,绝大多数用作鱼粉和鱼油,剩余部分用作观赏鱼、饵料、药用、宠物食品,以及直接用作养殖水产、牲畜和皮毛动物的饲料。在直接供人食用的水产食品(不包括藻类)中,生鲜或冰鲜产品仍然占最大比重,其次是冷冻、预制和保存处理及经过加工的产品。在亚洲和非洲,通过盐渍、烟熏、发酵或干燥来保存的水产食品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越来越多的副产品被用于食用和非食用目的。例如,全球鱼粉产量的27%以上及鱼油总产量的48%来自副产品。

1961年至2019年,全球水产食品消费量(不包括藻类)年均增长3.0%,几乎是同期世界人口年增长率(1.6%)的两倍。2019年,年人均消费量达到20.5公斤,创历史新高。由于新冠疫情造成的需求收缩,初步估计2020年的消费量将出现下降,2021年将略有增长。除了日本等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数国家的人均水产食品消费量在1961年至2019年期间都有所上升,其中,中高收入国家的年增长率最高。全球来看,2019年,水产食品提供的蛋白质占动物蛋白摄入量的17%左右,所有蛋白摄入量的7%左右。对于33亿人而言,水产食品至少提供了人均动物蛋白摄入量的20%。在柬埔寨、塞拉利昂、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加纳、莫桑比克和一些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水产食品占动物蛋白总摄入量的一半甚至更多。

近几十年来,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的国际贸易显著增长,扩大到各大洲、各区域。2020年,不包括藻类在内,全球水产品出口额为1510亿美元,较201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1.65亿美元下降了7%。2020年水产品贸易占农产品贸易总额(不包括林业)的11%,占商品贸易总额的1%左右。在许多国家,这一占比还要更高,例如,在佛得角、冰岛、基里巴斯和马尔代夫,水产品贸易占商品贸易总额的40%以上。除藻类外,近90%的水产品贸易采用了以冷冻为主的保存手段。包括藻类、非食用水产副产品以及海绵和珊瑚在内的其他水产品的出口值,共计19亿美元。

1976年至2020年,水产品贸易额年均名义增长6.9%,实际增长3.9%(经通胀调整)。贸易额的增长快于贸易量,说明高价值品种以及经过加工或其他形式增值的产品在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生动物产品出口国,其次是挪威和越南。欧盟是最大的单一进口市场。最大的进口国是美国,其次是中国和日本。就贸易量(鲜重)而言,中国是最大进口国。中国进口的大量产品除了供国内消费以外,也作为原材料在中国加工后再出口。

2. 努力实现蓝色转型5

当前,实现全球目标的“行动十年”6必须加快行动,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据预计,到2030年水产食品产量将进一步增长15%,可以满足更大比例的人类营养食物需求。“蓝色转型”作为一个愿景,旨在推动水产食品系统的可持续转型,通过维护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平等,使可持续水产食品系统成为加强粮食和营养安全以及增进环境和社会福祉的公认解决方案。

蓝色转型的重点是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扩大和集约化、所有类型渔业的有效管理以及价值链升级。为此,必须考虑到农业粮食体系中的复杂互动关系,采取全盘统筹的适应性方法,利用现有及新出现的知识、工具和做法为多利益相关方干预行动提供支持,以便确保并尽可能扩大水产食品系统对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的贡献。

到2030年,水产食品产量预计将进一步增长15%,主要通过可持续水产养殖生产的集约化和扩大来实现。实现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持水生生态系统健康,防止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公平。蓝色转型的目标是:1)促进可持续水产养殖做法的开发和应用;2)将水产养殖纳入国家、区域和全球发展战略和粮食政策;3)扩大水产养殖生产,促进其集约化,以满足对水产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改善包容性生计;4)提高各层级开发和应用创新技术和管理做法的能力,使水产养殖业更具效率和韧性。

必须解决水产养殖在生产体系、治理、投资、创新和能力建设方面面临的根本障碍。为改善水产养殖体系,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把重点放在遗传改良育种、饲料、生物安全和疫病控制,并配套以贯穿整个价值链的连贯政策和适当激励措施。水产养殖创新型做法的重点领域是发展水产饲料和饲喂、数字化以及推广高效环保的做法。这些解决办法的落实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技能、培训、研究和伙伴关系来支撑,此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应用程序和平台的广泛应用也有利于其落实。

要想创造有利环境,为扩大水产养殖吸引投资,根本在于建立完善且具有执行力的法律和体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良好治理。需要有各种规模、结构均衡的金融和保险服务,以改善基础设施,支持技术创新和机制,如利用碳或氮信用以及蓝色债券来奖励创造了环境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蓝色投资。

有效管理所有类型的渔业是蓝色转型的核心目标。只有改善渔业管理,才能重建渔业种群,增加渔获量,将生态系统恢复至健康、高产的状态,同时在不超越生态系统极限的前提下管理已开发资源。为此,需要通过转型来推动治理和政策改革,建立有效的管理框架,促进技术创新,提供充分的社会保护。

全世界应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等国际文书以及包括《港口国措施协定》在内的相关执行工具的指导下开展治理和政策改革,从而在国家和区域各级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应加强跨部门协作与合作安排,从而进一步发挥各自在处理地方、国家和区域渔业管理问题方面的互补作用。

对渔业的有效管理应采用生态系统方法,对权属、权利和共同管理给予应有的重视,同时充分考虑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系统各项环境、社会和经济目标带来的益处和权衡取舍问题。有关利益相关方应通过共管机制参与决策,与之相配套的,要开展有效的监测、管控和监督,增加信息交流,抓好落实,加强协调。

技术进步有助于改进数据收集、分析和传播,加强监测、管控和监督,提高效率,改善环境保护和海上安全,从而有效执行养护和管理措施。顾及体面劳动和人权的社会保护计划对资源养护和生计保护有着积极作用。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保障有效渔业管理的技术和制度能力有限。这些国家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发展举措,根据其财力和人力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

水产养殖的扩大和有效的渔业管理依赖于创新型渔业和水产养殖价值链,而要建设这样的价值链,需要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共同支持新技术,增加水产食品供应,提高消费者对水产食品益处的认识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加大进入可获利市场的机会。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需要采取多层面行动,综合统筹治理、技术、技能和知识、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和市场对接等各方面。进入可获利市场需要有能力对市场要求做出反应,特别是对有关消费者保护、环境保护和社会保护并采用透明可靠可追溯性系统的非关税措施做出反应。

联合国大会宣布2022年为“国际手工渔业和水产养殖年”,旨在提高全球对小规模手工渔业和水产养殖的认识与了解;激发行动,以支持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促进各行动方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对话和协作,调动公共和私营部门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共同应对小规模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贡献。

3. 蓝色转型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当前距离2030年只有不到8年时间,按照当前进度,无法如期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新冠疫情逆转了此前的有利形势。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一致,实现全球目标的“行动十年”旨在加强各国、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的战略,促进世界公平、繁荣与可持续。

渔业和水产养殖对大多数可持续发展目标都有贡献,特别是关于海洋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粮农组织作为四项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的托管机构,正在利用并调整现有的全球监测和报告机制来整合国家数据。目前,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14.6.1和14.b.1的政策执行水平发展趋势令人鼓舞。近期以及即将开展的方法改进工作是为了解决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衡量海洋渔业种群可持续性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14.4.1),并使各国能够更好地了解可持续渔业对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14.7.1)。关于海洋环境状况(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14.1、14.3和14.5),虽然一些指标显示污染趋势恶化,速度加快,但各国在颁布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并展现出强烈的政治意愿。

最重要的是,渔业和水产养殖对《2030年议程》的真实贡献仍然没有得到全面体现,因为可持续发展目标14的各项指标主要涉及海洋捕捞渔业;而水产养殖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宣传,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文本中对于内陆渔业和水产养殖对粮食和营养的贡献只字未提。

“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海洋十年”)认识到,科学与政策之间的密切联系至关重要,有助于设计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并最终确保各项决策、协议和行动都落到实处。海洋科学十年实施计划是一个具有高度参与性和包容性的进程,以现有成果为基础,在各地、各部门、各学科和代际之间开展行动,应对十项重点挑战,并团结“海洋十年”的所有伙伴方开展集体行动。为了应对与渔业和水产养殖有关的挑战,各伙伴方致力于创建知识,支持创新,解决海洋科学能力不平等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以最大限度发挥海洋在不断变化的环境、社会、气候条件背景下为粮食安全所起的作用。

由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牵头的“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呼吁全球振兴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重建生境和物种,确保社会环境系统在面对当前和未来的压力时,依然能保持生产能力和韧性。

为恢复陆地、沿海、海洋生态系统,需要良好的治理和充分的支持,将各行动方、各部门、各辖区的各类保护和可持续生产行动结合起来。“生态恢复十年”为在全球建立和连接各种网络和伙伴关系提供了一个契机,有助于加强恢复、科学、政策之间的联系。

为恢复渔业生产能力,需要恢复红树林、海草场和珊瑚礁、集水区和湿地,还需要进行有效管理,以恢复渔业种群数量,减少捕捞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水产养殖领域的行动旨在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支持食物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外来入侵物种、废弃物和疫病的出现。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面临三大挑战:1)将该框架的采纳和落实扩大到传统社群之外,让更多人参与,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挑战,寻求解决方案;2)让用于实施变革的资源与该框架的各项任务目标相匹配;3)让该框架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且能够有效地衡量和宣传。

为将这些挑战纳入行动计划,各利益相关方必须为加强生物多样性恢复、经济效益和生计之间的联系提供支持。包括粮农组织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实施各种倡议和行动,为脆弱物种和生境的恢复提供必要支持,包括确定受威胁物种的特征、有关鲨鱼和海鸟的国家行动计划、基于区域的渔业管理以及基于流域的内陆渔业管理。各利益相关方还采取其他行动,优化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包括应对与水产养殖多样性相关的风险并减轻此类风险,减少兼捕,减少渔具遗弃、丢失和抛弃造成的污染,以及使用选择性捕捞技术。

4. 新出现的问题及前景

自2020年3月以来,新冠疫情席卷各大洲,给各国的卫生、社会和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损失,渔业和水产养殖也不例外。世界范围内,新冠疫情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带来的封锁措施以及市场、港口、边境的关闭导致贸易显著放缓,造成水产食品的生产和流通受阻,就业和生计蒙受损失。

捕捞渔业受到阻碍,水产养殖难以维持原定的生产周期。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供应链特别容易受到疫情限制措施的影响。弱势和边缘群体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女性就业率的下降幅度更大,很多家庭失去生计。通过开展其他农业活动使家庭收入多样化、精简经营成本、瞄准本地市场以及采用在线营销和直接配送,生计逐渐恢复。

各国政府根据本国优先重点、能力和资源情况,采取了各种复杂的卫生、社会、经济、教育和环境支持措施。社会保护系统有效运转的国家可以更快速地做出反应,减轻疫情的影响。不幸的是,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的许多非正规工人往往处于社会保护体系之外。

疫情凸显了市场和供应链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国家社会保护体系具备包容性和应对冲击能力的重要性。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危机加速了数字化进程,鼓励了电子监测和电子执法、绿色能源、清洁技术的使用以及本地生产和本地市场的发展。

气候变暖加剧带来了不可逆的变化,迫切需要采取基于海洋的行动来加强和加快气候变化缓解和适应措施,渔业和水产养殖适应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为此,需要明确考虑渔业和水产养殖管理中的气候压力因素,将气候变化适应计划与渔业和水产养殖管理或发展行动相衔接,包括因地制宜地为渔业和水产养殖气候压力因素设置本地指标。

需要在国家和地方各级制定变革性适应计划,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最弱势群体。为此,制定计划要采用具备包容性和参与性的方法,并考虑到小规模渔业和水产养殖的需要和益处。为了更好地制定计划,可采用基于气候信息的空间管理方法,并将公平和人权因素以及创新投资纳入其中。

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强调了海洋的关键作用,渔业和水产养殖可借此机会扩大其对全球努力的贡献,分享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办法,提高内陆渔业和水产养殖在国际气候讨论中的受关注度。

在渔业和水产养殖中推动实现性别平等对于实现可持续性和包容性至关重要。虽然女性在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她们却主要从事非正规、薪酬最低、最不稳定、技能要求最低的工作。受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影响,女性经常面临性别限制,使她们无法充分实现自身在该部门能够发挥的作用,无法获得充分收益。此外,女性获得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市场、社会保护和体面就业、决策和领导地位也较为有限,使得情况更加复杂。

在粮农组织《性别平等政策》的指导下,粮农组织通过一些关键工具和方式,推广性别变革型方法,支持女性发挥变革促进者的重要作用,推动实现“蓝色转型”。

粮农组织根据一系列经济、政策和环境假设,对渔业和水产养殖的生产、利用、贸易、价格及可能影响未来供需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粮农组织对203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的预测表明,生产、消费和贸易将出现增长,但上升速度较慢。到2030年,水生动物总产量预计将达到2.02亿吨,增量部分主要来自水产养殖。2030年,水产养殖将贡献1.06亿吨水生动物。世界捕捞渔业产量预计有所增加,达9600万吨,这是由于资源管理的改善带来某些物种种群的恢复,未充分捕捞资源的渔获量增加,以及丢弃、浪费和损失的减少。

到2030年,90%的水生动物生产将用于人类消费,与2020年相比总体增长15%。这意味着人均年消费量将从2020年的20.2公斤增加到2030年的21.4公斤,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和城市化带来需求上升,此外还因为生产扩大、收获后作业和流通得到改善以及膳食趋势出现变化。所有区域的水产食品供应都将有所增加,但据预计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人均消费量将略有下降,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令人关切。

水产品贸易将继续扩大,但速度低于前十年,背后的原因是生产增长放缓,价格上涨抑制了总体需求和消费,以及一些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如中国的国内需求增强。2030年,出口占总产量的比重(36%)将保持稳定,其中水产养殖的贡献增加。从量上看,中国仍将是水产食品的最大出口国,其次是越南和挪威。到2030年,欧盟、日本和美国将占水产食品消费总进口量的39%。

预计2030年国际水产品贸易名义价格将上涨33%。驱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增加、人口增长、需求强劲、供应减少,以及饲料、能源和鱼油等投入品价格上涨而带来的生产成本压力增大。

back to top 返回顶部